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我把重疾险翻译为“工作收入损失险”

发布时间:2016-11-23 13:28:30    作者:丁云生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丁云生

重大疾病保险的创始人是南非的马略·伯纳德(Marius Barnard)医生,他在演讲中曾经提到,“大家都需要保险,不光因为人人都会死,还因为我们都要好好的活着。”他认为,有很多得了重病的人,他们虽然活着,可在财务上已经死了!

十年前,我曾经和伯纳德医生见过一次面,当时他已经70多岁了。那时,我正在一家保险公司当营销员,已经连续一百天每天卖出一张重疾险保单。而且,我曾经也是心脏外科医生。我们对医学的理解有相通的地方。

他常常会讲到一个故事,是他和一位肺癌患者的故事,那位患者是一位有两个孩子要抚养的母亲。当时,这位患者做完手术之后,医生一再强调说,她需要再休息一段时间后来复查。但这位女士还是在不停地工作,因为她的两个孩子要上学,她必须工作才能让孩子继续接受教育。

伯纳德医生很感慨,他说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话,这句话就是:医学只能挽救一个人的生理生命,却不能挽救一个家庭的经济生命。

1983年,全世界第一张重疾险保单在南非的诞生,正是源于这个真实的故事。

我要强调的是,这位母亲并不是付不起医疗费用,而是出院之后的康复要经过5年时间,她当时的经济压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她要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二是她要继续支付自己的康复费用。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她没办法好好休息,恢复身体。因此,我认为,重疾险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不是一个医疗费用的问题,而是工作收入损失的问题,是要帮助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挺过五年康复期的问题。因此,在我的字典里,重疾险直接会被翻译为“工作收入损失险”。

伯纳德医生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新药品的研制成功,原来不可能治愈的患者拥有了康复的可能性。但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疾病的因素较以前增加,患者有年轻化趋势。医疗进步又使其能尽早发现、及时治疗,例如乳腺癌,如果及时发现并治疗是可能治愈的,这时,重疾险就能患者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重疾险自出现以来,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主要原因是它跨越了保险和医学两大领域,其复杂的医学知识往往让保险销售者和购买者在理解产品时,都容易产生偏差。而在发生理赔时,保险客户的理解和保险公司的理解也会产生分歧。对此,伯纳德医生说,实践证明重疾险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补充方面有突出功能,同时,重疾险需要和医学共同发展。

我在讲课的时候一直强调这样的理念,要记五点:第一点,我们都希望自己不要得癌症;第二,如果得了,我也希望得的是容易挺过五年的癌症;第三,我希望是早期发现的;第四我希望去看病的时候,去死亡率最低的医院看;第五,我希望看病的时候只看病,不用工作的。因为这样情况下更容易挺过5年。


丁云生为营销员在《重疾革命》一书上签名。 记者 王方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