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张茂春:修习书法至高境界是知书达理

发布时间:2016-01-29 09:11:55    作者:方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方磊

吃苦的艺术

记者:您是如何对书法发生兴趣的?

张茂春:说起对书法的偏好,其实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上小学开始的,那时学校规定每周有“大字课”,老师以“柳体字帖”为本,让学生临摹,每次写九个字上交作业,老师对写得好的笔画和间架结构就用红笔圈划。

由于自己对最初的握笔等知识学的比较扎实,反复在课余时间练习,老师留一页作业,自己要写十几页,总是挑一张最满意的交给老师,所以被圈的红圈总是很多,也常被老师作为范本展示,由于老师的喜欢和经常指点一二,我也从中受益匪浅。不过那时还谈不上书法,只是毛笔字而已。

记者:初期学艺有哪些让你感怀至今的事?从其中您收获了哪些心得?

张茂春:记忆最为深刻的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记得有一次写一个“委”字,无论怎么写,下面这个“女”字单独写还可以,配在一起就是不好看,很是苦恼。星期天,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路过某政府大楼时,看到楼前挂的木牌上“某委员会”的委字很好看,就在第二天带上白纸、铅笔,蒙在牌子上拓描,回来后反复练习。后来我看到报纸上有好的书法也剪下来保存。从此对毛笔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以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更主要的是,从习字中我悟出了一些浅显的道理,例如:只要认真学习,就没有学不好的;学习要刻苦,基础要打牢;多想多悟,举一反三。


图1

记者:您在学习书法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张茂春:首先肯定是临摹阶段。临摹阶段给我的体会是,除了学习颜、柳、欧、赵等体的基本笔画特点外,思悟他们的背景历史和人物性格也很重要,不一定都要面面俱到,要有一点偏好,要在学习中逐步确定自己的风格方向。

第二是提高阶段。在不断临摹基础上,要想办法提高,一九八五年,我报考了《无锡书法专科艺术学校》,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理论、书法艺术和书法创作等课程,得到了多位老师的指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提高。

第三是创作阶段。其实创作是更高的学习,而且是综合性的学习,一幅完整的作品有辙有韵、有起有伏、有呼有应、抑扬结合、格式得法,才可称其为书法,否则,就是毛笔字。(这只是个人拙见)

书法让人清新、理智、聪慧

记者:您对书法艺术的感情由何而来?

张茂春:文革期间,很少有创作的书法作品展示,我中学没毕业就做了“知青”,那时在农村就写黑板报,宣传“农业学大寨”鼓舞社员的干劲。毛笔字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后来,知青选调到工厂,各种宣传又离不开毛笔字,例如写会标、黑板报、通知、语录牌等。

当兵到部队,在部队十四年负责文化工作,同样更离不开毛笔字。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书法界也活跃起来,首次参加“锡林郭勒盟书法大赛”参赛作品获得一等奖,对我鼓动挺大。

这些都使我对书法有着不平凡的感情。

记者:您个人喜欢哪种字体?

张茂春:在创作作品中,我比较偏重行书字体,以我一孔之见,我认为行书第一是实用,受多数人的欢迎,第二是大家看得懂,看得明白。最主要的是符合我个人的性格。当然我这里没有贬低其他字体的意思。


图2

记者:您认为书法的魅力有哪些?您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

张茂春:中国的汉字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虽然时代在变化,计算机在普及,但汉字书法依然无法替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展现了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是有生命的,他与一幅画作、一件艺术品是一样的,富有活力和感染力,反复欣赏欲罢不能,如: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兰亭集序》,一千多年来仍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被现代人们敬仰和传承,这就是书法作品的魅力所在。

书法创作从来就没有最好。坦率地说,我对自己的作品没有满意的,总感觉有败笔之处,与头脑中想象的有差距,把希望总寄托在下一幅上。但这正激励我不断地去写、去想、去练、去悟。所谓学海无边就是这个道理,它带给你的启示就是干什么事都一样,道虽不同但却同理。

想想几十年来,工农商学兵的历史,书法始终伴随着自己。可以说成就了我的各个时期和转折点。

记者:书法对您内心有哪些启迪?

张茂春:尽管我没有把书法作为我唯一爱好,但在不断地创作中,我感到,书法能让人清新,烦躁时它能让你静下来,舒心静气。书法能让人理智,思绪杂乱时能让你暂时放手,慢慢梳理一下。书法能让人聪慧,换换思路,就能顿开茅塞,另辟蹊径。这就是习书之人为什么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知书达理了。

记者:您认为书法与保险企业文化的内在联系都有哪些?

张茂春:转业到人保公司后,二十六年的工作实践,特别是后期担任系统工会副主任以后,深深感到人保的历史特别深厚,作为人保企业的一个员工感到由衷地自豪,特别是人保公司几十年来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工作,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书法作品比赛和其他文化活动,一批批优秀作品送展,一批批优秀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有人说:人保队伍藏龙卧虎。这话一点不假。正是有一批这样的文化人才,才使得人保的队伍经久不衰,业务蒸蒸日上。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战胜不了敌人的。

当然,企业文化只是队伍建设的一部分,但这部分能决定人的素质,企业的整体素质,所以保险企业要想在经济战线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与时俱进,让辉煌的历史为今天的发展需要服务,撇开旧体诗词的咿咿呀呀,甩开大笔,书写人保最光辉的一页,多书写基层公司奋斗的故事,多写一线员工的豪言壮语,让保险业拥有一大批新时代的书法家,出版一批新作品,鼓舞员工、激励员工,并且不断地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张茂春为人保财险天津分公司员工)

(图1、图2为张茂春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