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寻找中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

发布时间:2016-02-05 09:24:00    作者:袁婉珺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吴敬琏 等
主编:胡舒立
出版:中国文史出版社
时间:2015年11月
定价:45元

由吴敬琏等著,胡舒立主编的《经济大变局,中国怎么办?》回答了“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前景究竟怎样的问题。在书中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刘小川、管清友等著名经济学家分别撰文从看懂经济大趋势、前瞻改革重点两个角度,解析了中国经济如何在变局中寻求突破的路径和方法,这对坚定中国经济的信心,把握大趋势,实现财富增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思路转换:从需求管理到供给侧改革

应对经济危机,通常可以采用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从需求侧进行分析,另一种是从供给侧进行分析。从需求侧进行分析的思路,通俗的说法叫“三驾马车”——总需求是由三驾马车组成的,即消费、投资、进出口。出现增速下降的现象是因为三驾马车的动力不够,最好的办法就是刺激三大需求,把增长速度提上,如2009年中国政府采取了4万亿的刺激政策,但是不久以后就出现了增速下降的现象,这说明以“三驾马车”为核心的需求侧分析思路有很大的局限。需求侧分析思路的最大局限就在于:它是一种短期分析框架,很难用来分析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

另外一种路子,就是从供给侧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前用生产函数来表达这个分析框架,生产函数无非三个主要因素:劳动、资本和效率提高。在过去改革开放的30年中,人口红利正不断减少,农村资源转向城市的结构性变化使得效率有提高,但这个过程已经接近于结束。剩下能够解决当前问题的根本,就是要提高效率,提高生产函数中间的索洛余值,即技术进步。实际就是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来实现增长,也就是我们最近20年来一直努力想要实现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作者看来,一味地依靠加大投资,提升需求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已经没有效果,必须从供给侧寻求突破。

成长动力:提高效率、推进改革

要推动转型和寻找新的动力,以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效率为动力,这个关键问题就在于推进改革。因此就要在保证不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把主要精力放在切实推进改革上,这是采用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所得出的不同结论。“十三五”时期提高生产率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应侧重五个重点领域:

提升农业生产率,重点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方面,我们能不能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放眼全球,一些国家的可耕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另一方面,则是如何通过集约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推进垄断性基础产业领域改革。这些领域包括能源、石油、铁路、电信、金融等部门,效率普遍是低的。

加强互联网对传统产业改造。目前B2C模式取得了成功,但只是互联网改造实体经济的一个序幕。互联网对整个产业链的改造,特别是对生产过程的改造,均大有可为。

加强企业兼并重组。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行业内洗牌在所难免。某个行业现有100个企业,五年以后也可能剩20个企业。相当多企业要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可能是自己关门了,也可能被别人合并了。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近期中央在对外开放上出台了一些重大决策,包括“一带一路”、上海自贸区等。“十三五”期间,中国要继续倡导自由贸易,而且今后应逐步改变角色,从过去国际市场规则的被动适应者,转变成全球高水平市场经济建设的引领者和规则制定者。

中国经济要成功实现动力转换最根本的一条是推进改革。这两年来,我们的改革还是有进步的,但是需要进一步推进,如简政放权、审批制改革。改革的成果应该制度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定负面清单,凡是负面清单没有的,企业都可以去尝试;另一方面,对于政府授权要做正面清单,凡是正面清单上有的,政府都应当积极履职。金融改革和财政改革都有比较大的推进,特别是金融改革中间两项:一个是利率市场化,一个是汇率市场化方面都有积极的进展。

国企改革:重中之重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比很高,国企改革能否成功推进是所有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作者认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主导方面应当及时由针对国有企业自身,转向在国家层面推进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这次国有企业再改革的命题不是政府机构如何改进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而是由“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管资本就是改革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实现形式,由实物形态的国有企业,转向价值形态、可以用财务语言清晰界定、有良好流动性、可以进入市场运作的国有资本。“管资本为主”的核心是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保证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始终受到强财务约束。

未来的国有企业将越来越成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公司,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具备以下特征:

过大股比的国有股权适度分散给若干国有投资机构持有,打破一股独大;引进非公机构投资者,构建合理的股权结构。

董事成员以外部董事为主,其中应有相当比例的独立董事。股权董事应为外部人,董事长原则上由外部人担任。

所有股东通过股东会、董事会行使权利,确立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和战略地位。董事会牢牢掌握公司重大决策权,如发展战略、重大投资、并购、年度目标、高管薪酬和长期激励、业绩考评以及利润用于再投资还是作为红利分配等决策权。

公司和经理人不属“体制内”、没有“行政级别”。经理人由董事会选聘,是“市场人”,不是大股东派遣,不受“体制内”保护,董事会有权罢免。

公司必须执行国家法规,接受税务、工商、环保、海关、外管等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上市公司还要接受来自资本市场的监管部门、律师、会计师、分析师的监督。

公司不再与政府保持行政关系,包括干部人事管理、工资总额管理、责任目标管理,以及巡视、测评等的“延伸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