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回眸中的万象——中国保险摄影追忆

发布时间:2016-05-13 09:50:47    作者:高星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高星

在中国,几乎没有哪个行业像保险一样,如此重视摄影,这是保险自身的行业特色和职能所决定的,当然也包括它赖以形成的文化传统。

新闻之眼

保险是专门与风险打交道的特殊行业,灾害是保险最重要的展现环节。因此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孕育着突发性的新闻,而且从宣传展业到事故现场抢险、从灾难现场查勘到事后理赔,保险的各个环节都有着纪实新闻摄影的优势。

这就要求作为保险摄影工作者,要有着比其他行业的摄影工作更多的献身精神,热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遇到大灾大难,要第一时间冲到灾难现场,正如许多新闻摄影大师说的:“不是你拍得不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作为保险摄影工作者,有着别人不具备的优越条件:一是灾难信息可以及时掌握,二是出于工作需要,保险公司可以相对自由地进出灾难现场。

这就要求保险摄影工作者不是简单应付,对灾难程度、保险损失情况、领导现场视察、员工现场查勘的一般性工作记录。而是要保持灵活机智的头脑、敏锐的思维,快捷的新闻视角,甚至是批判意识。拥有社会责任感及记者的良心,才能超越工作职权范围的创造性的临场发挥。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机,拍出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好片子,没有浪费独特占有的资源和千载难逢的机缘。

1990年第一届中国保险杯摄影展览二等奖作品的《又一名乘客得救》,是吴学华拍摄于1989年8月15日的上海虹桥机场的空难现场。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作者几乎就在出险的最中心地带,气氛紧张真实,绝不是摆拍可以做到的。但作者又十分冷静,讲究构图和意境的营造。镜头前面的主体人物为抢救落难乘客的战士,其他参与抢救的人员在次,最后是现场环境的飞机残骸。在水中向上挣扎的乘客是视觉的中心点,他软弱的手臂和施救战士的有力臂膀形成反差,整个画面的暗调子和乘客白衬衣的明亮局部的鲜明对比,使作品高扬着温暖人间的亲情大爱,讴歌顽强的生命意识与求生精神,暗示出渴望祥和平安的主题,保险公司的天使形象也悄悄走入观者心田。

王健拍的陕西水灾中的查勘员,也是成为人保让人记忆犹新的照片,长期做为人保网站主页的题图。为拍此片,王健当时奋不顾身地弄湿了自己的裤子和鞋。

艺术之魂

保险虽然是和风险打交道的行业,但保险也是饱含温馨、释放爱意的行业。保险祈盼吉祥、传输平安的理念,特别是人身险关爱生命、倡导健康的思维,都有着艺术发挥和拓展的空间。

传达爱意离不开温情的比喻;歌颂生命离不开美好的象征,这就要求保险摄影做到不是简单直白的表达,而是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对保险的认知;在艺术的氛围中实现保险宣传的目的。

好的保险摄影一定是非常讲究的作品,首先要感人,并且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人过目不忘,与众不同。有许多表现关爱人性的片子,画面中洋溢着青春、和谐、温馨、健康的情趣,其实就是最好的形象广告片。

当然,保险摄影大多是关键时刻的抢拍,瞬间的凝聚,这就更需要我们准确机智地捕捉作品构成的指导信号,对观者的视知觉反复碰撞,使作品的主题凝聚成一种爆发性的感染力,组合出完整的艺术形象。而且那种似曾相识的陌生感,使观者保持记忆犹新,伴随画外之音,和作者共同完成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享受到一种破译后的愉悦心理。

湖北公司的吴军曾拍过一张土家族母女参加母女安康保险的照片。少数民族的形象本身就有吸引人的地方,红色的服饰十分吉祥、温暖,母女交流的目光充满深情,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河南的吴晓辉拍的《车险查勘》,z字形的构图,让一张普通的照片与众不同。而云南的李雪松拍摄的藏族地区水灾查勘,画面生动,获得了影展一等奖,当然,少数民族也是摄影的加分项。

广告之效

前面说过最好的艺术片就是最好的广告片。所有的行业摄影都不是简单的工作记录,对外宣传的图片流转本身就是广告行为。我这里说的保险摄影的广告性不是指纯粹的保险广告片,而是保险摄影存在的潜移默化的广告效能。

早期保险新闻摄影,总是习惯于贴标签,品牌表达的手段十分的生硬,广告诉求彰显得过于直白。例如不管环境道具的自然,有意在画面中突出公司标识,名称,生怕别人认不出来。还有一些理赔照片,习惯表达客户感动得痛哭流涕、感恩戴德的夸张表情;追求理赔时钱币、眼泪的细节;过分营造灾情的恐怖氛围。这些图解说教式的粗暴表达,充斥浓烈的广告味的照片,不仅起不到宣传作用,反而让人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往往被读者拒绝。寄予宣传的声音和画面在还不及传到受众耳目时,就已消失殆尽,毕竟高音喇叭贴面堵耳,让人无处藏身、无法选择的时代已经过去。

主题平平、内容浮浅、一目了然的照片自然不会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也就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艺术感染力,并让人对公司的实力和文化素质产生怀疑。

只有信息传导的层次越鲜明有序,才会让观者去主动寻求保险摄影作品隐喻的主题。只有作品与观者共振、反馈的越复杂多变,交流、感知的过程越长久,才会让观者记忆深刻,产生深入人心的艺术魅力。

浙江公司的于杭景拍过一张人保第一个服务热线的展示照片,虽然是街头宣传咨询活动,但作者用鱼眼镜头,将人保话务员展现的形象更加青春靓丽,充满艺术性,使一张普通的纪实照片,强烈地吸引了观者的注意。

如果说80、90年代的保险摄影还是以纪实、宣传品牌为主的话,进入2000年以来,读图时代对保险摄影的要求就更高了,摄影的重要性也高了。最近,人保内网调查点击率,排在第一位的是图片新闻,可见图片的视觉冲击作用,在互联网快速阅览的情况下,要求照片具有吸引眼球的震撼力和艺术性,才能在传播渠道上一路畅通。

山东公司的女作者陈美华是近年涌现的优秀保险摄影专家。她拍的《查勘归来》2007年获得全国金融摄影金奖,她没有选取查勘员日夜在现场艰苦工作的情景,而是选择在查勘员除夕之夜的归途,在空荡荡的绿皮火车上,两位查勘员疲惫地睡着了,构图大胆,空车厢占据画面大部分,成为画外有音,让我们似乎都不敢打扰他们的睡眠。2015年陈老师的《上岗之前》获得全国保险书画摄影展览一等奖,画面简洁:一位女员工梳妆背影,色彩单纯:黑白色,只有手臂上的白色衣袖上picc红色标识分外突出,紧扣保险职业责任与重担的主题。

史实之凝

由于保险的职业要求,保险摄影还是重要的档案史料。保险事故发生后,现场查勘、书面材料、口头记述等形式固然重要,但一旦第一现场已经破坏,保险双方发生有关权益的纠纷,由于保险摄影的客观准确,是它成为合理定损的依据。一些企财险、机动车辆险、人身意外伤害险都需要摄影的现场记录。特别是农业保险的种植及养殖保险出险后,农作物、牲畜的标的不易留存,必须通过摄影留下现场资料,为处理案件后续的理赔、审核,成为重要的档案凭证。

而且日积月累,形成规模的保险摄影,记录公司的发展历史,见证公司的变革轨迹,成为公司司史研究,撰写史志,编辑纪念画册、拍摄形象宣传片的重要资料素材。真实、详实地对公司重大业务情况、会议、活动、往来等具有历史意义事件的形象生动的记录,是对每一位保险摄影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武汉公司的蓝泉有一张纪实作品《保宝安康》,1987年武汉公司在全国第一家推出母婴保险新险种,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轰动一时,蓝泉随业务人员上门服务,为医院的出生婴儿挂保险牌,一个工作人员的包包上的PICC标识展现了品牌形象。此张照片,由于准确把握了公司业务发展的重大结点,成为公司的典型的历史照片。曾被公司纪念画册、展览、司史丛书反复使用。

如今,人保以推广无人机查勘拍摄,新技术引发保险业务及保险摄影的革命。现在福建的黄钢生、温州的陈斌都已进入了保险航拍摄影新领域,陈斌在温州动车灾难现场的航拍镜头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直播。

 

中国人保摄影队伍厚积薄发

中国人保成立初期,受当时业务特点影响,加之以绘画为主的保险宣传形式,专业摄影人员还不是很多。而且当时经济条件不高,照相机还是稀罕物。

非常遗憾的是中国人保成立庆典的照片一直没有发现。因为有中国人民银行转发的文件,确定1949年10月20日在西交民巷召开成立庆典大会。当时,肯定有新华社或银行、保险公司办公室的人负责照相,但当时公务活动照片都没有留存下来。

只有一张人保第一次全国总经理会议的照片留存了下来。或许是因为合影的原因,才在私人手中留存。2015年10月20日,人保集团举行司庆活动,还特意找来照片中的人保第一任总经理的小女儿,如今已是近70岁的胡豫明老人。她作为人保成立的见证者,生动地出现于司庆现场,令与会者都无限动容。

当时人保的老照片多为员工获奖、演出或欢送的合影、甚至是结婚的照片,使一些仅存的保险工作照片,更显得弥足珍贵。但从那些照片中传递出的人保员工的纯朴乐观的气质中,可以感受当时人保事业的朝气蓬勃。

1979年恢复国内业务后,保险快速发展,查勘理赔中,照相机成为重要的工具。保险宣传全面展开,保险摄影随处可见。由于当时保险公司的经济条件还不错,照相机水平及普及率在全国企业单位中应是名列前茅。

1983年,《中国保险》杂志创刊,照片用稿越来越多,摄影通讯员队伍逐步形成。当时杂志主编金先圣、美编潘肖彦也都是摄影家,他们热心保险摄影事业,开始了中国保险摄影之家的辛勤耕耘。

1989年,中国人保在大连举办了庆祝人保成立40周年展览,这是人保系统历史上第一次举办摄影展览。

1990年4月,《中国保险》在黄山举办摄影通讯员培训班,这是人保首次举办大规模的摄影培训,从此中国保险摄影队伍逐步形成。因此,史称人保摄影“黄埔一期”。

1991年2月,在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第一届中国保险杯摄影展览,这是中国保险首次举办全社会性质的保险影展,吸引了社会许多著名的摄影家及公司系统内的摄影专业人员参加,1991年4月,在苏州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保险杯摄影展览颁奖大会。

1991年底,《中国保险》与新华社联合举办过新闻摄影短期培训班,部分省公司摄影人员参加。

1992年,在广西北海成立了中国保险摄影之家首届联席会议。武汉的蓝泉借调到北京,负责摄影之家日常工作。1992年10月,在湖北组织了系统摄影通讯员采风活动。

1994年4月,为庆祝中国人保成立45周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第二届保险杯摄影艺术展,并出版了展览作品画册。作品水平较第一次展览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是人保历史上最后一次举办大型摄影展览。

1995年7月,《中国保险》杂志在北京举办了第二期摄影培训班。

此外,当时公司宣传处、中国保险报在黑河、甘肃也举办过摄影培训活动。

1996年集团公司成立后,大型保险摄影活动日渐减少,大部分摄影作者被分流到中国人寿工作。后来,也有部分摄影工作者改行或调到别的保险公司工作。

2000年《中国保险》杂志在西藏举办了系统内10名摄影骨干参加的采风活动。2001年一些摄影骨干在金华参与了当地摄影展览活动。2003年《中国保险》杂志在温州举办了保险摄影通讯员实地采访拍摄活动。人保财险工会也举办过系统摄影比赛。

近年来,人保的摄影队伍重大活动主要依赖秘书长丁永康所在的中国保险书画艺术研究会每两年举办的一次保险摄影展览。其他包括由金融摄影家协会、中国保险报等多次举办过全国性的行业展览。中国人寿组建了自己的摄影家协会。中国保险书画艺术研究会正在筹建中国保险行业摄影家协会。

多年来,人保的摄影活动得到了许多中国著名摄影家的帮助和提携,如徐肖冰、吕厚民、胡颖、贺延光、陈淑芬、王瑶、邓维、谢海龙、焦波等等。

许多中国人保摄影作者先后成为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潘肖彦、高东风、孙强、张守国、王泽杰、张晓萌、于杭景、贾伟成等,许多人有作品参加全国影展并获奖,出版画册,其中高东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人展览,这是中国保险业举办的最高规格的个人影展。

2010年以来,尽管摄影队伍相对减少,但又有新的一拨摄影人才涌现。以人保山东公司的陈美华、西藏公司的张守国为代表的新兴保险摄影工作者成为近年中国人保保险摄影的获奖专业户。他们为人保品牌的传播,不是用广告费来衡量的。

人保摄影作者多年来为宣传保险品牌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日常在保险报刊上发表作品,参加展览,在1995年南方水灾中有摄影画册出版,2008年四川地震中有《大爱无疆》摄影画册出版。2009年出版了《与国同行》人保60周年纪念画册。2016年人保将出版《老照片》上下一套书,这是历史上人保摄影作品最大的一次集结。

人保河南的摄影家王建伟,其父亲50年代也是人保宣传干事,其子也曾在人保财险总部搞摄影。江苏高邮的张晓萌,也是全国闻名的父子孙三代摄影家,并共同举办过摄影展览。

我在1994年出版了记述以摄影人员为主的《同志》一书。2011年,中国保险报以整版篇幅刊载《同志》一书中的10名同志的进行对比文章,标题为《一个时代的聚会》。2015年11月,在蓝泉、蒋雷的策划下,在苏州举办了老人保摄影人员聚会,编印了《深情回眸》纪念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