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潘为治与保险的三度情缘

发布时间:2015-12-04 15:29:45    作者:潘为治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潘为治口述 陈国庆记录整理

我叫潘为治,今年85岁,重庆人。岁月悠悠,往事如烟,站在岁月的渡口上,翻开记忆的扉页,许多的情景相继映入眼帘,最难忘的是与保险的三度情缘……

服从分配干保险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人民保险事业亟带发展,需要充实干部。1950年秋,不满二十的我,从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分配到西南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此成为新中国人民保险事业的一员新兵。

我是学会计的,认为搞保险是学非所用。时任区公司副经理的陆自诚洞悉我们新人的思想动机,就反复讲这样一个理念:人民保险为人民。要求我们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中要认真负责,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接着公司对我们进行了为时一个月的培训。在人民保险公司特种险部实习半月后,我被派到重庆南岸弹子石银行作保险公司特约派驻员,开展保险代理业务。派驻员工作很辛苦,内外勤的事都要干。这无形中也迫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西南区公司领导每周星期六下午都要召开例会,听取我们十九个派驻员的工作汇报。陆副经理每次都到场,通过交流情况、领导指导、老保险工作者对我们工作中具体问题的详尽解答,大家受益不浅,业务水平逐渐提高。

记得当年南岸区海棠溪搬运站几家投保的工人家庭不幸被烧,根据团体职工火险条款迅速得到赔偿,他们对公司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通过这一赔案也使我深受教育,保险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同时坚定了我搞好保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我从此在日常工作中不惧烈日、不顾风雨、不怕寒冬酷暑、不畏路程远近,奔走于各工厂、码头、商店、居民点宣传保险、发展业务,辛勤的劳动换来回报,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大家还给我取了个外号“潘保险”,在195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西南区公司爱国主义工作竞赛中我获得了三等优秀工作者称号。

1952年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庆市分公司成立,我被调回公司担任业务股副股长兼外勤组长,仅外勤组就有五十人之多,刚开始领导如此庞大的队伍,我显得很不适应。这时,陆副经理不辞苦劳每天上班从汇仙楼区公司步行到打铜街来指导和帮助我们的工作,了解业务进度和存在的困难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我提高领导工作能力。在老领导的言传身教下,大家上下一条心,团结协作,都能圆满完成任务。

1953年初我被评为市财政局工作模范,市总工会甲等工作模范并担任重庆市分公司营业部负责人。

1953年3月,公司送我进京参加人保总公司举办的干部业务训练班学习保险业务,同年十月又送我参加市委党校学习。组织和领导的关心与培养使我十分感动,铭记心中。

1959年国内业务停办,我到重庆财贸学校担任老师。

十年育人求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保险恢复发展。初期急需一批骨干干部,怎么办?无非一是动员老保险归队,二是培养新兵。当时我在重庆财贸校担任主管教学副校长,我想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最好是学校举办保险专业,建议我们学校立即开办保险专业。此想法得到市人民银行的支持。

当时学校办保险专业面临“三无”困境:无教师、无教材、无办学经验。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召开研究是否办保险专业的讨论会。会上我主动提出由自己负责筹办保险专业,会后随即组织了五十年代从事保险工作的几位老同志赴外地考察,很快写出了办好保险中专班的教学计划,同时还请西南区人身保险业务科科长王德庠执笔撰写教材。

在1979年召开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后,完成了《保险概论》教材的编写。该教材一次印七千本全部售完,学校招收的第一届中专也按计划如期开课(当时,全国只有重庆和江西省开办了保险中专班)。学校老师们按照学校边教学边编写教材的要求日夜奋战,又陆续编齐了教学所需的《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统计》、《保险应用文》、《涉外保险》、《保险会计》等七种教材(有的教材经修改后由国家出版社正式发行)。这些教材的及时出版,不仅满足了学校自身教学的需要,还支援了其他地区培养人才的需要。

1981年至1985年上半年,学校又为四川、云南、贵州、新疆等地举办了五期保险培训班,随着保险事业的迅速发展,又积极为四川省筹办保险中专班。从1984年秋季起正式为人保四川省分公司举办保险中专班,学制两年,实行定向招生。1985年,重庆财贸校改建为重庆商学院,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我们在商学院设立专管保险的中专部,直到1989年学生毕业为止。十年来,先后培育了近七百名保险专业人才,培训的干部和中专生基本能适应保险业务发展之需,其中为四川省和重庆市培养了五届中专生、三百五十多人,为云南、贵州、新疆等省市培养五期干部学员三百多人。

1981年举办的第一期防灾理赔干训班结业不久,时逢四川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学校培养的这批同志经受了洪灾理赔工作的锻炼,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初学校培养的学员和学生,现已在不同的岗位担任了领导职务。

1981年以来,我相继撰写了《国民经济调整中保险事业与财政信贷的初步探讨》、《我国的战时兵险》、《关于保险中专的一些问题》、《改革现行保险税率》、《十年育人》等论文,先后在中国保险学会上交流,在《保险研究》、《上海保险》、《四川保险》、《重庆保险》、《重庆税务》等十多种刊物上发表,有的文章还获得优秀论文奖。

十年育人,之所以取得以上成效,是与人保总公司、四川省和重庆市分公司有关领导对学校的关心支持分不开,各方面都予以我们大力支持。在经济上、教学资料上和人力上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方便,从而为办好学校、培育保险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老保险和社会上的一些专家学者到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好思想、好技术、好作风的传、帮、带,使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使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逐步收到实效。

发挥余热谱新篇

我从事保险学术研究是从1981年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在保险同业公会工作,有机会专门从事保险研究。1988年1月,我在重庆商学院获得保险专业助理研究员资格。2001年,还被重庆商学院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1981年7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保险学会在苏州召开保险学术年会。我与谷昆山同志合作撰写了《国民经济调整中保险事业与财政信贷关系的初步探讨》,得到人保总公司和中国保险学会认可,被邀请参会。在苏州保险学会年会上听了保险老前辈的发言,使我认识到保险要发展,理论应先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会议期间,宋国华总经理和研究部门的领导鼓励我们向研究方向发展,我们撰写了《关于保险资金的运用》和《改革现行不合理的税率》等论文,得到了肯定。1986年我荣幸成为中国保险学会个人会员,同年还受《上海保险》杂志之邀,被聘为特约通讯员。退休前每年基本上都有文章发表。

1997年我到重庆市保险同业公会工作,1998年起负责编写《重庆保险》,前后共编写期刊、特刊五十多期。二十多年来,我在全国、省、市三级报刊发表有关论文、调查报告、市场分析、通讯等文章百余篇,与他人合作编写《保险应用文》及《1941—1949年太平洋股份有限公司简史》两本书。不仅有论文、调查报告被评为优秀论文,有的文章还被多家刊物转载。

1999年到2001年我担任《中国保险年鉴》(重庆版)常务副主编,为了编好年鉴,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深入到市统计局、市教委、有关大学院校、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和企业,收集资料和数据,较好地完成了编写任务,连续三年受到《中国保险年鉴》编辑部的表扬,两次在大会上介绍组稿工作体会。此外,在保险同业公会工作期间,应有关保险公司要求,辅导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培训十多次,特别是对人保铁路系统保险代理处工作人员的资格考试辅导,实行“封闭辅导”,及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人生的道路我已走了八十五个春秋.从不满二十岁进入保险公司,五十年代在西南区和重庆人保公司从事保险工作,八十年代为人保恢复和发展培养人才,到九十年代后期在保险同业公会从事保险学术研究工作,与保险结下不解之缘,尽管工作定位不同,所起作用不同,业绩大小不同,但体会到“事事责任为先”,才能为保险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为保险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