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权力巅峰的人生风景

发布时间:2015-11-21 09:43:40    作者:陈华文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美)多莉丝·基恩斯·古德温

翻译:沈英

出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时间:2015年8月

定价:98

 

美国总统身处权力之巅,并不能为所欲为,他们有着各自的烦与忧。威严与光鲜的外表之后,有太多难以启齿的伤与痛。《罗斯福与塔夫脱:白宫讲坛与新闻业的黄金时代》(上下册)这部传记作品,对于我们换个角度认识美国总统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了借鉴。

本书作者古德温是美国女作家,以擅长政治人物传记作品的创作著称,她曾因《非常时代:罗斯福夫妇在二战岁月》获得普利策奖。

美国历史上有两位名为罗斯福的总统,一位是西奥多·罗斯福,人称“老罗斯福”,他是本书中表现的重点。罗斯福出生美国富商之家,早年在哈佛大学求学。年轻时立志成为作家与学者,23岁就出版著作《1812年战争中的海战》。可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政界摸爬滚,官至副总统。1901年因威廉· 麦金莱总统被刺身亡,罗斯福继任成为美国总统。42岁的他因此成为美国第26任总统。

罗斯福的仕途之所以顺风顺水,一个关键原因是他善于和新闻媒体打交道,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利用媒体推行施政谋略,并树立了亲民、爱民之形象。为了拉拢新闻媒体,他专门设立了“ 白宫讲坛”,这成为他和记者之间无障碍的交流平台。为了记者们采访之便,他还在自己白宫办公室的隔壁,专门腾出房间供记者采访、休息、聊天、这在白宫历史上,是无先例的。

罗斯福与记者的关系之密切,超乎人们的想象。他有时候将写好的演讲稿,客气地请记者提出修改意见。在白宫的休息时间,他乐此不疲地接受各种采访。每次外出视察,他更是不忘记带上记者一同前往。这般礼遇记者,因为他本人就是作家和历史学家,“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也是他们中的一员”。罗斯福的谦和,令记者们感动,卖力地在报刊上向美国民众 “ 推销”罗斯福开拓进取的形象。然而,罗斯福毕竟是政客,他所做的这些,其实是借新闻媒体之力,提升自己在美国民众中的威望,从而安心地坐稳第一把交椅。

罗斯福不仅仅利用媒体给自己领导的政府贴金,还鼓励记者大胆揭露社会中的阴暗面。他曾说:“我们不应回避那些卑劣的事情,地上有秽物,就必须用粪耙扒走。”他没有想到,“耙粪者”这个词被记者们视为“荣誉勋章”。当时以进步主义刊物《麦克卢尔》为代表的一批新闻媒体,纷纷发表了“ 揭丑”报道,将连接政治与商业的隐秘腐败公布于众。当时的著名记者如塔贝尔、斯坦纳德、斯蒂芬斯、怀特等人,走在深度新闻调查的的前列,开创了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闻黄金时代。

担任总统期间,罗斯福把很多重要事务交由挚友塔夫脱处理。塔夫脱出生官宦之家,耶鲁大学毕业之后,曾任律师、州高级法院法官、国家司法部副部长、法学教授等。当罗斯福担任总统后,他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卸任了卸任菲律宾群岛总督一职,从遥远的东南亚回到美国,到罗斯福内阁担任战争部长。塔夫脱为人忠厚,一切按照原则办事,是罗斯福总统得力的大管家。

当罗斯福总统职务届满时,他积极鼓励塔夫脱参选总统,为此还做了大量工作。塔夫脱其实对权力没有野心,对总统一职实在提不起精神,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塔夫脱是怀着紧张不安的心情成为美国第二十七任总统的。尽管罗斯福说塔夫脱是“全国最适合当总统的人”,可塔夫脱因循守旧、不善辞令,没有能力掌控国家大局,也不会高明地掩盖同垄断资本家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是推行一系列赤裸裸的极端、保守政策。

塔夫脱令罗斯福大失所望,他们因政见分歧最终分道扬镳。塔夫脱和罗斯福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善于、也没有兴趣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他并不认为新闻媒体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他更相信法治的力量。由于他对新闻媒体的疏远,使得他的施政体系没有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最后导致他在寻求连任的竞选中败走麦城。然而,塔夫脱也并非一无是处,他掀开了“金元外交”大幕,鼓励银行家、企业家到国外投资,并提供大量贷款,为美国经济的全面繁荣起到关键性作用。

卸任后,塔夫脱重返母校耶鲁大学担任法学教授。就他本人而言,最大的兴趣是法律,而非险象环生的白宫生活。1921年,塔夫脱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宿愿:成为美国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他把这个职位视为最大“荣誉”,而非磕磕碰碰的总统时光。

本书中罗斯福与塔夫脱的故事给人多方面的启发。无论什么人,在事业的追逐过程中,不仅要学会与各种人相处,还要善于向各方“借力”,为己所用。而一个人如果违背自己的心路和志向,即便获得了成功,而这种成功也是不牢固的,随时都有溃堤的风险。此刻我想起一位哲人的话:我不能再在人海里漂泊,因为我的归属,可能永远是那林间搭建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