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李进军:此心光明烛照一生

发布时间:2016-11-18 10:56:51    作者:陈国庆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陈国庆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纵观李进军的人生轨迹,学生运动、抗日部队、根据地建设、金融保险事业到计划经济建设,正如蜡烛的精神一样,总是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任劳任怨、鞠躬尽瘁。

革命战争年代,李进军在晋察冀边区经济建设中发挥专长、尽显才干,为对敌经济斗争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是山西金融界的先辈,是组织筹建、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的先驱之一,他是中国人民银行山西分行副行长、行长,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山西分公司第一任经理。


李进军

烽火岁月 戎马生涯

李进军,1918年出生于昔阳县城关一个贫农家庭。父亲因家境所迫,十三岁即在一杂货店做学徒,打杂、担水做饭兼买卖商品、算账结账,侍候店主一家大小,店内杂活无所不干。父亲的打工成为养家糊口的主要来源。李进军出生时家境十分穷困,连一盅小米都没有,是靠姥姥家送来的一小口袋小米过日子,刚过满月,母亲就抱着他回到姥姥家一住半年。

李进军七岁上小学,初小毕业后在一家私塾堂读高小。爱看小说喜读文学,是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当时叔父曾送给他一些讽刺小说及进步书刊,使他对社会现状略有了解,他曾写过话剧《流水似的五斗米》,反映农民遭受欺压的现状,受到师友们赞扬,并参加了演剧和演讲。

1934年,李进军从家里背了一张小薄棉被,带着父亲给的一条毛巾、一块肥皂和两块钱,跨过了家乡的松溪河,顺利地考入太原友仁中学,开始了独立的求学生涯。学生生活是艰难的,加上家境艰辛,李进军经常为交不起每月一元二角钱的伙食费而犯愁,接不上时他只好去叔父那里要点,叔父总是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些帮助他。

北平爆发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李进军耳闻目睹了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其思想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他在昔阳籍在并学生、中共地下党员赵武成、乔增禄的介绍下,加入了太原的学生会组织,积极参加了声援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活动,并发起和成立“昔阳籍在并学生会”。

1935年,红军东渡有力地推动着山西的时局变化,对这些苦无出路的青年有着很大推动,李进军参加社会活动的向往与日俱增,在叔父献身革命事业的感召以及当时山西“守土抗日”的气氛影响下,李进军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先后参加了“民先”、“牺盟会”进步组织,声援北平学生运动,参加了反对地方劣绅的斗争。当年六月在山西省平定县“教导团”,经赵武成、彭涛二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正太特委领导下开始了他革命的一生,并受命在昔阳秘密发展共产党组织。

1935年10月至11月,正太沿线被日寇先后攻陷,129师进驻昔阳。1938年,党确定发展游击队,并决定马希贤、赵武成等同志在昔阳县皋落镇成立中共昔阳县委,李进军被任命为九龙支队队长,九龙支队从几十人迅速扩展到500多人,是当地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39年晋东游击司令部改编为晋东保安六团,隶属于边区纵队司令部指挥,李进军调任该团政治部主任,以威武不凡、雄姿气质宣传抗日救国纲领,鼓士气、壮军威,奋不顾身驰骋疆场。

1940年夏,李进军在太行区党校学习,第一次比较系统学习党的理论建设、社会科学知识、联共(布)党史、文件等。

1941年春,李进军调到晋中区做党务工作,先在地委做组织工作,后调榆次县委任宣传部长,进行发动群众,积极组织开展对敌斗争。

1943年冬,李进军调任豫北辉县县委宣传部长,继而调任获嘉县县委副书记、原阳县县委书记,专做地方党务工作,主要是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击反动地主和清除汉奸特务的斗争,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和农村的民主政权,组织武装力量,发动群众性的抗日斗争。

金融战线 崭露头角

1946年,党组织决定李进军转入金融系统工作,他被调任冀南银行太行分行副经理。

1947年春,李进军调任长治专区财委副主任兼银行经理。1948年,又被调到晋中分行,之后任人民银行太原分行、山西省分行副行长、行长职务。

自转入金融系统工作后,李进军刻苦学习党的农村、城市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并创造性的工作,为系统的建立金融新秩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当天,李进军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金融接管组主要成员的身份进驻太原。当时的太原,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尤其是金融市场伪币猖獗、黑市泛滥。金融接管组根据“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等一系列党的新民主主义政策,集中力量稳定金融市场,全力搞好接管工作,不使任何一点差错影响整个山西大局的稳定。首先,稳定人民生活,稳定币种、兑换旧币、取缔伪币和金银黑市。对官私金融机构分别进行接管、处理,属于官僚金融资本的,按政策全部接管;属于私营金融资本的依据政策采取多种形式:歇业、关闭、复业。由于政策执行的稳妥有力,很快就稳定住了金融市场。

1949年9月1日,遵照华北人民政府关于重新调整区划,在太原、太岳、太行三个分行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李进军任第二副经理,后改任副行长。

李进军在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工作期间,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省人民银行形成了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单一银行体制和在信贷、结算、货币管理上高度集中 的金融体系,信贷资金管理是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进军和他的决策层既严格执行了国家的金融政策,又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存贷利率调整,有力地支持了山西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训练班全体干部(中排右二为李进军)。

保险事业 拓荒前行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委派陶笑舫、来汝福赴山西,对设立保险机构进行专项考察。同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下发《关于太原设立保险公司分公司各项工作希遵照执行的指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公司决定在太原设立山西分公司,分公司经理由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副经理李进军兼任,副经理由该分行巩文义同志担任。

经过认真紧张的筹备,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山西分公司在李进军经理的带领下,于1950年2月1日正式成立开业,办公地址设在太原市桥头街27号。省分公司内设人事、秘书、宣调、会计、财保、农保、人保等8股,共17人。全员实行酬金制待遇,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山西分行和总公司双重领导。根据“保护国家财产,保障生产安全,促进物资交流,增进人民福利”的方针,人民保险公司开办了各种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强制保险,在农村开办了牲畜保险,并重点试办了小麦、棉花等农作物保险。

李进军一方面努力发展保险业务,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协调,铺设基层机构。先后在省辖市、专区和各县成立了保险机构。1950年成立的第一批支公司有:榆次、长治、阳泉、临汾、运城、忻县。1951年增设的支公司有:汾阳、平遥、兴县、曲沃、晋城。

1950年10月11日山西省召开储蓄、保险联席工作会议,各支行代表17人,保险干部33人,共计50余人。保险会议传达了全国保险会议精神,对火险、运输险、农作物收获险、牲畜险等业务进行了培训,并安排全省保险工作。

1950年度,山西保险公司开业不到一年的时间,全省共签发保险单1589张,收取保险费合计461,788,928.50元(旧币)。

1951年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下发指示,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各支行自文到之日起,正式成立保险公司特约办事处。以便在强制保险条例公布实施后,有条件全面接受保险业务。此时,李进军已升任中国人民银行山西分行行长,他迅速指示全辖落实文件精神,凡人保公司尚未设立机构的地区,均由人民银行成立特约代理处办理保险业务。

1951年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合作社财产强制保险及旅客强制保险的决定》,同年4月24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颁布财产强制保险等条例的命令》。中国人民保险山西分公司为了加强对强制保险的领导工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遵循“重点掌握,全面推进”的原则,并主动与在并的行政机关、国营企业的主管部门及合作总社联系,力求从上到下全面开展业务。各地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也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宣传、依法管理,强制保险业务很快在山西开展了起来。

1951年8月1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迅速检查强制保险工作的指示》。李进军组织力量依照文件指示精神展开工作,通过检查,查缺补漏,促进了保险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在李进军经理的领导下,保险理赔工作也是很及时到位。1951年12月20日,位于太原市城西万柏林西场地段的重工业部重型机器厂发生重大火灾,造成厂房和机器财产严重损失,人保山西分公司支付财产强制保险赔款54,404,887元(旧币)。1952年4月13日 位于太原市兵工路7号的太原机器厂,由于电力设备负荷超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变压器烧毁,3吨炼钢炉钢水冻结,损失严重。人保山西分公司支付财产强制保险赔款67,917,165元(旧币)。

1952年6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省财政厅联合发文,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山西分公司已遵照指示移交财政厅领导,各支公司由7月1日划归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公司双重领导。

1952年7月1日 ,山西分公司训练班成立,第一批吸收学员128人,招收对象为城市学生和农村干部,学期3个月,毕业后分配到基层公司工作。

1952年8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财政厅任命任良碧为山西保险公司代经理,接替李进军的工作。

计划战线 再铸辉煌

1958年,即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李进军由省委财贸部调到山西省计划委员会任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他首先组织干部下基层、搞调研,深入实际了解山西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多次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听汇报,征求发展大计;组织省直有关厅局的业务骨干,学习计划理论,集中力量在省计委编制出了《山西省第二个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到了关键时候。李进军按照中央精神,结合山西实际,就有关问题向省委写了当前经济调整的几个问题,其中涉及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基本建设战线、降低积累率、精减职工、压缩城市人口、市场和外贸问题、企业关停并转问题等,以及加强农、副、牧业生产等一系列措施。李进军在动员机关同志共度困难,压缩城市人口时,首先带头将他的父母、大娘三位老人安排回家乡,户口同时带回去,直至三位老人去世都没有再回太原。三年困难时期,强调各单位自力、自助、自救,机关在祁县、文水县租种粮地,第一批去祁县劳动一年的就有李进军的爱人章济生。在最困难时,李进军还与机关同志利用假日到河西汾河滩打苍耳籽,换食用油补助生活;他千方百计创收为夜里加班的同志一次补给两个鸡蛋。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毛主席、党中央对后方基地(三线)建设抓得很紧,根据中央和主席的指示,中央各部门和各省都积极行动起来,山西省委也立即行动,决定由省计委牵头,成立省经济战备领导小组,组织各部门规划实施,并由李进军负责代省委起草向毛主席、党中央“关于山西后方基地建设的请示报告”。

李进军说:“搞后方基地建设,是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我们要借助这一机遇,结合山西特点和经济实际情况,以军工为骨干全面发展经济”。山西山区多、老区多、贫困地区多,这些区域经济不发达、科技不发达、交通闭塞、生产力低下、产品落后、原材料多、粗加工多、经济效益差,要依托这一机遇逐步改变山西经济落后状况。

1966年初春,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天津召开,李进军和刘瑶同志去参加,主要是有关后方基地建设。会上,李进军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山西的地理位置是战时连接中央、首都与大后方的纽带,是中央、首都的大后方,战时的补给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山西的后方建设不仅是军工,而且是支援战争的整个经济基础,必须全面发展经济,开发山区、老区,平战结合。他的发言得到了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

李进军认为三线建设将在中国的内地实现新的经济飞跃局面,使沿海与内地经济实力不平衡状态逐步缩小。他十分兴奋,积极投入建设。

随着“文革”的动乱、浩劫的到来,少数坏人乘机造反、破坏,李进军苦心经营的、改善内地落后面貌的建设愿望成了泡影。李进军被无节制的残酷批斗、羞愤的身心侮辱、捏造诬陷诽谤。1969年12月22日,李进军因突发心肌梗塞,救治不及,辞别人世。

李进军匆匆走了,他的一生就像一支燃烧的蜡烛,驱除黑暗与寒冷,带给世界光明与温暖。他的精神永存,烛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