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医生集团”国内四大主要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15-09-30 10:39:35    作者:宫伟瑶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宫伟瑶

根据和君咨询医疗事业部的观点,纵观体制内外大大小小几十个“医生集团”,无外乎“医生主导”、“体制内分级诊疗”、“平台化”以及“管理服务组织”这四种模式。

医生主导模式(PHP模式)

具体来说,医生主导模式(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在美国已应用多年,经由张强医生集团进入大家视野。其核心内容是医生成为主导,医生团队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取得分成收入或保险支付。医生主导的“医生集团”以专科为主,其医生多已脱离了体制,典型的有张强医生集团,万峰“医生集团”。

在PHP模式中,医生不再是医院的雇员,而是一种平等的方式与医院展开合作。收入方式因此改变:医生通过自己的服务获得收入,但支付方不是医院也不是“医生集团”,而是保险公司。

显然,在PHP模式中,医生是整个“医生集团”的灵魂,医生的个人品牌是否够硬,是否拥有一定量的“粉丝患者”,在某个细分领域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都是决定这个“医生集团”早期能否生存下去的决定性因素。整个“医生集团”的运营都围绕医生展开,采用类似于经纪人的模式,医生只负责提供医疗服务;患者的接洽、随访,医疗资源的协调等,则由“医生集团”安排专人负责。PHP模式下的“医生集团”主要面向高端人群,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服务,此外,也面向基层医院,具有一定公益性质。

体制内的分级诊疗模式

与源自美国的PHP模式相对应,体制内的分级诊疗则更具有“中国特色”。其核心内容是医生离不开体制,8小时之外多点执业;利用医生链接高端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分级诊疗,促进医生资源由大型医院向基层医院平移;医生的收入来源于提供医疗服务获得的增量收益。大家医联则是其中的典型。

体制内的分级诊疗是中国医改转型时期的产物,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刚刚放开,医生尚处于跃跃欲试的观望状态。一个风险较低的体制内多点执业平台,无疑给医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试水机会。

在这种模式下,“医生集团”以医院为模块实现业务对接,是沟通高端医院和基层医院的桥梁。一方面,方便基层医院病人转诊,享受高端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另一方面,为“医生集团”提供了多点执业机会,向基层医院输送技术和人才。通过分级诊疗,使得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可有效缓解大医院的压力,方便患者在基层医院就医。但医生仍受雇于医院,属于医院的无形资产,其体制内的身份不曾改变。通过“医生集团”将“走穴”合法化,医生所得收入也需与医院分成。

平台化模式

平台化模式的“医生集团”,是互联网思维在医疗领域的积极尝试,其核心内容在于弱化医院的角色,搭建医生和患者直接沟通的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地域、跨医院、跨科室协同合作,随时为全国的患者提供服务;医生通过提供服务获得收入,集团则通过管理收取费用。典型的有挂号网旗下的微医集团,杏香园 “医生集团”,健康微能量等。

在平台模式中,集团担任的角色一个信息的发布整合平台。医生在平台上发布信息,患者在平台上寻找资源,尽可能地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促使资源合理分配。应用互联网O2O模式,提供挂号、加号以及转诊服务。对于患者,可就近就医,减少异地就医带来的诸多不便;对于医生,借助平台对多学科的整合,有效的分针,可使医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运用。

管理服务组织模式

“医生集团”作为一个企业或是社团,终究离不开运营和管理。而“医生集团”的核心领导者多位科班出身的医生,在“医生集团”的管理上,多少有些吃力。于是这样一个“医生集团”的集团应运而生了,其核心在于不涉足具体医疗事务,负责“医生集团”的运营管理,法务支持等,能提供专业管理技术的收费性服务组织,具有专业化的服务能力和成本管控能力。通过收取加盟费和管理费营利。医师可与管理服务组织签约。中欧“医生集团”是其中的典型。

据了解,管理服务组织模式的“医生集团”作为医疗运营支持组织,在美国已有一定的基础,随着“医生集团”功能的细化,大有可为。

事实上,根据和君咨询医疗事业部对目前国内四大主要“医生集团”模式的介绍,可见,四种模式各有千秋,而具体哪一种模式更适合国内的发展,还需结合国情,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