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创新永远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5-06-05 10:40:43    作者:陈华文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李鸿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定价:49元

以计算机信息产业起家的联想集团,被誉为中国民族企业的标杆与活化石,这家以大胆创新、勇闯国际市场的大型企业,在发展转型的每一步,都收到国内外企业界的高度关注。这些年来,聚焦联想以及联想高层管理者的书籍并不在少数,但是多集中在柳传志时代“中国本土的联想”。而《联想涅槃:中国企业全球化教科书》一书,则把目光聚焦在联想收购IBM计算机业务后国际化转型的十年(2004—2014),深度剖析这家中国企业及其员工在世界舞台上的竞技和命运改变,以及与惠普、宏碁等竞争内幕。阅读本书,给那些正努力创新的企业及其新生代创业者们,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浴火重生

本书作者李鸿谷跟踪联想多年,采访对象包括柳传志、杨元庆、IBM前CEO 彭明盛等业界领军人物,以及与联想集团有着事业交集的人物,如惠普副总裁丁利生、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顾维廉、中国网通前CEO田溯宁等。他用两年多的时间,精心撰写《联想涅槃:中国企业全球化教科书》。本书不是歌功颂德的企业宣传手册,而是站在客观的立场,用理性的笔触,为一个体量庞大的企业“素描”。本书不是联想集团林林总总“野史合订本”,而是得到联想官方授权和认可。从这一点来看,本书至少在事实、数据、案例等方面,是值得信任的。

本书书名中的涅槃,就是重生之意。在很多人眼里,联想集团发展可谓一路顺风顺水,且受到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其实,联想集团作为高新技术的领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2004年收购美国IBM公司的PC业务之后,正式走向了国际竞争的大舞台。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资金、管理、人才、企业文化等竞争中,前进道路上的每一步,都面临着激流和险滩,任何一次的创新和抉择,都决定着联想的命运。李鸿谷把联想集团的每一次跨越,誉为涅槃。联想为什么能不断涅槃?为什么能浴火重生?这主要归结为联想集团的主人文化、谋定而动、战略和执行力。

分庭抗礼

众所周知,计算机信息技术产业竞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竞争处于白热化的状态,有一些企业,由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经营管理的不善和选人用人的失策,纷纷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联想不仅没有倒下,反而越战越勇,成为与英特尔、戴尔、惠普等外国同类企业分庭抗礼的民族企业。联想集团的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两点甚为重要。

一是雄厚的研发实力。为了保障能够不断创造出全球领先的产品与技术,联想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以中国北京、美国罗利和日本横滨三地为支点的全球创新三角研发体系。在分工方面,三大研发体系各有侧重,发挥所长:北京拥有PC+领域各专业的研发人才,拥有业界领先的消费产品设计研发能力,罗利拥有业界最佳PC架构设计人才和领先的研发质量管理流程,横滨布局有全球顶尖的笔记本研发团队。这不仅把遍布全球各地的人才优势充分地发挥、整合起来,进行协同创新,还能够保证24小时不间断地为用户需求进行创新。

同时,联想的二级研发体系也保障了高效的创新研发。联想划分了公司级研发和事业部级研发两个层次。公司级研发聚焦于最前沿的产业和技术热点,为中长期发展构建竞争力,抢占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事业部级研发着眼于把创新成果快速市场化,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短期的客户需求为目标。联想对于研发的投入也是逐年递增,2013财年研发投入已经超过5亿美元;还拥有5000多名优秀工程师,设计师和技术专家,MIDH研发团队已超过1100人;此外,联想还拥有一万余项全球公认专利,其中中国业务产生的专利超过7000项,海外业务产生的专利超过四千项。

二是独有的内部创新机制。在公司内部,联想集团建立起一套独具特色的创新机制,促进联想研发技术和产品的实现。首先是“CEO创新研讨会”。这是一个头脑风暴平台,由首席执行官杨元庆亲自主持,以设备创新、服务创新和设计创新为主题,每月召开一次。这个平台旨在通过对技术趋势与用户需求的深入分析,研讨企业未来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机会。研讨会的参与者包含多个职能负责人,研发、各产品事业部、中国区等相关部门,在产品创意阶段,能够更好地倾听不同角度的声音和想法。同时,在创新的实施阶段,由于早期思想的统一,助力了企业各个价值链环节的畅通,这无疑有效提升了创新转化的效率。

通读《联想涅槃:中国企业全球化教科书》后,笔者认为,在机遇面前,任何企业都是平等的,而能不能抓住机遇,这就显示出企业的基因和底色。不管是大型企业也好,还是微小企业也罢,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一方面要把握时代脉搏和市场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在“互联网+”新时代,联想还将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但是只要牢牢把持创新这个撒手锏,未来之路必然风和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