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医生集团”发展面临“获患难”困境

发布时间:2015-09-30 11:00:27    作者:宫伟瑶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宫伟瑶

“目前医生自由执业面临很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长期垄断情况下,优质医疗资源在公立医院里,对医生个体而言没有个人的品牌。没有个人品牌效应的医生组成的“医生集团”就没有患者的来源。”大家医联创始人孙宏涛表示。

事实上,多数离开原有公立医院走向民营或“医生集团”的医生都面临此类问题,当下解决“医生集团”“获患难”问题或成为关乎“医生集团”生存发展的主要问题。

至于“医生集团”的医生如何经营自己的品牌,在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看来,“医生集团”的经营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帮助。

体制内“医生集团”依赖多点执业困境多

据了解,因为中国的医生身份不自由,从而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巨大差别,而孙宏涛所创办的大家医联则是体制内“医生集团”的一种。在“村夫日记”创始人赵衡看来,体制内“医生集团”还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比如仍然依赖多点执业,需要用医生的碎片化时间去服务。他说,实际大医院的管理层并不真正支持多点执业,因为医生隶属于医院,医院并不希望医生分散精力,而且医生在医院眼里也是自身的招牌和资本,名医为医院带来客流和产品收入,如果他们通过其来客流和产品收入,如果他们通过其他平台出去多点执业,出诊费将直接作为个人的收入,医院并没有动力去推动这个事情。

另外一方面来说,医生的这种多点执业造成“医生集团”走穴的模式和基础医疗的需求完全不匹配。据了解,基础医疗旨在帮助大部分人解决大部分需求,医患关系必须是长期的才能完成这样的职责。而靠体制内医生多点执业的碎片模式无法保证医生长期留在基层,并参与到病人的全面疾病管理中去,这种点到为止的做法只适合专科,而且是比较迫切需要名医的专科,可能针对大病和疑难杂症,这样的需求不是大众化需求,并不适合基础医疗的定位。因此用这样的“医生集团”模式去服务基层是走不通的。

此外,赵衡谈到这种模式还面临利益分配的问题。要让体制内的好医生有动力去走穴,就必须给他们经济利益刺激。这就意味着走穴变成了赚钱的渠道,很多名医诊所推高诊疗费,导致大部分人无法获得这类服务。除了医生的动力,体制内的“医生集团”本身存活方式也很成问题。如果要靠从医生诊费中分成存活,在目前很难优良的情况下,利益分配很成问题。

赵衡介绍,国外的“医生集团”主要靠捐赠、招聘费用、项目赞助等方式,定位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相比之下,靠投资方快速拉动的“医生集团”模式在中国有更多的利益牵扯,长期看起来对推动整个行业变化的影响并不大。

体制外“医生集团”易于受困于人才制约

记者从2015年“医生集团”大会获悉,与会嘉宾认为,“医生集团”即是用市场的力量配置医疗资源,而这其中最主要的资源就是医生。

如果说体制内“医生集团”过多的依赖多点执业等政策,而诸如张强“医生集团”等体制外“医生集团”则似乎更加依赖于人,即依赖于专业人才医生,易于受困于人才制约。

据了解,张强“医生集团”最大的优势是采用与医院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医生为主导,与医院平等合作,使得医生与医院将不再是雇佣与被雇佣模式,双方形成了合作伙伴,更利于自由执业医生对患者、合作医院、家庭、政府法规达成他们的契约精神。

然而,在赵衡看来,体制外“医生集团”短期内这种模式最大的风险仍然是人才制约。目前跳出体制运作的医生仍然是少数,一旦离开了知名医院的光环,很多医生会觉得风险很大,而市场确实也是这样认可医生的。同时,如何管控“外包”流程中的质量和风险是很大的问题。中国缺乏临床路径,也缺乏详细的医责界定标准,这对体制外“医生集团”提供服务都是很不利的。这两个问题将在短期内继续困扰者体制外“医生集团”的发展。

另外,和君咨询医疗事业部认为,法律风险是医生参加“医生集团”的主要障碍。根据其一项调查显示,在对“医生集团”发展制约因素选择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和医疗纠纷处置方式是被调研者认为“医生集团”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随着社会上伤医事件不断发生,医患矛盾放大,医生在选择新的执业方式时,如何有效保护自己成为大家考虑的首要问题。除此之外,医院管理干预也是被调研者认为限制“医生集团”发展的另一因素。而这也是国内特别是体制内医生都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廖新波表示,“医生集团”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体制内的医生有很多障碍,而关键在于医生能否走出体制内,一旦走出体制就相对灵活得多,而能否走出体制,则在于医生的实力和医生的自信,能否站稳,在于医生的品牌是否建立,当然品牌建立除了实力,还需要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