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王玉仙:功成惟志

发布时间:2016-08-12 11:35:29    作者:陈国庆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陈国庆

功成不有,无为不争。苍茫岁月过,白驹数十载。过去种种重新映于眼前,只有二字,无悔。在被需要的地方尽己所能发挥光和热。

“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身教胜于言传”这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民保险山西阳泉中心支公司经理王玉仙的人生信条,她就是凭借着这种要干就干好的责任感,在人生每个节点上保持顽强向前,傲然绽放。

当见到她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个词语,秀外慧中。无论岁月如何洗涤,她依然保持着最淳朴的样子,岁月可能会磨砺棱角,但有些坚持却永远抹不掉,正所谓,不忘初心,方能始终。只有在内心深处把每一次的工作都当做是第一次做,严谨、认真和诚恳。终会在岁月深处开出一朵名叫坚持的花朵,以顽强的姿态肆意生长。

 
王玉仙

“人生总会有风风雨雨……”

1940年1月,王玉仙出生在山西省阳泉市郊区白泉乡小河北村。1954年于高校毕业,回到家乡后参加了农业生产活动。当时的王玉仙学历是村子里最高的,大家推举她为“扫盲员”和老师。在那个年代条件艰苦物质困乏,她就自己掏钱买了纸张,编写教材,同时为了便于村民记忆,她又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把农村常用的一些方言、土语全部编了进去。她白天下地劳动,晚上油灯下义务上课。她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付出必有回报,她被推选出席了平定县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扫盲现场会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群,没有胆怯,从容地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后来平定报也刊登了她的事迹,16岁的她一下子成了小名人。

“假如生活是一条河流,愿你是一叶执著向前的小舟;假如生活是一叶小舟,愿你是个风雨无阻的水手。”1956年12月,乡信用合作社调王玉仙去当业务员。从此,她便与金融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平定县赵家庄信用所任业务员期间,她顶烈日,冒严寒,风里来雨里去,足迹跑遍了全乡的村落。那一年,天旱无雨,年轻小伙子都被抽去搞抗旱工作,信用社的工作压在王玉仙的肩上,尽管只有18岁。爬山道,走夜路仿佛成了家常便饭,背着一大包钱,心里总装着不安和警惕。

1959年去岩会乡信用合作社后,她凭着认真踏实的工作劲头荣获了晋中地区先进工作者称号,光荣出席了全国金融系统群英会,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2年,王玉仙工作调动进入阳泉市人民银行储蓄所,四年多的时光,忙碌而充实。这时候的她已经是孩子的母亲了,没有分心,没有影响她工作的热情,照样年年满勤,工作出色。她于1963年当选为阳泉市第三届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这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荣誉。1965年5月,她担任市人民银行南大街办事处主任,谁也没有料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因为家庭出身不好,王玉仙被勒令靠边站。“人生总会有风风雨雨......”王玉仙淡淡地说。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王玉仙来到了阳泉市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办公室主持工作,这对于有多年经济工作经验的她来说,其实没有太多的压力。她说:“越是熟练的工作才越有可能因为自信而大意疏忽,因而越要小心谨慎!”

“没想到我会来,既来之则安之”

1984年6月,对于王玉仙来说,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节点,一个新的起点。“没想到我会来保险公司,既来之则安之。”王玉仙说。

她来到阳泉人民保险公司,担任副经理主持工作。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国内保险业务在停办多年,人们保险意识淡漠,甚至许多人不知保险是何物。公司仅有职工22名,来自四面八方,业务几乎不熟悉。公司办公地点也是租借,规章制度还没有。当时,时间已进入下半年,而全年任务仅完成了十分之一。困难重重,压力山大。“自古华山一条道,只能迎难而上。”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她组织班子和中层干部多次召开会议,分细研判形势,制定展业方案。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玉仙(第二排左四)与员工走上街头宣传保险。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先从宣传造势上开始,大力宣传保险利国利民的好处。她的营销攻势先走进市委市政府大院。不久,即将召开阳泉市经济体制改革会议,有近千人参加。为了掌握有利时机搞宣传,她组织人员突击编印了十余种险种宣传材料。在会上,每位代表一套资料。市长在会议公开呼吁,希望大家支持保险事业,保险大有可为。为了让阳泉矿务局这样的大单位投保,她百般努力搬来了市长和主管财委主任,召开了推动保险座谈会,接着又召开了各矿负责人和财务科长参加的保险动员大会,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她组建两支专业宣传队伍,一支深入市区单位和厂矿企业,另一支深入农村;市区大街小巷,报纸电台电视都能见到保险的广告;为了开办农村业务,她组织培训了140名代办员,设立了72个代办点,将保险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玉仙(第二排右五)与职工宣传队合影。

“干事业就要有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不然干不成事!”王玉仙说。1986年10月,根据上级安排,要增加开办集体企业职工养老金统筹保险业务,这项业务是国家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为了尽快展开工作,王玉仙带领有关人员几乎跑遍了所有统筹单位。当她和人险科科长温玉珍来到城区政府,一开始,区长对养老保险认识不足,一点不积极。王玉仙和同事不厌其烦地讲解其利国利民的好处,到了下午六点多,区长被说服了,当即拟定了在全区开展这项工作的具体方案,并深有感触地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服了你们保险公司!”初战告捷,王玉仙和同事又马不停蹄地去了平定县政府。县长养病在家,王玉仙买了食品去家里探望,顺便说了工作。没想到王县长非常支持,说:“这是件大好事,明天我就责命陈副县长具体负责抓好这项工作。”一家一家公关,就这样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努力,养老统筹保险工作在阳泉全面展开。当年积累统筹养老基金160多万元,受到了阳泉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同时省保险公司也拿去16万元费用对阳泉公司进行鼓励。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既是一种风格、境界,也是一种形象、导向,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长期奔波展业,殚精竭虑,王玉仙病倒了。去医院,医生说休息不好,生活无规律,造成内分泌紊乱,大笔一挥,开具了十几副中药,药拿回来了被弃之一边不用,她坚持上班。公司的办公室主任知道了,每天在单位煎药,“强迫”她喝了。

工作一段时间后,王玉仙深感自己和队伍的整体文化底子薄,知识面窄,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她开始组织培训,大家一起学。王玉仙千方百计挤时间,刻苦自学了二十多本保险书籍。总省公司组织学习培训,她都能积极参加,有次参加总保险公司秦皇岛干部训练基地学习了四个月,统考考出了政治89、业务90分的好成绩。几年后,王玉仙撰写的有关保险工作典型经验的几篇文章,被省市有关报刊、电台选用,同市财委郭忠义合写的《关于阳泉市如何扩展保险业务》的经验文章还刊登在《财经贸易》杂志上。

“管理就是要管好事带好人”

“管理就是要让全体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管理就是要管好事带好人!”王玉仙说。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实践,她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办法,那就是“三抓、三靠、四结合”,三抓即一抓责任制的建立、健全和落实,任务到人,责任明确,奖罚分明,实行工效挂钩,拉开收入差距;二抓重点保户,以重点带一般;三抓拳头险种,突击业务难关。三靠是:一靠社会广开渠道,广开门路,扩大保险的社会基础;二靠自我造血;三靠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增强人保事业发展的活力与后劲。四结合是:经常性工作与突击性任务相结合、巩固老保户和发展新保户相结合、旧险种挖潜和新险种展业相结合、保险展业和搞好防灾理赔相结合。1995年在她的提议下结合班子意见,集思广益,又出台了包括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22个经营管理办法,为配合这些办法的实施,公司还开展了质量管理流动红旗竞赛,努力使工作细而又细,精而又精。

每项制度的制定,每件实事的安排,王玉仙都费尽心血起草,然后又和各个环节的干部认真研讨,加班加点对于她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打破大锅饭,实行工效挂钩制度,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奖勤罚懒,但也有一小部分职工冷嘲热讽,甚至有人扬言,“如果扣的超过40%的工资,将对领导采取措施......”“改革就是利益调整,为了公司,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威胁和恐吓我不怕!”她用凛然正气威慑歪风邪气,改革得以顺利实施。

“公生明,廉生威”。王玉仙养成了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坚持保险原则不动摇。她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雷打不动;政策允许的事,无论熟人、生人一样办;政策不允许的,绝不开口。“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身教胜于言传。”王玉仙说到做到,率先垂范。

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她先后为6名职工解决了子女就业问题,两名职工解决了农转非问题;为了改善职工的办公和住房条件,建立起了7000平方米的办公楼,兴建职工宿舍7900平方米。

孙武曰:“上下同欲者胜。”阳泉公司接连创造奇迹:1985年新增险种17个,完成保费收入589万元,实现了第一个翻番;1986年又实现了第二个翻番;1992年,全市国民人均保险费达63元,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保费含量289.4万元,两项指标大大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皆居全省第一;1994年,保费收入更上一层楼,除圆满完成了省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外,同时也圆满完成了年初和市政府签订责任状的各项指标,荣获一等奖。王玉仙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党员,省“三八”红旗手、省优秀女企业家、全国人保系统先进女职工、市竞赛委员会荣记一等功等荣誉。

1996年,保险业产寿险分家,王玉仙留在中国人保财险阳泉分公司,任分公司党组书记。1999年退居二线,2000年,正式退休。

告别时,看着站在门口的她,我仿佛透过厚厚的历史闸门看到年轻时那个一股子冲劲,脸上挂着温暖笑容,做事雷厉风行的她,我想这才是最真实又明亮的岁月,岁月刻在脸上,坚持恒留于心。

王玉仙像是一个筑梦者,人生故事里倾注了许许多多的坚持,正是这些坚持让她在一路上收获着、成长着、经历着,同时也激励鼓舞着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