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与这个世界“背道而行”

发布时间:2015-06-05 10:47:51    作者:胡艳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张志扬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定价:129元

读张志扬的书,是件很吃力的事儿。不是因为文字晦涩,反而是因为通俗,于平常文字中展露出的惊心动魄令人膛目结舌。或许,唯有经历过苦难的人,心中眼中才有这样大异于常人的世界。

这套《幽僻处可有行人: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为张志扬大半生“阅读”经验的回放,文革风烟、半生思绪、故友知交在其笔下交相辉应,思想的火花层叠迸现。不论是启蒙也罢、指引也好,张志扬所能打动的永远是可被打动之人,那些没有在繁华冷漠生活中麻木的人,那些没有被各种套子、思想定型的人,那些渴求在精神世界中再跋涉、再探险的人。他的文章,骤然撑开了一片广阔的精神天宇,足以令在幽仄的心灵居所中渴望突围的人,看到明媚的光。

懂了何谓“懂”

张志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与这个世界背道而行。在被批斗的岁月,他以体验人生的心态,将自己、他人、连同整个世界观察得细致入微;在“六面窗”之内,他能思想神驰万里,潜入哲学的世界中玩得不亦乐乎,相比之下,羁押看守他的人、被时代异化的人倒是真正的囚犯,他们在精神牢笼中无法自醒。那么多人,人间走了一遭,却一生除了活着没做任何事,随波逐流,可悲、可叹。

事件一集,截取了他人生关键节点的散文漫笔。人生无处不阅读。张志扬不仅读他的难友、迫害他的人,更深入地阅读剖析自己,以“今时今地”之眼,回顾自己过去的言行。万千事件一经他的大脑过滤,世界便不再是“常识”中呈现的样子。“高峰论”、“真诚论”、“阶级情感论”都并不高深,读来啼笑皆非,却又如同一根根钢针,将人的心刺到流血。读过他的文章,怕是很多人再来比照阅读自己,都能读出几分矫情与伪饰。比如对油画《我的父亲》的阅读,他人读到的是农民的勤劳纯朴,而张志扬读到的却是农民被历代统治者教化,认劳认怨的认命文化。这种文化一经固化,便成了环绕在农民头上的命运魔咒,世代沿袭,他们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自由的权利。

作者从青年、到中年,及至迈入晚年,都在不断的反醒、思索。他对自己的审视批判是锐利的,在对自己的反思中,读出了自己的胆小畏怯。作者说文革对于他的意义,就在于懂了何谓“懂”。其实,这“懂”与“不懂”又岂能用片言只语说得清楚,它们恰在哲学的思辨之中。

生活亦表演

戳穿大家都相信的假象需要智慧,戳破别人赖以生活的假设则需要勇气,张志扬不知到底扎漏了多少人心虚浮的气球。好在他并不想为时代泄气,对文革过后短暂的安宁,似乎是有些满足的,他看到了各种思想、美学、文化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春天,那是他的黄金岁月吗?20世纪的后期,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速度远快于人们精神复苏,那些纯美就象是短暂的昙花。经济领跑,一路跑丢了文化兄弟,怎么看世界都有些阴阳失调;西学中用,学到的本就是皮毛,再加上中国化的异变,就更有些难以自圆其说故此失彼。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世界。

书中提到一位演员,她说人们在生活中把表演技巧练得炉火纯清,各入角色各饰各角,而在舞台上,演员把角色套入模子中,按正确的方式演出,表演已无意义,生活亦表演。好悲凉又好真实。在这一片生涩呆板之中,作者又独自探路,在世界文学、影视作品中读出了另外一个千姿百态的人间世界。他分析、理解不同立场的人在特殊情境下的现实选择和精神选择,刀刀见骨,在他这里没有绝对的卑微与伟大,没有所谓的对与错,更没有道德的谴责与褒扬,只有作者直抵人心的精神扣问与自我思辨。那里有“沸腾着的纠缠不清的思路”、有对责任和意义的多重诠释,更有对生命、生活如万花筒般的全然释放。作者读得触目惊心、读得入魂入骨、读到解析出一片蔚为壮观、千差万别的世间百态,那才是真正的阅读。若没有一翻人生阅历,怕是绞尽脑汁也难以理解那些经典作品中呈现的复杂人性。这里又是一片多么生机蓬勃的天地。

“人,要有多大的力量,才能承受生的安乐与忧患?历史,在它的命运中,是否生来带有悲剧性,为了从黑暗里捧出光明?”这是作者的诘问。历史从来混沌,它本身没有任何目的意义,而所有的目的和意义,都是极小一部分有意识成员与极大部分无意识成员,合力推动的成果。每个人都可自称无辜,每个人都可为自己寻找无数情非得已的理由,而每个人又都难逃精神的审判,除非精神已死。

苦难之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个人永远都有双重意义,也有可能造成双重后果,是沉沦,是振兴?是错乱,是通明?不同的眼睛看到不同的世界,几十年后,我们又当如何回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