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庞莱臣:收藏“甲于东南”

发布时间:2016-03-11 15:36:36    作者:赵守兵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赵守兵

2014年12月26日,南京博物院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举办了“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庞莱臣珍藏五代、宋元以来的80件名画与公众见面,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兴趣和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

庞元济,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吴兴南浔人,被誉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中国书画收藏大家。他是浙江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之一,经营范围很广,除了传统的缫丝业、棉纺业、造纸业、典当业、金融保险业之外,还涉及当时的新兴产业,如交通业、电力业、地产业、食品业等多种行业。


庞元济

庞元济先后创办了一大批现代企业,投资总金额超过300万元。在实业之时,庞莱臣雅好文艺,投身于古物收藏,涉猎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鼻烟壶、碑版和文房器具等,尤其对古代书画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收藏“甲于东南”,被誉为“在海派收藏界坐头把交椅”、“近代的大收藏家中的顶级大师”。

商人父亲

庞元济的父亲是庞云鏳(1833年—1889年),乃南浔“四象”之一。庞云鏳在浔读书侍奉母亲,15岁时到陈裕昌丝行当学徒,满师后已通晓蚕丝经营之道,以及品评丝质优劣的技术。他遂以小本贩运牟利,逐渐积累资本,成为庞氏开创者。生有三子,长子庞景麟,早夭;次子庞元济,字莱臣;三为庞元澄,字青城。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进驻南浔,庞云鏳奉父命避居上海,从事丝业。不数月父卒,回浔后遂不复返沪。初合伙在丝行埭开设丝行,由于善于经营,“丝大售”发了财。但因他独揽大权,合伙人妒忌其经营才能,最终撤资散伙、改为独资经营,在上海泰康里设庞怡泰丝行,为行庄,专与洋商经营出口贸易。不数年家产暴发,成为财主。

庞云鏳在经营蚕丝中,结识了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店老板胡雪岩,成为莫逆之交。胡雪岩雄心囤积蚕丝与洋商竞争,约庞云鏳合作,大量收购蚕丝,庞只是代为收购,不介入合资。后胡雪岩因囤丝滞销,几乎破产,而庞云鏳却损失不大。时左宗棠西征新疆,委派胡雪岩办采运局务,急需新式武器,胡便委托庞与洋商接洽,达成军火交易。庞因此获得暴利。

庞云鏳致富后,买田地,辟宗祠,建大宅,开药店,誉满周围乡镇,远近闻名。庞云鏳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病逝,终年57岁。

实业救国

光绪六年(1880年)庞莱臣考中秀才,后屡试未中。光绪十五年(1889年),其父以儿子的名义向清廷献银3万两,作为赈捐豫直灾害,慈禧太后特赏举人,补博士弟子,并例授为刑部江西司郎中,特赏四品京堂。根据《李鸿章全集》有《庞元济捐奖片》一文记载,庞莱臣曾拜李鸿章为师,是通过李鸿章关系奏请朝廷。

不仅如此,后来庞莱臣在上海办龙章造纸厂、在杭州办世经缫丝厂,都与李鸿章有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庞家与李鸿章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加上左宗棠这座靠山,晚清两大重臣都与庞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庞家的面子”一说并非是空穴来风,南浔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庞家先斩后奏建九曲桥、溥仪向庞莱臣借钱等故事。

庞云鏳去世后,25岁的庞莱臣挑起家族事业的重担,在南浔经营庞滋德国药号、庞怡泰酱园和典当、钱庄。年轻的他不但能守业,更善于创业,他锐意经营,大力发展民族工业。

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惨败于甲午战争,“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这一时期,庞莱臣带着弟弟庞青城去日本考察实业。当他获悉法国里昂丝绸市场畅销日本匀细厂丝,价格也高,家乡的辑里丝虽色白质韧,但粗细不不匀,已降为杂用丝的情况,触动很大。他认为,家乡的辑里丝如能设厂改缫细丝,定可胜过日本丝。回国后他便抓住杭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拱宸桥被选为杭州海关关址的有利时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合资在杭州创办了当时国人自办的最大缫丝厂、也是浙江民族资本产生阶段的著名企业之一—世经缫丝厂。

世经缫丝厂资本总额30万两,次年7月建成投产,拥有上海摩宜笃公司制造的、当时最先进的直缫式缫丝车208台。日产1担,质地优良,大受欢迎。后因其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和蚕茧受洋商垄断,亏耗日巨,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停工。三年后将厂房、机器以6万余元的低价盘给日本商人,拆迁上海重新办厂。

 
上海龙章造纸厂

世经缫丝厂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却开创了近代缫丝厂之先河。这成为庞莱臣创办实业的发端,此后他先后创办或投资了大纶缫丝厂、通益公纱厂、龙章造纸厂、南浔机械缫丝厂、浔震电灯公司、浙江兴业银行、浙江铁路公司、中国合众水火保险公司、中国银行、正广和汽水公司、苏州纱厂等一系列近代企业,为江浙地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他投资于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资本总额超过300万两,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早期实业家。

投资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历来就是商人重点投资的行业之一,庞莱臣除投资于钱庄、典当等传统的旧式金融业外,还投资了不少新兴金融实体,比如保险和银行。保险业起源于国外,是地道的舶来品,自鸦片战争后,外国保险公司才大量涌入中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庞莱臣与刘学询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合众水火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商部照准庞元济京堂创设中国合众水火保险有限公司文》现藏北京国家第一档案馆,为清末商务档案。

这个公司的总部设在香港,经营水火险业务,是著名的保险公司之一。庞莱臣等人创办的上海分公司成立两年后改称华侨合众水火保险公司,参与发起筹组上海华商火险公会,民国三年退出公会,改组为华侨合资保险公司,是当时上海十家著名的保险公司之一。民国六年(1917年)9月改组为中华保险公司后不久即宣告停业。

成立于1907年浙江兴业银行系为保证浙江铁路的顺利自办,由刘锦藻等浙商发起成立的我国最早的商办银行之一,共集资一百万股,庞莱臣是董事之一。这个银行与南浔有着很深的渊源,不仅是庞家,南浔的刘家、张家、顾家、邢家、周家、邱家、蒋家等几大富户都是该行的大股东。该行以“振兴实业”为宗旨,业务很广,主要经营存、放、汇款业务,兼营储蓄、信托和仓库等业务,在1918年到1927年间五度位居全国各大银行之榜首。1915 年,浙江兴业银行进行大改组,把全行的行政和业务中心移到上海,改上海分行为“本行”(后又称总行,改杭州总行为分行),与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合称“南四行”。

庞家还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大股东。中国银行民国元年(1912年)1月24日由孙中山总统下令批准成立,同年2月5日正式开业,由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户部银行改组而来,负责整顿币制、发行货币、整理国库,行使中央银行权利,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早期的中国银行在限制北洋军政府开支,抵制袁世凯停兑令,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组织爱国华侨支援国内抗战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民国时期,该行向社会募集资金充实资本,庞莱臣、庞青城兄弟曾重金入股。

庞莱臣投资兴办这一系列企业的年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时代。但毫无疑问的是,在那个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中,作为实业家的庞莱臣献给世人的是一幅万紫千红的画卷。

“每遇名迹,不惜重资购求”

庞元济自幼嗜画,山水法近倪、黄,远宗董、巨,花卉则以南田为宗。尤精鉴赏,收藏宏富。编有《虚斋名画录》二十卷,《续录》四卷,为近代著录最丰富之作,成书于宣统元年(1909年)。室名“虚斋”。

与众多民问收藏家不同,庞元济的在财力方面没有丝毫问题。1925年,庞莱臣61岁时,此时已经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的有钱人纷纷来上海避难。而在庞家门口,那些昔日显赫的“故家名族”们接踵而至,大包小包地拿出各家的传家宝,来找庞莱臣求售。其中,庞莱臣“一锅端掉”狄平子的收藏,是业内一则有名的掌故。狄平子(1873年—1941年)是康有为唯一的江南弟子,是当时有名的《时报》创始人,还办过有正书局,出版过《小说时报》、《妇女时报》等。他所藏的书画,除了清代的“四王”外,还收藏了一些唐、宋、元三代的名迹,如董源的《山水图》、黄公望的《秋山无尽图》、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杰作。狄平子缺钱之际,正是庞莱臣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于是庞莱臣便斥巨资将狄平子收藏的书画一口吃了下去。

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庞元济的收藏已经具备很大的规模。其收藏之富,为全国私家之冠。他收藏的名画,主要记录在《虚斋名画录》和《虚斋名画续录》之中。因为《虚斋名画录》、《虚斋名画续录》的资料十分翔实,直到现在还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考证以及作品研究重要资料。另著《续虚斋名画录》4卷及《中华历代名画志》。

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间,华夏大地上曾涌现出众多收藏大家,集中在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南北两大区域,其中鹤立鸡群者有两位,堪称巨擘。北方的领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而南方的领袖当仁不让的是庞莱臣先生。这就是众人津津乐道的“南庞北张”之说的由来。从数量上看,庞莱臣的收藏书画作品多达数千件组,这些高、精、尖的作品已经为他构建起一座蔚为壮观的书画王国。

熟悉“虚斋”的大收藏家王季迁先生说,“上海有一位收藏家庞莱臣,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国书画收藏家,拥有书画名迹数千幅。” 庞莱臣的收藏赢得了世人的敬仰。早在1915年,郑孝胥先生就对年仅半百的庞莱臣赞誉说,“虚斋主人收藏甲于东南”。

这些画作的名字如同悬挂在黑夜长廊上的盏盏明灯,时间跨度逾越千年,已经勾勒出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基本轮廓。

 
庞元济题写上款挂轴

心胸开阔,优待青年

庞莱臣是一位心胸开阔的收藏家,不像某些玩“秘藏”的收藏家那样不肯将自己的藏品轻易示人。但是,人如果真的要想亲见“虚斋”的藏品,还是要讲点规矩的。“虚斋”会按照收藏家的实力和鉴赏水平来提供藏品,供你欣赏。

谢稚柳渴望拜观董源的《夏山图》。他当时已是沪上艺坛的青年才俊,受到了庞莱臣的优待。八十多岁的庞莱臣不仅陪他看了《夏山图》,还一起讨论了鉴赏问题,中午又请谢稚柳吃了顿西餐。可谢稚柳看在眼里拔不出来,午饭后提出还想再看《夏山图》。庞莱臣体力不支要去午休,便叫养子庞秉礼陪同,让他看了个够。这次经历,让谢稚柳终生难忘。

藏品去向

庞莱臣在1943年立下了名为赠与契约遗嘱。根据遗嘱,庞元济的藏品被分作了三份,分别给他的嗣子庞秉礼及两个孙子庞增和与庞增祥。但事实上,后来包括书画在内的所有遗产均被分成了四份,另一份是共有财产,暂由庞莱臣的继配夫人贺明彤女士监管。1949年3月庞莱臣去世后,由遗嘱执行人庞莱臣的堂弟庞赞臣主持分家析产,此后虚斋藏品开始大规模流散。

除了早年流到海外的那些虚斋旧藏外,留在国内的基本上由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4家单位所收藏,可谓是得其所哉了。在太平盛世,书画往往从民间向官方集中,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