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公益杂谈:科普也要三思

发布时间:2016-05-12 15:06:29    作者:黄明明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黄明明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科技发展至今天,宇宙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诸多流派的物理学家们仍然在面红耳赤的争论之中。虽然仍无定论,各种怀疑也层出不穷,但是大爆炸理论还是保持着比较高的支持率。对此,部分国人应该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今年以来发生的一件事,却暴露了国人在科普方面认知漏了陷。

今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曾对记者说,引力波的发现“可以跻身过去25年最重要的宇宙学发现之列”,有望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发现引爆了全球的舆论,让引力波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在国内也酝酿出一出闹剧。

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栏目一段五年前的视频,随后又被挖了出来,因为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民间科学家”自称诺贝尔哥,提到了引力波,这导致在座的方舟子等人群起而嘲之。网友在其后评论称,“他们都欠他一个道歉”。这个视频和相关的文字在微信朋友圈中广泛传播,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民间奇人早就发现了引力波,但是怀才不遇,遇人不淑。

该事件随即被证实为炒作和推动,不足为信,舆论才平息了下去。但是此事件的背后,的确是说明了很多人对于科学知识的离奇匮乏。只要对引力波稍有了解,就自然而然明白“5年前节目中他首提引力波”的说法站不住脚,这是爱因斯坦的猜测,连《三体》中都提到过,科学名词而已。

人们对于宇宙科普认知的匮乏,细细分析起来,有错综复杂的原因。有中国发展阶段的关系,有经济环境的影响,有人口与竞争的元素,有集体价值观走向的偏离等等。但是无论如何,这一块的缺陷是需要弥补的,而且需要从孩子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眼界和视野,认识宇宙,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另一个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宇宙科普的短暂热情。今年4月,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开通了微博,与中国网友互动,他发出第一条微博后的一个小时内,粉丝数已经突破30万,完胜诸多网红。

匮乏与热情,这给科普类的公益活动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当然现在也常常有一些有关科普的公益活动。例如最近一家航空公司为60名学生奉献了长达3个半小时的航空科普课,在普及航空知识的同时,更加入了精彩互动和制作体验等内容,极大激发了孩子们对航空的兴趣。再如有的公司借助VR/AR的热潮,开展了面向少儿的“起跑太阳系,让孩子爱上科学!”的活动等。从立意上来看,这些活动值得提倡,但是从内容来看,又是偏向于公司自身产品服务,靠在科普上卖产品,严格来说,还是算不上真正的公益科普,只能算是科普营销。

与其他的公益活动相比,科普类的公益活动从数量和规模上,都难以相提并论。例如敬老活动,例如妇女节活动,例如扶贫活动,例如改善环境活动等。并非是说上述种种活动不重要,而是应该将科普公益活动提到和此类活动并重的位置。人们需要关心人的生活环境,需要保持对弱者的悲悯的关怀,但也应该保持一颗好奇的心。这类公益活动不是针对一隅一地的帮扶,不是针对某一群体的救助,但却是对一个国家未来的启迪和推动。

有意思的是,在去年一颗小行星被命名“母亲水窖星”,就是中国的一个公益项目。当时国外有公司发贺电称,祝愿 “母亲水窖”项目继续成为慈善事业的典范,“母亲水窖星”成为浩瀚宇宙中最善良的爱心之星。

公益既然进入了宇宙,那么宇宙也应该进入公益。

毕竟,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远方的远方,就是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