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互联网医疗+保险”为保险公司开辟蓝海

发布时间:2015-07-08 09:21:23    作者:陈粤凤    来源:

尽管互联网医疗至今没有寻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但依然不影响保险业者们的积极入局:大都会人寿与APP平台“乐动力”合作,对接了 “出行保”和“运动意外险”;泰康在线与咕咚合作,共同开启互动式保险服务;平安今年则推出了专属移动医疗产品——平安好医生。

或自主开发,或与互联网医疗机构合作,许多保险公司都在积极行动。那么,这种“互联网医疗+保险”的业务模式会给保险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增加客户粘度

保险是一项无形产品,客户真正能有所感觉的是在交费和理赔这两个时刻,因此大多数人对保险服务的感受都不深。尽管近年很多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都会为一定投保额以上的客户提供体检、洗牙、预约看病之类的增值服务,但收效甚微。某公司健康险部老总曾透露,其公司的高端客户使用赠送洗牙券的不到3%。总而言之,就是保险公司与客户间的粘性一直不足。在 Forrester 发布的《2014 中国消费者体验指数》中,保险业被评为“poor”。

将互联网医疗与保险结合,为客户提供的就不是碎片化的、赠送性质的服务,而是全程的健康管理咨询和诊疗服务,包括健康管理、看病诊疗、术后监控与管理、医学养老和药品的销售多个方面,将健康保险服务有形化、链条化。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强健康保险产品的客户体验感,吸引更多的人投保。

获取大数据

对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而言,盈利仍是难题。同时,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上升,慢性病人群只增不减,传统的基于概率风险做测试的保险定价模式将面临新的挑战。将互联网医疗服务引入保险,能够获得更多类型的客户健康数据,确立更精确的医疗风险成本定价。同时,通过网络系统管理医疗费用,能有效降低非正常的赔付,从医院与患者两个层面做好防损控费工作,寻找行业扭亏为盈的新路径。

未来,健康管理应该是商业健康保险必不可少的一环。从客户的角度考虑,做好健康管理,客户少生病、保险公司少理赔;保费下降、客户健康,形成良性的循环,让保险发挥真正的防灾防损作用,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根基。


国外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参与互联网医疗情况一览
资料来源:动脉网www.vcbeat.net 王梓/制表

打破商保、社保及医院间信息壁垒

2014年正式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十条”)中,提出在保险服务领域,特别在健康方面,要促进保险服务业与医疗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的意见内容,强调要积极探索推进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

与此同时,在最新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荐“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了医院的关键资源——病例信息,并表示“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医疗+保险”模式的推进,保险公司与医院、医生、药房、患者之间可实现全面的信息化沟通,将有望打破原来商业保险、社会保险以及医院之间的信息交换壁垒,为保险公司带来充足的客户健康数据,将给商业健康保险带来新业态和行业新格局。

慢性病长期管理成发力点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一次移动医疗微论坛上,有专家指出,移动医疗要实现盈利转化,离不开保险公司的背书,未来“互联网医疗+保险”模式渐成趋势。目前在国外,已有许多大型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入局互联网医疗,采用“互联网医疗+保险”模式,利用互联网医疗创新手段及相关硬件(如可穿戴设备)开展健康管理,降低保户的患病概率或病情加重概率,增加健康保险的经营利润(见左表)。

值得一提的是,慢性病的长期持续性管理也是国外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重点发力之处。他们不仅为用户提供在线教育,还通过跟踪记录饮食、运动、走路等各类生理数据,计算用户健康状况等信息,引导用户行为干预健康。在我国,据某知名体检机构预测,未来十年内,慢病重疾将是威胁人们健康、增加国民医疗负担的重要因素。可见,扎实做好未来“互联网医疗+保险”模式的实施与创新,推进全民健康管理工作,保险业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