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保持爱与理解——访多智慧康复中心创办人孙桂凤

发布时间:2016-01-20 10:42:07    作者:方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方磊

在位于北京望京的多智慧康复中心,记者见到了它的创办人孙桂凤。这家机构创办以来,已经历13年春秋。相关个案积累了1500例。

“运动神经”之困

2003年,孙桂凤成立了一家私立幼儿教育培训中心,在接收的孩子中她收留了一位普通幼教机构不肯接收的孤独症孩子。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孤独症患儿。孙桂凤都没有想到,这个孤独症孩子在17次感觉统合训练后居然奇迹般的发出了声音。孙桂凤对这个神奇的案例做了细致的剖析和追踪,进行了训练方案的制定和分析,创立了针对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孙氏”运动修复受损神经的康复方案。

据孙桂凤介绍,自那个神奇的案例之后,不断有孤独症家长带孩子进入她的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基本上孩子的病情都有较大的好转。“孤独症分为先天和后天,前者很难根治,但后者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有效缓解病情。”孙桂凤在实践中取得的康复经验是借用运动的形式和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修复人体内的“运动神经”,“运动神经”在人体内的作用是:人的神经元、中枢神经、脑功能的信息和功能的传入、处理加工后,输出工作的过程完成是需要“运动神经”的冲动方向来完成的。

后天孤独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幼儿时期缺氧、惊吓导致于血流慢,造成“运动神经”长期供养不足,影响了神经末梢各种递质的增生和新陈代谢(如多巴胺、肾上素、神经节苷脂等)。运动神经元即外导神经元,是负责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的神经元。“运动神经传输缺失使他们在接收和输出信息出现问题,导致大脑功能受损,无法正常的接收、处理与反馈信息。他们往往心里明白却无法表达,人的本能依旧保持,但无法与外界沟通。”孙桂凤说。

孙桂凤表示,“运动神经”受损是孤独症重要的病理,“孤独症孩子脑功能和中枢神经都受损,神经受损的孩子表现在行为问题上面,左右脑受损的孩子表现在脑功能上面如:亲情、反抗、语言、思维、观察力、逻辑思维、学习、交往、控制力,其中病情最严重的是功能和神经受损、表现在接收、处理、输出信息都有问题;伴有严重的行为问题,而且运动协调性最差,身体较软,动起来控制不住,一但静下来,四肢无力,简单的精细动作都不能完成。”

孙桂凤说他们目前教育康复模式是通过“孙氏运动神经训练方案”,以一对一的形式服务,通过不同孩子病情制定“运动神经训练方案”、认知训练、融合教育来对孤独症孩子进行功能性修复。她的康复观点就是:通过运动的形式和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修复受损的“运动神经”理念“运动改变人生”。但同时,孙桂凤也强调真正的孤独症患儿,只能缓解改善而不能治愈,而有一类的孩子是早期胆小、敏感、多动、或家庭环境造成,伴有自闭行为,由于没有最合适的训练方法,导致后来得了孤独症。

据孙桂凤本人介绍,她的康复中心成立13年来,接受1500名孩子的康复,目前有的已上了正常的高中学习,初中、小学都有,90%以上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在解决孩子行为问题、语言、思维、交往、学习、控制力方面有突出效果。

孙桂凤坦言自己并没有专业医学背景,对孤独症康复方法的探索完全来自于个人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摸索出700多项运动实践康复方案,她的幼儿园也为孤独症患儿提供孩子融合教育,有教师的专业引导和正常幼儿影响。

家庭式康复是未来孤独症康复治疗方向

孙桂凤表示,康复中心的教师“除了幼师专业培训外,还需经历残联培训、运动方式培训、以及特殊教育培训。”她表示目前自己康复中心的运营模式还是致力于基础康复,“基础康复做不好,将错失缓解孩子病情的机会。康复训练不能停留在表象。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康复环境是最重要的。”

对于家长而言,孙桂凤认为最关键的是对孩子保持爱与理解,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对孩子有清晰的认知度才会更有针对性的康复。同时还一定要找到最适合孩子康复训练的方法,“每个孩子的降生都有一定的道理,家长要以很好的心态对待孩子,了解孩子病情,心态改变一切!方法决定孩子一生!坚持运动康复训练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孙桂凤提倡家长对孤独症孩子进行家庭式康复,她并不建议家长要常年陪同孩子在异地康复治疗。“首先,孩子的康复训练是漫长的,而不是一两年就可以结束的。其次,孩子没有正常的家庭环境是不利于他的康复效果的。第三,家庭式康复也大大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家庭结构保持稳定。”

对于孤独症特殊教育未来的发展愿景,孙桂凤畅想她的康复治疗理论与实践可以对通过运动改善后天得的孤独症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以游戏、引导、影响等方式使这部分孩子最大限度的回归正常生活。

关于孤独症这个特殊群体,孙桂凤想向整个社会呼吁:“一定要给孤独症孩子健康的成长和康复环境,能从内心和行动上接纳与尊重他们是最为重要的!不歧视、不指责。”她相信更多人的宽容、理解、接纳,会挽救一个孤独患儿,让他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