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他的孤独来自生命深处

发布时间:2015-12-04 15:25:18    作者:胡艳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翻译:陶玉平
出版:南海出版公司
时间:2015年9月
定价:35元

相较于震惊文坛的《百年孤独》,由新经典文化公司新近翻译出版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早期著作《蓝狗的眼睛》,则透着苍白稚嫩,二者的区别就如同父与子。青年马尔克斯写下的这14种孤独,灵性、诡异,偶有神来妙笔,流露出马氏特有的灵气与才华,但处于练笔阶段的马氏,以情节服务主题,将魔幻与现实结合的能力,仅仅是处于萌芽阶段。而在宏阔与精微之间自如切换,以小博大,写透百年风云、百年孤独的能力,在此时尚未见端倪。

以该书第一篇《第三次忍受》为例,这篇作品写于作者20岁之时,书中的细节和心理描写已经初具功力。“那噪音又响起来了。那是一种冰冷、锋利、硬邦邦的声音,他十分熟悉,只是此刻它变得尖利而伤人”,那声音分明就是一把刻刀,在敲打着主人公的骨头,从里到外,声声不绝。马尔克斯在这里把虚幻的写实了,仿若是一个正常人的真实感受,然而他笔锋一转,主人公并不是实实在在活着的人,而是一个“活死人”,躺在棺木中,身体会生长。25岁,他的身体已经无法再生长,外界再不能从他身体的变化上感受到他的生命状态,他自己也感觉到了大地的呼唤。

马尔克斯一遍遍地描写渐渐死亡的感受,蛇虫鼠蚁对他的“问候”,萎身成泥的虚无,还有不甘的灵魂的恐惧、挣扎、孤独与无能为力。这样的意象不仅一次出现,在后面的文章中,马尔克斯也仍在一遍遍地书写死亡、孤独与恐惧。这些东西就像是长在他骨髓里,在他早期的任何一篇文章里都在肆意生长。但这里的死生之界,从何而来?作者描述一个不生不死的状态,展现鼠蚁啃啮肉身、嘴巴啃食泥土的感受,所谓何来?书中没有答案,或许描写本身就是目的,那种虚缥的感觉就是青年时期马尔克斯的对幻影人生的感受。

有资料显示,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童年时受父母遗弃,在外祖父母家长大,有着类似孤儿的痛苦不堪的童年经历,导致性格内性。他的外祖母喜欢讲述各种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把孤独无助的小马尔克斯带入了一个人鬼交混的奇异世界。缺少父母关爱的小马尔克斯有足够的时间,在他的脑子里反复发酵各种情感,编织天马行空的生死故事,让自己漫游于生与死之间的第三界。

孤独的童年,让他看不到生与死的界限,一个人神游于半梦半醒之间,在梦境中邂逅各种各样的人,包括那个“有着蓝狗一样眼睛的女人”、六点钟到达欲走还休的女子。梦中深爱,醒来不得,依凭暗语,生生世世找寻,到头来却也依旧只能在梦中相爱,马氏把情感写到这种程度,也真是天赋异禀。不知这是否又是后来震动世界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始发点。

该书中的很多文章读来颇令人纠结,即使细节描写处的神来之笔,也无法冲淡那些重复的意象,重复的情节,在时空错乱中,令人看不到出路,每个故事的结尾皆晦暗不明,不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多在时间中迷了路的人物,像是一片片叶子,在风中孤独的打转。不论是三年、五年、十年,还是那个从第一次想吃橘子,到发现到处尘封着一层厚厚砒霜的女子,她们都是没有来路没有归宿的,她们都在为失去的世界哭泣。时间是砒霜,是幻剂?

或许,年轻的马尔克斯在早期尚无法将孤独沉淀成更深沉、厚重的情感,也无法将那些心里隐秘不安的情感以一种更简朴干练的方式表达出来。该书的编排按马氏写作的时间顺序,文章到后面渐入佳境,拖曳与重复渐渐淡化,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在时空迷路的主题逐渐被强化。时间与经历,是文学大家养成的必经之路,纵便天才如马尔克斯,也需在生活的反复打磨中,才能看清世界、看懂人生、看懂爱情,只有在生命的某个合适的时间点,磅礴的才华才能喷涌而出,流溢成生命奇观、文学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