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公益杂谈:伪慈善

发布时间:2016-11-10 13:47:22    作者:黄明明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黄明明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成了击穿大凉山地区伪慈善志愿者群体的一枚“穿甲弹”。视频中,两名男子在某直播平台上直播做慈善,安排凉山州某村村民站成两排,随后直播给村民发钱,而在直播结束后,这些人又从村民手中把钱拿回来。(2016年11月6日成都商报)

据报道,先发钱再收回去的“伪慈善”并非这一起。在网络直播兴起之后,多名打着慈善名义前往凉山州的“志愿者”,实际上却从事着借慈善敛财的勾当。看起来十分可笑荒谬的做法,其实背后牵涉到巨大的经济利益。在大凉山做“公益”的某网红在直播时透露,“要靠老铁(粉丝)刷礼物,合起来才能去做公益,到明年5月份以后可以赚2000万。”

慈善是一种被人们尊重的行为。做慈善的人,也往往会在舆论的传播过程中,得到一些光环。但是,这些也被别有用心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利用公众的心理,做了一些欺世盗名的事情。近些年来,借慈善之名来博取名誉的做法并不在少数。各种诈捐事件,也让很多名人在慈善中只说不做曝光于世,得到了舆论的批评。

在现在慈善、公益活动流行的局势下,各种做慈善的人抱有的目的也是各种各样。有的人是低调的做慈善,只是为了帮助别人,不求人知,不为人知;有的人是为了获得企业或者个人的光环,利用做慈善来提升企业形象或者个人形象,或者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而有的人,则是利用慈善,纯粹为了敛财。

水至清则无鱼。实际上现在我们对于慈善活动,已经不能从动机上去考量做慈善的机构或者人。如果分得太清楚,那么很多慈善活动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只要是能够达到慈善的效果,而做慈善的人又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得到一些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回馈,也不为过。

但是相比起来,先发钱再收回去的“伪慈善”的性质不同,被媒体以“恶劣”之词来形容。这种恶劣,不仅表现在承诺捐出的钱财没有最终实现,泼出去的水又收了回来,还表现在利用这种假捐款,来获得关注、捐赠,并得到了不合法的收益。这是一种双重的作伪。在这起事件中,不仅其动机不纯洁,而且从行为上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导演出来的骗局。

对于这种行为,相关部门绝对不能吝惜打击的力度。有的律师分析认为,此种行为,严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受骗网友可向骗钱的网络主播及主播所在的运营平台追索相应的损失,同时可向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举报,若受骗金额较大,可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骗人者相关刑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