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于杭景:瞬间就是永恒

发布时间:2016-08-26 13:09:47    作者:方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人物素描:

于杭景

1957年6月出生,高级摄影师。

1984年5月进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先后任浙江东阳市支公司办公室主任,金华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

2002年5月加盟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任浙江金华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及天安浙江省分公司总经理助理; 2016年1月任天安浙江省分公司顾问。

目前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金华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记者 方磊

新闻摄影:历史的永恒瞬间

自1984年于杭景转行到保险业,这也被他看做是正式跻身于摄影界的开始。从此便开始了他认作是既平凡但又极为艰辛的“记录”和创作历程。“我在保险摄影工作者这个岗位上,辛勤劳作了整整18年,拍摄了大量保险题材的图片,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内保险业发展的轨迹”,“为所从事的保险业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他相信这并不是一种自夸。

关于摄影作品主题,于杭景表示自己更喜欢新闻题材摄影,“这可能和我从事保险主题摄影多年的工作经历有关。尽管新闻摄影作品它不能像风光摄影作品那样,可以挂在住宅里作装饰,但它厚重、真实,能让人从中读出故事。”

于杭景偏爱新闻摄影作品的另一个原因是认为它和风光摄影内容的较单一形成反差。“新闻摄影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幸福与灾难,人性与兽性,建设与破坏,好人与坏人,战争与和平,广袤深奥的人物情感,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等等,多而又多。”他认为,正因为新闻摄影作品能够成为历史的永恒瞬间,除了内容上选择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重大新闻事实外,在形式上还需在新闻现场寻找最佳的表现形式,从而创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新闻摄影作品来。即作品中充满了认识上的真,渗透着道德上的善,体现出艺术上的美。

作为保险摄影工作者,于杭景觉得在摄影创作中必须坚定不移的立足于本职工作。在一般人看来,保险业总是与天灾人祸打交道,场面凄惨,缺少美感,更谈不上诗情画意,毫无创作激情可言。但他并不这样认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在于你怎样去发现和表现。要在平凡的岗位中找到不平凡的内容,这就是我一直在寻觅表现的方向。我渴望着表现自己所追求和热爱的美好东西。几十年的光影追求,尽管涉猎的题材多而杂,但拍的最多也最为企业和圈内人士满意的还是受灾现场中变幻莫测和挑战性的人和事,这也是我众多摄影作品中极有特点的组成部分。”

拍摄意外事故、突发事件造成的场景,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给作者进行构思创作,只能凭着对生活认识的深度,以及长期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积淀,来捕捉理想中的瞬间。但于杭景相信画面上凝固的瞬间只是表面的,在瞬间的背后才是真实而灵动的。

同时,作为保险摄影工作者,于杭景认为不能将相机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记录”上,而应该在完成记录的同时,把强烈的现场感和抽象的意念有机糅合在一起,以起到灾后反省的震动和达到亡羊补牢的作用。“我那些拍自火灾、水灾、爆炸、车辆碰撞等事故现场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以人的神态、举手投足及面部表情为聚焦点的,合理的运用光影、色彩和结构来表现冲击意识,试图给人留下强烈的‘悲剧美’”。

为了快门按动的这一瞬间,是需要进行艰苦的思考和寻找的,“你只要认为这一瞬间能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起到语言所无法描述的震撼力,那么你手中的相机就可能为漫无目的和平淡的日常工作赋予了不平凡的内涵。快门按下了,作为已经过去的瞬间就‘死’了,但作为一种心灵和历史的存在它却永远活着。”这就是打动于杭景的关于摄影的神秘和魅力所在,也是他数十年来乐此不疲的精神所在。

回溯自己的摄影创作,于杭景感觉不仅很苦很累,甚至很恐怖,充满风险。记得1990年6月的一天,在一次火灾现场拍摄农家木结构房屋被烧情况时,他刚迈上二楼,就随着楼梯一齐坍了下来,钉子几乎穿透脚背,于杭景拔出钉子,拍拍屁股又一头钻进了浓烟弥漫的残垣断壁里去了。1996年8月,东阳横店镇(也就是现在的“东方好莱坞”横店影视城所在地)一家化工厂发生大爆炸(事后赔付400多万)。于杭景随分公司总经理一行火速赶往受灾现场,为了能详细记录受灾情况,他爬上厂区一幢5层楼顶,当踏上看似平坦,其实已被剧烈爆炸震酥的水泥板时,冷不丁地陷了下去,断裂的钢筋水泥将两条腿扎得血肉模糊。

像此类灾害现场拍摄的危险于杭景还遇到过好几次,如在火灾现场被屋顶掉下来的瓦块差点砸晕过去;为拍摄洪水肆虐的场面,又差点被滚滚波涛卷走……

于杭景摄影作品《荷》

新闻价值与美交融

于杭景认为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至少在传统意义上必须具备三大看点或者说三大要素:一是构图协调合适,即主题突出;二是画面清晰锐利,即对焦准确;三是色彩还原逼真,即真实颜色。

因为自身更多精力投身于新闻摄影创作,对于新闻摄影作品的评析他有着更多的心得。“我们在评论一幅新闻摄影作品时,除了有否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外,当然上述三大要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我还认为新闻摄影作品的价值和美的表现形式,则是新闻摄影作品是否达到高境界、高层次的两大看点或曰两大要素。”

于杭景觉得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首先要了解新闻摄影作品的审美价值,主要是体现在新闻价值基础上的真善美的统一。“而形式美,它不能作为新闻摄影作品独立的审美对象,因为新闻摄影的形式美,必须依附在具体的、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上,以突出的主题,干净的构图,夺目的光影等手法,将人物、神态、场景和事件等表现出来。”他相信,作为新闻摄影作品中的新闻价值和美的形式,这两大要素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具有了新闻价值,使新闻摄影作品就有了成为历史的永恒瞬间的潜质,同时具有了形式美的摄影作品,则能更吸引读者的眼球,使之引发出更深层次的思索。”

抓住细节特征 更需用心思考

现在于杭景更多的创作是拍一些身边的人和事,“不管是用相机还是手机都很方便,特别是手机,像素也很强大,平时在外,碰到一些精彩的瞬间,又没带相机,我就会用手机去记录。总之,就是随时随地做好创作准备。”

在互联网时代学摄影似乎变得轻巧和简易,但于杭景觉得多数摄影的成功者都是在实践中不断训练出来的,大量模仿复制化的拍摄,使很难令创作有质的突破的。

关于成为一个优质摄影创作者的可能性,于杭景的体会是: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反应能力。“因为只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拍摄素材,只有当一个情景在你发现的前一秒被你意识到,那么你的镜头才不会错过难得一遇的时机。”其次,要有一个正直的、有道德、有爱心的心灵。“因为只有心里带着爱,才能拍出动人心的作品。”同时,他认为摄影者不应浮躁,要注意提升个人修养。“总之要内外兼修,技术的学习只是一步步前进的基础,技术的扎实只是学好摄影的第一步。”

用好线条、把握光影效果、应用好陪衬,于杭景认为这些都是摄影创作的最基本要素。他觉得摄影对美学的贡献或者说摄影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贵在真实——以生活自身的形式表现生活自身的内容和意义;贵在动态——通过人物及其生活的活的、有动态的、真情实感的形象,来表现人物及其生活;贵在瞬间精华——固定在照片画面上的是人物及其生活的动态形象的瞬间精华或典型瞬间。“细节决定成败。仔细观察,抓住特征细节,有时会比主体更需要更多的用心思考。不容易起眼的小环节,小事,需要细心去观察。摄影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他表示这正是摄影者提升自己创作水准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于杭景看来摄影可以很好的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及内心的情感,同时,摄影也是需要有丰富多样知识做基础的,“形式上的美、内涵上的美、自然地理生物历史方面的知识、色彩、光线运用等等,对于提升个人的美学修养有着很大的推动。”他确信。

同时于杭景也认为摄影又是真实映象瞬间的定格,这个特性就注定和其他的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摄影是一瞬决定永恒。摄影人终会老去,但他拍的有意义的作品可能永远不会消失,是永久的生存,而照片后的故事可能会深深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恰是于杭景痴爱不舍摄影的内心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