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雨林公理” 14 条

发布时间:2015-11-13 11:05:52    作者:胡艳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美)维克多·黄
格雷格·霍洛维茨
翻译:诸葛越 许斌 林翔 志鹏
王霞等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时间:2015年9月
定价:45元

热带雨林,假如没有人的干预,将永远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那里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它们互为依存、共生共荣,在物竞天择中,形成生生不息的生命循环。

在旧金山以南到圣荷西以北的一段狭长地带内,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内,便培育出了一批改变世界的企业,比如eBay、Paypal、Google、Facebook、Twitter等等,这里是创新的“热带雨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硅谷。

在《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一书中,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家维克多·黄和格雷格·霍洛维茨,以热带雨林比拟硅谷的创新生态环境,这里有着丰富的创新“物种”,他们在创新产业链上担当了不同的角色,在相互竞合的过程中,共同构建起了硅谷创新生态圈。书中指出,硅谷的成功,并非仅仅是人、财、物的简单加总聚合,而是在无形中践行了14条“雨林公理”,令这些创新要素能够自由组合、碰撞,产生出高效的创新组织,大大缩减“天才的构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

“雨林公理”第一条所述,“作物在农场中极大丰收之时,乃野草在热带雨林最佳萌芽之际。”硅谷与其他科技园、创业园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如同热带雨林,具有强大自我修复、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能力;而后者则是被精心饲弄的农庄,生态单一,需要外力的养护才能长成规定的模型,而一旦失去外力,则无法完成自我更新、自我繁育。谁说这些野草不具备长成参天大树的潜质呢?显然它们的生命力比农作物更强。

其实,理解硅谷之谜并不难。硅谷创新生态环境的形成,像极了地球的生命起源及进化发展史。在基因进化的随机漫步旅途中,形成生命的多样性,而物竞天择,又自然形成了完善的生态系统。那些看似微小的生物,实则担负着造福整个生物系统的功能。硅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形成创新生态圈,让各物种在竞争、合作中保持蓬勃的活力。如果留意硅谷的人员构成,就会发现这里有着极强的包容性,不同专业、特长的人各居其所,发挥自己的作用,以不同的方式创新创业,自我完善。

诚如作者所言:“创新是混沌的、偶尔发生的、不可控制的,所以那些线性的、可控的流程很难自我维持下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在雨林里为之奋斗的目标正是一个能产生巨大影响的系统来实现低成本和内部可持续性。”在创新雨林中,创新是一种常态,一种自然生发的过程,环环相扣的创新体系可起到自然纠错、自淘汰、自更新的作用。这里有着良好的创新示范项目,所有的流程、激励、引导方法都是公开的秘密,且在长期竞合过程中,集聚了一批优质的创新创业软、硬件资源,创业者可以在这里找到最佳资源,让优质的项目可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各种实验试错,创意的种子可以生根发芽,甚至长成参天大树,再孕育出新的创新创业机会。

书中提供了包括构建族群信任、建立社会反馈回路、明确社会契约在内的六种创新“雨林工具”,这些工具,以及书中介绍的各种创新法则,皆是在自由的基座上缔造出的创新秩序,它们破除了人为的种种限制枷锁,让创新在类似自然的环境中野蛮生长。自然的雨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架构来帮助我们系统复制自然界中的自我创造、自我更新体系,而硅谷则是当今世界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偶发性创新温床,那里孵化培育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创新物种。

雨林法则中蕴含着创新的奥秘。硅谷的灵魂在于自由与连接,硅谷可以供全世界模仿,但它的独一无二性确无法完全复制。如今,在报纸上经常看到再造硅谷的口号、计划、行动方案,殊不知,美国硅谷从来不是人为干预、规划、引导出来的产物,那里是一群创新天才云集聚散、自发竞争,与历史、时代相契合应时而生的产物,那里已然形成了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笔者以为创新没有定式,即使是书中所示的14条公理颇有启发意义,诠释出了硅谷过往成功的奥秘,但也并不意味着照本宣科,就可以再造硅谷。不妨慢读本书,慢慢品味创新的灵魂、创新生态圈的灵魂。在互联网时代,善用资源者,全世界都可成为适合创新重繁育的硅谷。

硅谷与其他科技园、创业园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如同热带雨林,具有强大自我修复、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