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转基因食品需要一场大争论

发布时间:2015-12-11 10:29:48    作者:禾刀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英)奈杰尔·哈尔福德
翻译:俞美莲
出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时间:2015年5月
定价:32元

转基因是当下最令国人关注但又难知所云的焦点问题之一。2010年,由国史学会原副秘书长苏铁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宏良、三农学者李昌平等各界人士起草,并由100多人联署的一封反对转基因主粮的公开信寄到了全国人大。如果说这次只是让许多国人初次结识到“转基因”这一陌生词汇时,那么2014年崔永元关于转基因的独立调查视频,则将转基因食品的争论推上了顶峰。

转基因作物的首次大规模栽培至今已15个年头。据报道,201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815亿公顷,其中,美国继续以7310万公顷种植面积领先全球,中国种植转基因作物390万公顷,位列第六。

奈杰尔·哈尔福德是英国洛桑研究中心植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也是国际知名的植物信号传导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本书中,奈杰尔以通俗的语言,从科学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什么不同、转基因的价值、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发达国家是如何监管转基因农产品生产的、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等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为回答第一版后读者的疑问,再版时,奈杰尔特意补充了《转基因最让人担心的是什么》这一章。

奈杰尔着重回答了欧洲对转基因食品的疑问。在他看来,转基因食品在欧洲推进缓慢的原因是因为生不逢时。“转基因食品问世不久,英国发生了牛脑海绵状病(疯牛病),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大的食品恐慌之一”,这种“恐慌”导致的结果是,“压力集团控制了舆论,他们散布各种不准确的、半真半假的信息”。有一点奈杰尔没有说明,那就是“疯牛病”疫情过后,欧洲牛肉消费如常,没有爆发“疫情”的转基因依旧蹒跚不前。

奈杰尔还特别提到了许多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典型科学实验。奈杰尔指出,这些实验的结果虽耸人听闻,但常被证实要么“没有经过田间试验的验证”,要么“在设计、执行和分析许多方面存在瑕疵”,要么“没有经过同行的科学评审就发表了”……总之缺乏科学说服力。同时,奈杰尔对转基因食品对遗传多样性遗失、转基因技术被跨国公司控制、转基因食品将导致“超级病毒”等担心逐一进行了反驳。在奈杰尔看来,拿一些未能证实的担心阻止转基因,这本身就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不过,现实并非如奈杰尔这般乐观。此前,“华盛顿智囊团Pew研究中心一份44国民意调查显示,西欧和日本分别有81%和76%的人都因为健康和环境理由反对转基因食品,美国也有55%的人认为转基因食品是不良的”。作为全球最大转基因食品种植和消费大国,美国民众的反应多少有些令人意外。

关于转基因的讨论,“杂交稻之父”袁隆平当然不会缺席。对于转基因食品,袁隆平还是表现出一定的审慎。在他看来,“用来提高产量的转基因食品问题不大,但对用来抗病虫的转基因则要特别谨慎”,因为抗虫抗病的转基因“来自一种毒蛋白基因,虫子吃了要死,那么人吃了会怎么样呢”,对此,“我们要特别小心,要反复做实验,在科学上证明它没有问题,才能够投放市场”。袁隆平甚至公开表示,自己愿意做转基因食品的先行试验者。

科学家的精神往往会超出常人的意料。袁隆平一分为二的观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时下专家学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但这里有一个技术性问题,即对于转基因食品,非专业人士很难分辨到底哪些属于提高产量的,哪些又属于抗病虫害的。进一步看,虽然商店货架上不少商品也会标上“非转基因”,但转基因食品则往往选择不加标注。而是否标注,也只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段,并非出自于法律层面的强制结果,更别奢谈这种标注到底属于提高产量还是抗病虫害。这也是舆论喜欢揪住的话柄,因为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必须标注。

奈杰尔从专业方面分析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但转基因食品到底是否安全,显然有必要借助更具公信力的科学平台,比如寄希望于一场声势浩大的科学大实验大辩论,借此让公众更清醒地认清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另外,在转基因食品尚未取得足够公信力之前,消费者被各类商品必须规范告知的知情权显然不应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