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保险+医疗”刚刚开始

发布时间:2016-05-18 13:24:24    作者:记者 王方琪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王方琪

近日,阳光融合医院在山东潍坊正式对外开诊运行。据悉,这是国内第一家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由保险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的股份制医院。业内认为,此举启动了“保险+医疗”模式的先河。

保险公司涉足医疗并不是新鲜事儿,多家保险公司以不同形式切入到医疗领域,泰康人寿收购南京仙林鼓楼医院也是业内非常关注的例子。

保险公司何以钟情于投资医院呢?

为何投资医院

行业的前景,政策的利好促使保险公司把眼光投向与保险紧密相连的健康市场。

首先,保险公司看好了健康市场未来的发展。医疗健康市场具有市场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和就业人口多的特点。预计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国外的情况看,即使处于经济下行阶段,医疗健康产业也会迎来很好的发展机会。在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中,医疗健康产业是唯一直线上升的产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健康产业依旧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在我国,关于健康医疗产业的重大利好政策密集出台。这也大大刺激了保险公司进入健康市场的积极性。

除了政策面的影响和看好健康市场,商业保险公司看好医疗健康市场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健康保险一直是我国保险业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2014年,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587.18亿元,同比增长41.3%;2015年,同比增长51.9%。健康保险的保费增幅在人身险中占据首位。预计到2020年,我国健康保险保费有望达到7000-1万亿元,成为与财险、寿险并列的三大业务板块之一。

然而,在保费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其赢利能力却不乐观。其赔款和给付的增幅在人身险中也占首位。2015年,健康险业务赔款和给付762.97亿元,同比增长33.58%。

为了达到赢利的目的,商业保险公司迫切希望可以从病后报销转而做到病前预防和病中干预。因此,与医疗融合成为保险行业关注的焦点。为了能和医疗服务挂钩,各大保险公司纷纷与公立医院开展了定点合作,但赔付率依旧偏高,承保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一位保险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保险公司与医院的定点合作实际上是停留在一种比较松散的状况。险企对医院诊疗流程,医疗费用的合规性都缺乏控制力。而且越是大的医院对于商业保险公司的监督作用越淡漠。这种情况下,商业保险缺乏对医疗机构费用的管理和监督,加上道德风险难以控制,导致健康险基本上处在一种亏损的状况。

一位对保险颇有研究的医疗界人士表示,中国的商业保险一直苦于无法对医疗服务提供方进行监督,没有办法控制过度医疗、欺诈、不合理治疗造成的医疗浪费。由于商业保险量较小,而服务方处于绝对的量的优势,无论是议价还是支付规则上,最终只能从用户的行为和风险管理上进行干预,没有办法影响到医疗服务方的行为。因此,商业保险公司才会选择自己进入服务方,筹建医院。

投资医院是具备相应实力的保险公司实现控费的一种方式。首都经贸大学金融系教授庹国柱认为,从管理健康险业务的角度来讲,筹建医院在医疗费用成本控制,防止过度医疗等方面对保险公司有积极意义。此外,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医院这个平台,积累足够的医疗数据,改善公司的保险精算。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朱铭来则认为,保险公司筹建医院的核心目的在于将保险产品和医疗服务两者衔接起来。如果这两者能形成一个产业链的配合,就能让保险公司的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进入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状态。

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无论是阳光集团和泰康人寿投资医院,还是平安保险提出万家诊所计划,都是保险业挺进医疗市场的重要战略,都是试图走上“保险+医疗”这条道路。但这条道路真正走出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依然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微信公号“村夫日记”指出,投资医院,保险业面临了五大问题:

一、好的服务方很难被收购;二收购医院消耗资金且面临众多转制难题;三、群聚效应难以实现;四、规模越大的医院,行政管理成本越高;五、保险公司即使自己投资了医院,还是要提供开放式的医疗机构让客户有可以选择的空间。

上面提到的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公司希望成为医疗服务方,但它却很难收购一线城市的一流医院。比如北京的三甲医院不大可能走出体制,让保险公司为其控费。对于已经收购医院的保险公司来说,不仅要付出巨额的资金,还要花费很长时间进行人员安置和成本控制,困难非常现实,事物非常琐碎,短时间内可能无法体现出效果。“保险公司即便是财力雄厚,在医院的具体运作上也势必会耗时耗力,三到五年内都很难有大作为。”

此外,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为其客户提供可供选择的医疗非常重要。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距很大且用户需求不一,保险公司和医疗的整合不可能是封闭式的,依靠自身实力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也不现实。

“村夫日记”指出,未来的保险和医疗服务整合可能是局部性的,这种局部性体现在三点上。

首先,中国市场太大,而且就全国范围来看不可能通吃,各个保险公司可能在某个地区进行小规模的整合,而且其地理覆盖范围不会太大。

第二,局部性还体现在从什么类型的医疗服务机构切入上。大医院的模式并不适合商业保险。在商业保险最具有购买可能性、供需缺口也最明显的中端领域,与保险最匹配,最可能符合服务提升和控制费用的中端基础医疗机构将会比大医院更适合进行整合。这类机构目前还处于萌芽的极早期,但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最有可能通过合适的价格和成本控制办法、优化的就医流程来为商业保险的会员提供更具价值的服务,并嫁接目前的体制内医疗机构无法提供的医疗衍生服务,比如个性化疾病管理、健康教育和预防干预等措施。中端基础医疗机构的整合成本远低于医院,且在布点上可以做到在某一小区域内密集分布。

最后,局部性体现在整合的办法上。收购并不一定是整合所必需的出路。收购需要资金投入,保险公司对医疗服务的管理能力也是未知数,其他国家也不乏保险公司不擅长管理医疗机构最终选择退出的案例,比如英国保险公司BUPA曾经出售了旗下20多家医院而只保留全科诊所等基础医疗服务。因此,除了直接收购,保险公司还可以有其他局部性方式进行服务的整合,比如与体制外新型医疗机构共同制定可以让支付方和服务方都接受的服务、支付和管理标准,让两者在治疗、控制费用以及长期的疾病管理上有更加标准化的合作。这种办法看似不如收购来的紧密,但可能对快速推动两个板块的发展更有效。

 

链接:

控费:有望在体制外实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