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男儿壮志补天裂——读刘祖荫将军《浪卷千层雪》有感

发布时间:2016-09-02 10:54:18    作者:谢宪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谢宪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8军 ,是一支举世闻名的英雄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誉为“万岁军”! 该军三个师中有一个114师,其前身就是国民革命军中的东北军第57军111师。

刘祖荫将军(笔名“劫夫”)的长篇小说《浪卷千层雪》,以1942年8月3日,东北军第111师官兵不满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降日政策,在中共地下党员、师长常恩多等人率领下,在鲁东南甲子山区毅然起义加入八路军(史称“八三”起义)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的爱国进步青年洪图,参加中共地下党工作,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长期潜伏,多次化险为夷,最终成功起义,自己也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

作者刘祖荫将军是我的老首长,2013年《浪卷千层雪》完稿付梓出版时他已届93岁高龄,长期坚持写作这部长篇小说就已是非常励志的典范。

作者在《自序》中坦言,故事的背景和史实、重大事件都是真实的,书中大部分人物采用真实姓名。之所以动笔写这部小说,就是因为当年参加起义的老领导、老战友纷纷离世,应该流传后世的人和事日渐消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有责任把这段历史留存下来。因此,这部18万字的《浪卷千层雪》,名为小说,实为信史。作者原是文艺青年,投笔从戎后,长期从事政治工作,一辈子与文字打交道,诗词歌赋造诣很高,知识渊博笔力非凡。虽是首次尝试写小说,但细品之后,读者会被书中各种激昂幽怨的波澜、肠断魂回的情节深深打动,犹如回到了峥嵘的烽火岁月,与作者一起斗智斗勇,绝地逢生,最终奔向光明。

掩卷之余,不禁浮想联翩。从大历史的角度,“八三起义”不过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小片段,洪图也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但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一滴水也能投射出决定洪流奔腾方向的巨大力量。《浪卷千层雪》以白描的手法,记录了洪图一步步成长为坚强革命战士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个人选择背后的历史真相与必然。

洪图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祖父与英国税务司先后创办了镇江、金陵和苏州三个海关,少年时就读老牌教会学校。为此,诸多国民党军政高官一直对他寄予厚望,坚信其“只会是国民党,不会是共产党”。他却能突破家世、教育、历练乃至意识形态的局限,成为共产主义的忠实信徒。只有信仰的力量,才能使他在国民党军队政治部这个最反动的机关里存身4年,经受了反动政变、被扣押100多天、绝食斗争、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乃至战友被残忍杀害等严峻考验,始终矢志不渝,真正做到了周恩来给常恩多师长亲笔信所言之“主动在我,命运自决,光明在望”十二字箴言。

洪图的信仰又是从何而来?原来作为一名有正义感的青年学生,洪图早就看不惯国民党顽固派腐败媚日、排除异己的所作所为,敢于为坚持抗战的东北军、共产党部队仗义执言。淮阴地下党负责人谢烟岩发现后,有意对他加以引导教育。洪图加入111师后,对《国家与革命》《联共党史》等进步书籍爱不释手,“夜晚油灯都耗尽了,仍孜孜不倦”。特别是中央大学徐悲鸿的学生、秘密党员徐惊百的言传身教,洪图开始“立誓要做一个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并正式加入党组织。工委书记张苏平不以个人为念,两次拒绝“撤退”指示,领导秘密党员坚持斗争,最终促成起义,一支新的人民武装得以诞生,更是得到了洪图由衷的钦佩和尊重。

洪图生活的时代,国家业已名存实亡。武装到牙齿的强敌深入中国腹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普通中国人一言不合,即被戕害,甚至殃及全村。

面对凶恶的敌人,“山东省政府一哄而散,县长、区长纷纷弃职潜逃”,鲁苏战区副总司令沈鸿烈也“换了便衣,躲在民间十余日”。在敌人尚未控制的地区,韩德勤等顽固派不思抗战,拥兵自重,却对百姓横征暴敛,逼迫瘦成一把骨头的老百姓劳役至死,“武装催征给养”扒粮食扒衣裳扒鞋子。还大搞“反共摩擦”,一次就设伏杀害八路军战士400余人。

111师的上司,57军军长缪澄流不仅每月要吃2000名空额,肆无忌惮“喝兵血”,而且在日军追击时,“竟教两个排各守一个山头,死打硬拼”,牺牲士兵的生命,只为掩护他过大烟瘾。私底下,缪澄流等人与日寇达成互不侵犯、共同防共的密案,并接受日军物品,以致出现“打日本,打出日本人的慰问品”的咄咄怪事。爱国官兵自发的“九二二锄奸”,却遭到重庆军事委员会政治迫害。

社会亦是无药可救。除去沿海一带有限的现代化之外,中国社会总体仍是持续了近600年的明清社会。诚如书中描述的,“农村贫穷、落后,迄今仍有缠足恶习,有时还有留辫子的男子汉,全村竟无一个识字的,多少有点文化,就被誉之为‘圣人’”。除被征派外,农民与抗战漠不相关。由于利益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农民甚至能供敌方驱使。日军纵容铁路沿线村庄种植鸦片,毒害中国人民,部队前往铲除,还要“地头放上警戒,不准村民靠近”。

“一盘散沙”的旧中国已失去存在的逻辑依据。生为当日的中国人,对此局面无不愧恨并举。救亡图存成为那时先进人物的共识,用徐惊百的话来说,大家都想“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进步的新中国,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由平等繁荣的新中国”。而欲达此目标,只有完成中国的长期革命,对国家和社会进行全面改造:一方面,要创新高层机构,以杜绝军阀割据、各自为政,完成中央集权,才能独立自主,收回主权;另一方面,要改组社会底层,解除土豪劣绅、宗族势力在农村的垄断,保障贫民生活,方能具备建设新社会的基础条件。

这种改造,无异于脱胎换骨。所以必须凭着内外至大的压力,才能下空前的决心,豁然图改,即如谭嗣同所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到1688年光荣革命,历经内战、弑君与复辟,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法国大革命自1789年攻陷巴士底狱开始,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你方唱罢我登场,直到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才进入维护大革命成果时期。

在外敌入侵,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全面社会改造的外部压力已然足够,所欠缺者,就是要寻找和激发内部动力。国民党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可能改良部分高层机构,却根本无力创新整个高层机构,更无惶考量民众的痛楚,维护贫民的利益。所以,上层仍是政令不通、分崩离析,又不敢发动底层力量,改组中国乡村,反而不自觉地继续维护传统农业社会体系,与中国的长期革命的目标任务完全背道而驰。

胆敢替民族和国家打开僵局的使命,只能交给具有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强调组织集中的共产党来完成。《浪卷千层雪》以洪图的视角,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里的一片兴旺景象:民主政府政治开明,艰苦朴素,为人民大众谋福利、干实事;各种群众组织改变旧风俗,提倡新文化;八路军英勇抗敌,优待友军,善待百姓。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无论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都能以铁的纪律加以保证,上令下达,如臂使指。

我们都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但又何曾想到,中国也一直在等待着这种最合适的思想和组织形式。因为我们的旧体制与新体制距离实在过于遥远,转换的历史任务,只能革命才能实现,只有集权有力的组织才能执行。群众的力量被共产党广泛动员起来后,旧式农村社会的弊病亦一扫而空。新农村体制下各人的权利义务被重新厘定,使之能符合时代之需要,无地农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进而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石。正如毛泽东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预言的,“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国民党由于舍弃了历史给予的机会和使命,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使自己犹如空中楼阁般的脆弱,最终难逃覆亡的命运。

以上各节综合起来,我们即能解开《浪卷千层雪》中洪图在内的诸多人物的命运抉择之谜:常恩多的儿子抗战后投奔延安,当了八路军;孟白的大姐在丈夫因思想“左倾”被杀害后,仍敢于保护进步学生,支持弟弟妹妹参加八路军、新四军;111师正直的有抱负的中下层军官同情和暗中帮助共产党员,有的还积极参与八三起义,直至献出生命。否则,我们难免就会像书中东北军高官于学忠、牟中珩一样想不通:常恩多在起义前两天即8月1日,已被军医宣布病危, 停止用药(“他的两个肺叶几乎全部烂掉了”),为什么临死前还要起义?志士仁人的选择,与民族的存亡,国家的气运如此紧密相连、互为表里,正是那一代革命者的光荣。

最后,以宋代爱国诗人、抗金将领辛弃疾的两句词作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附记:刘祖荫将军1920年11月出生于江苏镇江,1938年参加东北军57军111师,次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参加组织111师“八三”起义,改编为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支队。1957年获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文革”中遭受六年冤狱。后曾任广东肇庆军分区副政委、广州军区政治部秘书长、广州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1984年离休,被聘为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顾问。

刘副政委学识渊博、谦虚仁厚。他的诗词歌赋造诣很高,也是大书法家,更是我从戎二十载见过的唯一一位能阅读、且喜欢阅读英文原著的军队首长。他年过九旬仍笔耕不辍,又甚喜捧卷夜读。2014年5月2日,他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一张图片,就是他深夜读书的照片,并附有文字:“每天都是读书日”。

今年老首长已96岁,仍保持年轻心态,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言谈幽默,实为部属们之楷模!祝愿他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选自深圳海天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谢宪自选集《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