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一场交互阅读体验风暴

发布时间:2016-08-05 12:34:33    作者:陈华文 刘军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美)J.J.艾布拉姆斯

道格·道斯特

翻译:颜湘如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时间:2016年6月

定价:168元

□陈华文 刘军

《S.》无疑是一本“野心勃勃”的书,不仅内容情节考验着读者的理解分析能力,而且书在装帧设计方面,也值得赞赏。坦白地讲,此书的出版,在某种意义上颠覆了我们多年来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本书作者艾布拉姆斯,是美国著名导演及制作人,活跃于电影、电视圈,代表作有《迷失》系列、《星际迷航》系列、《碟中谍3》《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等。也许正是因为他具有影视人天生的声画敏锐性,加之擅长科幻、悬疑影视创作,所以此书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这样的元素:阅读时的心理参与和交互式体验。如果我们不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这本书就如同“天书”。仅仅书名,就给人太多猜测的空间。艾布拉姆斯将书名定位一个英文的大写字母,这本身就构成一个谜。《S.》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悬疑小说,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游戏,一次探险……可以说,从函套中取出它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参与到艾布拉姆斯导演的一部“电影”中了。函套正面印着神秘的“S.”,函套开口方向为左侧,轻轻地抽出来,就是神秘小说《忒修斯之船》。《忒修斯之船》本身被打造成图书馆藏历险小说,根据图书整体的安排布局,这一小说被设置为由作家石察卡所著。而石察卡,其实也是个笔名,真实身份不得而知,世间流传着十几种说法,有人甚至认为是哲学家费尔巴哈。

根据艾布拉姆斯的判断,《忒修斯之船》是石察卡1949年出版的作品,也是他出版的最后一本小说。石察卡在《忒修斯之船》讲述的是:一个名叫“S.”的失忆了的男人,被拐到了陌生的船上,与一群古怪的船员展开了一段冒险的旅程。而这本书,又被两个学生写满了批注,书里塞满了他们找来的各种研究材料,如剪报、照片、明信片、海报等等。有一只猴子贴在书之侧边的封条上,这也构成忒修斯之船上的关键角色。《忒修斯之船》的外观古旧,看上去有些年头,这无疑是书籍装帧中,运用多种特殊工艺印制出来的。

在本书的构建中,《忒修斯之船》仅仅只是全书的第一重结构。第二重结构,是由书页边空白处留下的手写体文字所构成。由于这些手写体文字的颜色、字体表现并不相同,感觉是两位相互不认识的读者通过轮流借阅《忒修斯之船》留下读书批注,并借此进行交谈,尝试揭开石察卡藏在书中的秘密。书的第三重内容结构,则是读者自身。书中,读者相当于扮演了故事中的图书管理员或者是另外一名借书人,同时还可以是一名侦探,通过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该书,并试图揭开整个故事的真相。在翻阅此书时,就像打开神秘礼物一样兴奋又期待,可以正着看、倒着看、翻过来看、来来回回地看,拼凑出脑中关于神秘文字“S.”的所有线索,享受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阅读体验。

如其说这是一本有趣之书,还不如说是一本颠覆传统阅读习惯之书,它让我们为了记住其中细节而不由自主地做批注、摘抄,在猜测和推理中前进,让我们通过网络查询各种信息,只为弄懂书中那些不经意的线索。简单概括来看,这本书的内核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一名神秘作家石察卡写的《忒修斯之船》,其二则是读者对本书的批注,在批注过程当中,找寻文豪的种种轨迹以及书背后的秘密。

从装帧设计的工艺角度看,《S.》的主体部分被设置为馆藏之书,因此整本书也仿造成老旧书籍,纸页泛黄,部分还存在咖啡渍、霉斑、油污等。为了保证《S.》从开本、底色,每章的进展、每页手写字的进展都与原版保持一致。该书所有设计、用纸、装帧及工艺,可谓匠心独特,涉及印专色、压纹、压凹、烫黄白黑、模切、铆钉装订、餐巾纸彩印等20余种工艺工序,彰显工匠精神。

当前,在数字化阅读的今天,有人哀叹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已经日暮西山,迟早会退出时代的视野。其实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辩证地看:一方面,数字化阅读的便利性和交互性,使得阅读的内容能广为传播,但是数字化阅读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那就是碎片化。对于有着深度阅读渴望的人来讲,数字化阅读是无法满足其需要的。因此,数字化阅读尽管是一种趋势,但是传统的纸质书依然无法被替代。

另一方面,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模式,基本上是书本提供什么,我们就阅读什么,这种单向度阅读延续了上千年,在数字化阅读的冲击下,这种阅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心理期待。也正是如此,纸质书受到了冷落。然而,纸质书在阅读方式方面,依然具有创新的空间,比如将数字化阅读的交互性特征引入其中,无疑能极大地拓展了纸质书的影响力。纸质书在读者参与性、交互性方面的革新,就如同商品销售领域的变革:以前的商店是消费者买什么商品,售货员就卖什么,而现在的商店是一个开放的交易平台,顾客站在林林总总的商品中,就如同商品的主人,可以自由挑选。

前些年的一部系列电影《无间道》,在剧情设置方面充分调动了角色与角色之间、角色与观众之间、观众与观众之间的故事互动,其另类的悬念叙事,吊足了观众的观影兴趣。《S.》这本书,从一定意义上具备某种“无间道”色彩,强调读者阅读的参与性和交互性,这难道是要掀起一场阅读的体验风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