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人工智能会否终结人类

发布时间:2016-03-04 10:06:18    作者:胡艳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日)松尾丰

翻译:赵函宏、高华彬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时间:2016年1月

定价:39.8元

□胡艳丽

2015年6月,软银公司推出人形“情感机器人” ,它能够识别人类的面部表情,与人进行情感交流,包括语言及肢体的互动,第一批1000台在1分钟内便被抢购一空,至此,人类优于智能机器人的最后一块“净土”——情感世界也被“染指”。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曾发出这样的警告:“完美人工智能的开发便意味着人类的终结!”

事情果真如此吗?人工智能究竟是来自天使的礼物,还是地狱的诅咒?

人工智能是人的身体及智力的延伸

日本人工智能专家松尾丰在《人工智能狂潮》中,为人工智能的三次发展浪潮进行了一次整体速写,全景展现了人工智能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并就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进行了预判分析。综合书中所述,人工智能第一次浪潮表现为推理和搜索时代,第二次浪潮表现为知识的时代,第三次浪潮则是人工智能“进化”出学习、分析的能力,“类人”及“超人”特性开始展现。松尾丰指出,人工智能即“能够像我们人类一样进行思考的计算机”,基于人类的智能深奥无比,现有的人工智能也仅仅是一些初级应用,离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有遥远的距离。但可以坚信的是,未来伴随我们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大部分人类智能都有可能通过人工智能实现。

人工智能其实是人的身体、智力的一种工具性延伸,它在不断放大人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不是无中生有的超能力。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大数据,在处理海量信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可以帮助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找出有趣、多元的相关性,延伸人类对世界的抽象分析、理解能力。比如书中所述的“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冠军、“沃森”战胜智力问答节目历代冠军,以及谷歌推出的无人自动驾驶技术、亚马逊启动的自动无人驾驶飞机项目,都是在人类现有能力基础上,通过对人类知识、信息处理方式的盘点、归纳、分析,总结出优化的处理方式,予以智能化。而所谓的“情感机器人”也不过通过捕捉人类的面部表情,及语言特征进行的程序化应对,仍是疏入A导出结果B的程序化设计,并不能说明智能机器人拥有了人类的情感。人工智能就如同冷兵器时代,将士手中的兵器,它放大了人类的力量,但武器本身并不具备生杀予夺的主动权,仍要听命于执掌它的主人。

人工智能将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变革

无可回避的是,人工智能浪潮来袭,在放大人类现有能力,为人们提供各种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会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带来结构性变革。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将是生产制造业,伴随人工成本的不断走高,以及人工智能产业突破前两次浪潮的瓶颈,进入“摩尔定律”主宰的时代,智能机器人大批量代替产业工人已是势不可挡。其二,那些依据标准规则、进行标准化工作的行业,将受到第二波冲击,人工智能将以无与伦比的精准、高效,代替人的机械重复劳动。其三,那些需要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人的分析、判断在其中起相当作用的行业,也将伴随人工智能“学习”、“分析”能力的进化,而逐步让渡部分空间,由机器渐次代替人。比如书中所列示的未来10-20年将消失与被保留的职业,银行窗口办事员、不动产登记代理、保险代理店、证券公司的一般事务、税务申报代理,以及金融、财务、税务等工作,这些曾经看上去的白领职业也将受到一定冲击。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越发展,社会的失业率就会越来越高,机器将抢夺人的饭碗呢?正如松尾丰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现在才刚刚开始,在每次取得进展的时候,总是有些工作会消失,但是也一定会有新的工作诞生。”跟不上时代变化者,必然面临的将是越来越艰难的生活,以及逐渐被拉大的贫富差距。

在人工智能时代,产业变革不可避免,与其恐惧人工智能对现有社会结构的冲击,不如主动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百变待兴的世界,正在呼唤新一代的“智能”英雄。松尾丰在书中以“眼睛的诞生”对生物生存带来的好处类比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增加了个人、企业、社会的“传感系统”,我们拥有了无数的信息接收源,可以高效搜集、处理各种数据,据以指导现在、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将是流动的时时数据地图,大可统观全球市场,小可细化呈现某一区域、某一细分市场微妙的变化。这对于提升企业市场反应速度,预测甚至是引领未来都是十分有益的,驶向市场蓝海的指南针其实就藏在人工智能流动的血液里。

人工智能将产生延时蝴蝶效应

相对于互联网+,利用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即“人工智能+”将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关键。书中说明,日本早在2008年便已经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有了清醒的认识,有报告指出“在全球化结构变化的进程中,需要将个别的优势跨越行业、组织、市场、技术领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限进行培养和整合,由此形成引领全球浪潮的力量”。“情感机器人”的产生,便是人工智能与居家护理,甚至心理抚慰工作的有机结合。

人工智能在技术上迈出一小步,在产业发展上可能就会迈出一大步。正如蒸汽机、电力技术从发明初始,到广泛、深度应用,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一样,截至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所及之处,应用开发也仅仅是触及了皮毛,其在应用领域的拓展需要更多创新实践者去不断探索,真正发挥出人工智能的威力。此时,在互联网时代慢半拍的日本,在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弯道超车,那么作为生产制造大国的中国呢?我们并不缺乏技术创新的天才,缺少的恰恰是将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能力。危机之中始见机遇,抢夺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高点,需要创新人才、企业,乃至政府的协同努力。

“人工智能”是否会反噬甚至是毁灭人类?作者在书中从技术和现实层面驳斥了人工智能超越技术“奇点”,进行大规模自我批量复制升级进化的可能,基于物质条件限制,智能机器人不可能自己设置工厂、自我加工,同时基于编程的高脑力劳动特性,机器人也难以自我编程,自我升级。人工智能从源头上并不具备不可控性。

笔者以为技术究竟是以天使还是魔鬼的容颜呈现在人间,主要还要取决于背后应用技术的人。就如同现代医疗技术、生化技术,可以治病救人,也可以同样伤人、害人;现代的军事技术,可以保护国家安全,但同样它也可以挑起争端,制造灾难一般,面对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我们需要做好的首先是约束自己,而后才是设定人工智能的“行为”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