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站在前人肩膀谋化未来

发布时间:2016-07-22 11:02:51    作者:刘英团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刘仲敬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5年9月

定价:45元

□刘英团

“华夏世界每一次衰败,都会直接体现于认知图景的扭曲。”一如著名历史学者刘仲敬《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一书中所言,无论对于民族还是个人,都无法回避“我从哪里来”这一形而上的问题。经与史,传统文化之精华;经史结合,植入民族的“根”,我们“才能真正双脚落地,而不是飘浮在半空中”。“经”意味着正统性,是衡量价值的准绳;“史”意味着基于“经”(正当性)的价值裁断和历史建构。

经与史基本上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一如刘仲敬所言,“历史训练的真正价值不在材料的本身”,而在明史、懂史,“无论怎样芜杂的材料,其中都有草蛇灰线”,“如果你不去理解格局,执著于具体事实,那是不会提高认知层次的” 。明史以汲取教训,明经以纯粹心智,经与史合一以治世。在《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中,刘仲敬以“经”与“史”为关键词,把“经”与“史”置于夏商周至清末的历史框架中,讲述着“经”与“史”在华夏世界及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以厘清华夏盛衰成败的根源及“经”“史”在政治更迭中的历史变迁。

“论经从史,以史为鉴。”经若缺乏基本史实支撑,就沦为“生命的空壳”,或“沙滩上的楼阁”。“衰老和死亡可以模拟和预见,生命与复活只能是纯粹的神秘恩典。”一如刘仲敬所言,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确立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有其优长之处”。简而言之,“经”与“史”,不是陈腐的昨日之舟,而是当明日浪头来袭时,我们能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驾驭好那一艘驶向未来的命运之船。所以,对历朝历代的成功经验,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建设。

敬畏传统是人类最可贵的修养。“史”以历史真实的演绎,印证历朝历代治国的思想正确与否。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任何力量都将无法驾驭。“经”用理论说话,用史实论述其中的得失道理。“经”与“史”相互论证、互为佐证,总结着社会发展的恒常规律,阐述着兴衰成败的经验得失,“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不知来,视诸往。”一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提及的道理,“经”与“史”,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结构,是继承中国智慧的重要内容。品读刘仲敬的《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不是在看旧时旧景,而是在看今夕明夕。其中,既高屋建瓴地总结了“经”与“史”和传统政治的精要大义,又指出了历代统治者对“经”与“史”以及对“经”与“史”精神的种种误解。同时,其行文言简意赅,字里行间中洋溢着刘仲敬谦逊的修养和严谨的史家风范。

坐览古今,“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一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强调的,对“经”与“史”要有鉴别、有扬弃的继承,“有鉴别”就既不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也不是历史虚无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有扬弃”是在经过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继承吸收其合理优秀的成分。

读史早知今日事。刘仲敬在《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中说:这种认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认同政治的历史影响将(依然)会凌驾于共识政治之上。”骰子落地以前,机会千金难买。骰子一旦落地,坐失良机者必定后悔莫及。古老的史学在任何体制的政治体系中都占有核心地位,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因为丧失了对经与史的敬畏和传承,才迷失于虚幻的藩篱中。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仅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历史,更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与把握传统的经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