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俞玉林:丹青“爱”意

发布时间:2016-12-02 09:36:36    作者:方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方磊

情结与生俱来

俞玉林一直将热爱绘画看做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一种秉性和情结。他的老家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农村,出身的家庭虽非书香门第,但家庭艺术氛围比一般的农村家庭要浓许多,姐姐演员出身,两位哥哥也十分爱好文艺,尤其是二哥,特别喜欢画画。“那时正值文革时期,我二哥初中毕业辍学在家,一天到晚躲在家里绘画,用碳精条画的毛主席像、用水彩画的蔡永祥舍身救列车、用水粉画的玻璃画都画得栩栩如生,只可惜随之而来的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把他的这种天然爱好冲到九霄云外。”俞玉林回忆。由于那时自己太小,虽然深受影响却没有来得及接过哥哥的画笔,幸运的是长大后又遇到了后来成为中国美协会员的姐夫,让俞玉林第一次见识到了水墨的神奇韵味魅力,从而深深地爱上了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姐夫家住北京西郊,1984年我赴京休假,每周都随姐夫到北京宣武门附近的夜校国画班学习,聆听著名画家郭传嶂弟子傅有叶讲授山水课。那时家里没有汽车,从北京西郊的农大到宣武门,先要骑自行车7华里到颐和园,再转3次公交车才能到达,路途虽远但我觉得一点都不辛苦。”俞玉林夜校之旅恰是自己国画学习的正式开始。1985年他报名参加了首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专业学习,系统学习了山水、人物和花鸟画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据他追忆,当时上课的都是中央美院和中央工艺美院的著名教授,收获很大,毕业时俞玉林还被评为优秀学员。

“在学画过程中,我经常向当地老一辈画家朱力光、凌宇冰等求教,同时对八大山人、吴昌硕等明清以来的花鸟画大家作品心摹手追,广泛研习。随着绘画水平的提高,我开始参加当地一些重要画展活动。”1989年,俞玉林创作的《傲雪图》在金华市首届美术大展上成为仅有的10个创作奖(最高奖)之一,一时名声大振,很快成了当地文化馆的重要骨干。1990年俞玉林调入人保公司工作以后,继续坚持业余创作,不久被选为金华县美协副主席。


俞玉林

人物档案

俞玉林:浙江金融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浙江金融文联副秘书长,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保险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工会专职副主任兼工会办主任。

作品良莠 立意为重

俞玉林喜欢空灵、简约、淡雅的文人画。齐白石说:“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才可从事于画”。而这正契合他的心性。“我是一个心静的读书人,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能千方百计让自己静下来,这不仅为我内心修行赢得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使画面传递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悠远气息。”

俞玉林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专业,长期从事教学和宣传文秘工作,在各级刊物发表过大量文章,其中一篇还被某国际权威杂志选用,他认为自己良好的文史哲基础使他创作的花鸟画作品蕴含了更多的文人气质和内涵。“我喜欢以水墨作为主要材质作画,间施色彩,给人以淡雅、空灵、宁静的感觉,近年来又向简约的画风演变,追求似与不似的艺术境界。”

在俞玉林的笔下,经常可见兰竹、葡萄、丝瓜、紫藤、水仙、芭蕉,以及虾蟹、鸡鸭、老鹰、麻雀等艺术形象,尤其是竹石和葡萄是他创作较多的题材之一。俞玉林的童年和青少年是在吴越古地金华县农村浬浦镇和月潭村度过的,两地相隔30华里,虽无崇山峻岭,但民风淳朴,方言中还残存着许多古语,这里鸡鸭成群,稻黍飘香,义乌江蜿蜒而过,景色十分宜人。“我对那里的一草一木十分熟悉并怀有深厚的感情,那里的动植物风光雨露下的万种风情通过目识心记,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儿时的脑海里,因此我最终选择了花鸟画这种艺术形式作为表情达意的方式。”年少记忆里的生活成为俞玉林创作的故乡。

俞玉林认为自己的花鸟画创作传达的是个体对主客观世界的一种感悟和思想,是借花鸟画这种形式来寄兴抒怀。他为中国人保成立50周年美术大展创作的6尺大画墨彩葡萄,取名为《硕果》,是对与共和国同生共长、硕果累累的人民保险事业的由衷赞叹。俞玉林在由中国保监会主办的几届全国保险业书画摄影大展赛上也多次获一等奖,其中一幅画的是《盎然生机》,用大笔饱蘸浓墨扫出一只山鸡,昂首挺胸,跃上巨石,再用夸张的线条勾勒出眼睛,并用赭石色染睛,显得炯炯有神,山石下面是一大片开着洁白花朵的水仙,仿佛还能闻到一阵阵诱人的清香,悬崖上垂下的一枝竹叶随风摇曳,整个画面动静结合,疏密有致,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气象,落款题“盎然生机,一名老保险工作者的感怀”,“我认为这幅作品较好地抒发了广大保险员工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的喜悦之情。”俞玉林觉得一幅作品的优拙与否,首先立意要好,要通过画面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其次构图好,画花鸟画构图十分关键又很难,要通过画面传达出节奏感和美感,其秘诀非经千锤百炼不可得;三是笔墨好,作品是否能做到气韵生动全靠笔墨功夫。


俞玉林获奖作品《盎然生机》

绘画表现 书法用笔

俞玉林创作不习惯打草稿,更不会事先在画纸上用铅笔勾出大概轮廓,因为他觉得那样做受限制太多,画出的东西不生动。正如他所言:“我觉得创作一般先要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样的一个主客观交融的酝酿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到了现场作画,只要胸中略有意象,便可放笔直扫,根据墨块洇化、线条的初步位置和构图需要随机应变,做到意在笔先,笔随意走,画到七分,再细细收拾,其疏密、开合、浓淡、干湿恰到好处,便收笔,落款。”

俞玉林表示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重形更重神,“我所创作的艺术形象首先来自于对自然物的细心观察,其次也是对传统笔墨程式的学习借鉴。为了提升画面的审美价值”。近些年来他表示自己更加注重以书入画,格外讲究创作中的勾、皴、点、染笔法与功力。以至于他的作品落款题的一般都不是“画”字而是“写”字,“我认为,书法使国画线条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其浓淡干湿枯的运用使绘画作品更耐看了,加上通过对艺术对象的变形、夸张,可使作品达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例如,俞玉林所创作的葡萄系列,就是借助于书法用笔表现出来的。同时为了练好书法,他下了不少工夫。

俞玉林认为,作为一名业余画家,虽然绘画的专业水准不能降低,但树立工作第一、绘画第二的观念十分重要,否则,单位不支持,自己也很难坚持下去。“事实上,处理得当,工作与绘画能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他称。

三十多年来,俞玉林从教师到人保员工,从县公司到市公司再到现在的省公司,尽管他的工作岗位换了一个又一个,但他学画的决心始终没有变。“学画其实就意味着需要比同事有更多的付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对曹雪芹的这句名言感触尤深,他觉得用以形容跨界画家的生存状态恰如其分。“业余坚持画画其实是很累很苦的,有很多次我都想放弃画画,因为实在喜欢画画又让我欲罢不能。”

更懂一个“爱”字

俞玉林觉得绘画对自己的最大收益是让他修养更加全面。“保险行业虽然主要是做保险业务的,但保险业也需要包括绘画在内的文化滋养。一名合格的保险人,既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而俞玉林恰认为中国画是一种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一方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一方面又能传递我国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推动国画在保险领域的发展对提升保险人的国学修养大有好处。”他相信通过长期持之以恒对绘画的学习和实践,能使自己具备更多美学修养,“这对我不管是从事文秘宣传工作,还是工会工作,对提升履职能力都大有好处。”

更为重要的是,绘画让俞玉林更懂得了一个“爱”字。“绘画要画得好,需有真情实感,需要对自然、社会的热爱,而保险的原理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强调的是‘大爱’”,因此,他认为绘画是为了“爱”,保险也是为了“爱”,“一个‘爱’字成了我数十年绘画生涯中能始终如一处理好工作与绘画关系的基石和动力。我把绘画当成了工作维度的再一次延伸。平时注重用艺术家的视角来审视工作,追求完美;同样我也会把工作中的感悟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使作品具有更多的人文情怀。”

2016年,在浙江金融文联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俞玉林负责筹建了浙江金融美术家协会,办展览,组织送文化下基层,忙碌里却乐在其中。

国画大家黄秋园生前是南昌市人民银行的一名职员,一生默默无闻,直到去世后才得到社会的承认,被追认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名誉教授和中国美协会员,这件事给予俞玉林极大触动。“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必须全面推动金融美术事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所从事的绘画艺术就更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