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16万亿健康产业新格局 谁是弄潮儿?

发布时间:2016-12-07 10:08:55    作者:张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张爽

12月2日,第九届健康中国论坛(2016年度)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是“大健康·大融合·大发展”,打造16万亿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建设大健康与大部制体系和引领全球健康服务业发展趋势,成为本次论坛中的热点议题。

蓬勃之势不可挡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

“在未来8~16万亿健康产业的规模构成中,占比最大、最核心的仍是医疗服务和药品行业。”在此次论坛中,科技部战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对《纲要》中的“16万亿”做了深度解读,他分析认为,医疗器械、保健品、健康管理、养老养生将占据一部分市场比例,其中养老养生产业已成新业态,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达2万亿元。此外,未来医疗旅游和医疗保险市场规模也会逐渐扩大。

对2016年1-6月各行业增长率和利润率的数据分析显示,健康产业是目前增速最快、效益最高的行业,具有利润高、速度快、潜力大的特点,是未来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使中国创造加速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维度。王宏广说,产业界应该把握住这样的历史机遇。

事实上,市场早已做出反应。有研究机构统计分析,2015年,全球医疗健康领域VC/PE融资持续呈现良好增长态势,融资额连续4年增长。从细分领域看,医药行业年度的融资金额达到17.31亿美元,生物技术融资金额为8.54亿美元。

先知先觉的企业也早已参与到这轮浪潮之中。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联手云峰基金,对香港上市的中信21世纪进行总额1.7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后者正式更名为“阿里健康”,凸显了其进军健康产业的决心。随后,支付宝对外公布了“未来医院”计划,希望通过支付宝平台,打通医药全流程服务。

具有“投资风向标”之称的复星集团始终把“健康”作为战略核心,主要思路是打通旗下养老保险、综合地产、医药健康三大产业平台,构建大健康战略格局。今年8月,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获保监会批准筹建,预计将进一步增加复星大健康产业的协同效应。

在健康领域具有天然优势的保险公司也纷纷入场,较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泰康集团,在此领域的布局先下一城,并逐渐各具特色。而从目前各险企,特别是寿险企业的态度和规划来看,健康养老作为未来战略发展的突破点已成定局。

不过,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四个方向,健康产业的覆盖范围或许比我们通常理解的更加广泛: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产业;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如果说后三个领域已经成为资本进入的风口,“多元办医格局”还在通往风口的路上。尽管科技部王宏广教授预测,未来医疗服务将在健康产业中占比最大,但就目前数据来看,全球医疗服务和医疗设备的融资金额相加还不到医药行业的一半。

敢于吃螃蟹的人总是有的,比如目前国内已经出现的“医生集团”试水者。所谓“医生集团”是按照欧美国家的“Medical Group”翻译而来,本质是一种医生团体执业方式,共享收入、共担损失”。基于国内医疗体制现状,现阶段以大家医联、39互联网医院、名医主刀等为代表的“医生集团”,其共同模式都是期待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医疗资源,推进医疗资源由上至下的流动,让体制内医生释放出更多活力。

制度创新千呼万唤

毫无疑问,在16万亿的巨大市场前景下,未来新的发展模式一定是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但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更合理的顶层设计。

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指出,实施大健康战略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缺乏全面健康治理的组织体系、决策平台、协调机构。缺乏互联互通的健康信息系统,健康信息无法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目前亟需建立统一领导、职能明晰、监督独立、多方参与、精简高效的大健康管理和监督体系。

“这一体系的目标框架将是,由一个国家健康委员会进行整体的管理监督,由食品药品、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险三大分支管理监督体系并行的健康大部制体系。”李玲教授说。

协和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认为,促进健康产业的有序发展还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不是谁主导的问题,而是合作关系,融合关系。”

“美国被认为是由市场主导的国家,但是美国政府的作用甚至比由政府主导的英国财政支出比重还要大。而在由政府主导的英国,市场化的家庭医生占到英国医疗卫生等70%,政府负责采购服务。”刘远立表示,全世界的健康体系没有单纯的政府主导也没有单纯的市场主导。

不仅是宏观层面,具体到某一细分领域同样需要相关制度的完善,比如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药品行业,如何通过审评制度推动药品创新升级,成为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考验。

国家药品审评中心许嘉齐表示,药品审评制度的改革要围绕着质量、效益、透明、服务下功夫,要让评审制度融入到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当中,让审评技术指南和标准,与全球接轨,让审评服务于患者、医生、药师、研发团队和企业。引导药品企业把资金投向研发,减少资金在重复生产方面的投入。

审评制度的另一个关键是确保信息及时公开,一个品种有多少家申报,多少企业参与,都应让申请人清楚掌握。许嘉齐说,有时一种药品100家以上企业同时申报,出现很多积压审评。因此,国家药品评审中心建立了优先审评制度,对临床急需的药品优先审批。同时鼓励企业在申报创新药时,提前举行沟通交流会议,引导药企资源的合理分配。

独走近,众行远

机遇在显现,制度在完善,健康产业未来若想走的更远,应如何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不少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价值链的延伸。

“什么叫大健康?就是包括生命全周期的事业和产业总和。”科技部战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说。他认为健康产业应包括四大战略:系统集成、全面创新、扩展事业、提升产业。“就是平拉开,大举起。”王宏广概括到,所谓“平拉开”,就是使健康产业由病中向病前和病后延伸,所谓“大举起”是指用现代科学知识来提升各个环节的健康服务和质量。

协和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认为,多维化和多样化的健康服务,从穿戴设备的创新到心理层面的关怀,给人们带来了有别于传统健康服务的全新体验。据刘远立介绍,美国麻省总医院伸直成立了专职的宗教服务团队,给病人提供宗教关怀。而在国内,临终关怀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健康服务不再是医疗治病那点事,如何打破目前医患间恶性循环显得尤其重要。

除价值链的延伸之外,产业与产业间的融合也同样重要。碧桂园集团滨海城区总裁张捌瑜在介绍其健康社区时就提到碧桂园是房地产开发公司,因此引进了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进行居民日常的身体素质检查,并进行数据分析。“要找专业团队做专业的事。”张捌瑜说。

同时,各领域内部也存在可待整合的空间。在与会的专家看来,最为迫切也最为困难的是医疗服务资源的协同。刘远立认为,实现这一协同有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个是内整合,打破专科的分界线,“国外很早就出现了联合门诊。同样一个病人,可能内科就是吃药吃药,外科就是开刀开刀。目前,协和是国内最早成立联合门诊,而且效果最好的医院,能给患者更好的体验。”刘远立认为,联合门诊的高品质医疗是最便宜的医疗,能减少因误诊带来的各方面成本。“另外,还有不同机构之间的外整合,比如医院和社区间的纵向整合,同一级别、类别医院集团化的横向整合,整合化、协同化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独走近,众行远。”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对现代医学出路的概括,对于形容健康产业的出路或许同样适用。

 

相关链接

樊代明:整合医学有“三观”

葛均波:推动泛血管疾病医学发展

从养老到享老——吴玉韶解读《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