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公益杂谈:行善的效率

发布时间:2016-01-08 10:05:17    作者:王薇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王薇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难题。为了摆脱贫困,各国政府甚至全世界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财力。然而,人们的美好愿望却常常因为认识和措施不当而事与愿违。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就曾经语出惊人:非洲很多国家的农民吃不上饭,是西方国家的粮食援助造成的。为什么呢?周教授解释,西方国家援助的粮食需要由当地国家的政府机构发放,但其管理水平和遏制贪污腐败的能力有限,因此很多来自联合国的援助粮被官员层层瓜分,中饱私囊。官员将白来的粮食以远远低于市场价甩卖,这给靠卖粮为生的当地农民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些原本可以靠种地活下去的农民也因此沦为赤贫。而耶鲁大学的一项从1972年持续到2006年的跟踪调查也表明,一个国家得到的粮食援助每增加10%,这个国家的暴力动乱程度就会增加1.14%。因此,慈善常常会好心办了“坏事”,“慈善是生生把富人的钱通过某一种社会管道转移给穷人,而这某一种社会管道,就是容易爆发各种各样癌变的症结。”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慈善?正如经济学家薛兆丰在《行善的困难》中所说:“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慈善。”为什么呢?首先商业是财富的源泉。想想当年如果没有老洛克菲勒留下的石油帝国,小洛克菲勒再乐善好施也是无计可施。其次,因为行善本身也要讲效率,而商业就是最讲效率的。

行善效率的标准是“以有限的时间、金钱和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行善者的同情心”。但为什么行善又总是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率呢?薛兆丰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慈善不像商业世界那样具有有效的反馈机制,决策的优劣可以通过奖惩得到迅速反应,因此也就无法快速提高效率。其次,慈善中的“代理问题”导致执行者不是花钱者,既然不是花自己的钱,自然就不必斤斤计较,或者甚至可以不问结果。再次,受救助地区的政府管制机制存在严重问题。不解决政府的治理结构,无疑会不断出现类似粮食援助反而增加了更多饥民的问题。最后,永久的慈善体系会自动的制造贫困。这也不难理解,中国有句古话:救急不救穷,就是这个意思。“只要慈善体系对穷人给予无条件的捐助,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变成接受捐助的穷人。”

说到底,几十年,全世界几万亿的援助“没有给非洲国家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正是由于非洲还没有具备建立市场经济的条件,因此无法摆脱贫困的生活。”因此,要想真正摆脱贫困,与其大把撒钱,不如努力帮助当地建立市场经济,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高效也已经被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几十年来的成功经验所印证。

(作者为《中国保险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