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互联网+的魔力

发布时间:2015-05-15 09:56:37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王吉斌 彭盾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定价:59元

□袁婉珺

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一时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4月,拥有双博士学位和清华大学博士后、互联网领域资深的观察家、战略家和实践者王吉斌联手互联网领域的实践派,海尔创客实验室业务合伙人彭盾推出《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自我颠覆、组织重构、管理进化与互联网转型》一书,探讨了“互联网+”战略如何布局、行动计划如何执行的问题。

“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自我颠覆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为什么“互联网+”有这样神奇的魔力?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互联网+”带来的五个变化:在线化、碎片化、个性化、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信息对称,而传统经济最大的优势是信息不对称,“互联网+” 所带来的信息的对称,最终将极大或根本上消除传统企业在产销之间设定的壁垒,进而导致在未来几年内,许多产业、职位、岗位即将消失,是转型、是创新、还是成为未来的囚徒,都取决于企业家的选择。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使得交易成本无底线地降低。各种利用市场进行委托的代理机构,如经销商、经纪人、代理商将会逐步消失,这些职业的利润和企业的数量都会大幅度减少。

互联网信息对称的机理就是低成本,使用互联网思维的新进入者不断侵蚀已有企业在成本方面的优势地位;不断用创新的方法,将核心竞争力置于产业成本的低端,让传统企业叫苦不迭。传统产业所基于的管制壁垒、专利保护、分配垄断、没有权利的消费者、标准制定者,资金壁垒等等都在消失——通过阿里巴巴可以找到海外的客户;没有营业执照,可以在淘宝上开一个店;没有报纸刊号,自媒体比一些报纸阅读的用户还多。

向“互联网+”转型须破4大短板

互联网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优势有很多,这点不言而喻。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向“互联网+”转型,或者说其中有哪些难点。作者在书中的第九章列举了“互联网+”创新的8个困境,主要涉及地位、战略、技术、绩效、系统、组织等方面,总起来看,无非是这样四个方面的短板:第一是来自经验的约束。因为你的传统优势和思维的范式可能会成为向互联网转型的最大障碍。很多企业家自认为:我以前成功了,未来一定成功,这些想法会自然而然地带到“互联网+”的时代,殊不知它和工业时代完全两回事。工业时代是效率越高,成本越低就越有竞争力。而“互联网+”时代则是信息越对称越有利,你要随客户而动。

第二是如何确定有效的企业战略。在“互联网+”时代,确定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对整个“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转变和消费者变化有精准的观察。美国管理学家亚当·布兰德伯格(Adam Brandenburlger)和巴里·纳尔波夫(Barry Nalebuff)在网络经济背景下提出的价值网概念是由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及其结构。价值网络强调“以顾客为中心”,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下,把处于“价值链”上不同位置并存在密切关联的企业或者相关利益体整合在一起,建立一个以顾客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当顾客出现新的价值需求时,网络成员也可以联合起来进行共同研发,迅速满足顾客需求。通过充分整合价值网络中相关成员的价值创造能力,可以更好地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价值。价值网成员建立的相互关系不是零和博弈下的背弃式竞争,而是基于双赢思想的紧密合作,成员公司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能够实现核心能力优势互补,共担风险和成本,共享市场和顾客忠诚。价值网在战略思维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强调竞争和合作两个方面,这种竞争和合作的结合被称为竞合(co-competition)。价值网更多是“以客户为本”,很少以线性方式运作。这些由多价值链组成的体系能够灵活适应供求的变化,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对市场的反应要求或紧或松。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价值网络来快速决定谁能以合适的价格提供顾客所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加速其进入市场和客户响应的时间。

第三是来自系统化方面的挑战。系统化的制度规范、系统化的创新、系统化的流程等。其实有很多公司在环境变化前是无法进行自我调整的,在遭受互联网技术冲击的过程中,只有少数企业有能力重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全新的体系。就拿创新来说,在这样一个时代,创新行为已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千百万民众共同的事业,“高手在民间”的理念正在为人们所认同;在这样一个时代,创新者是一个个普通的个体,而所有的个体又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了一起,从而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如果我们意识到这点,那就可以对原有的创新体系说再见了。

最后就是人才的缺失。很多人以为技术是老大,我有什么技术,我有什么代码,模式非常牛,创意非常好,老板不用我这个代码、我这个模式的话,就会完蛋。王吉斌博士认为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并指出传统企业家容易走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错误地把技术进步当做互联网化转型的全部,第二个极端就是把互联网转型作为普通的变革。在作者看来,向“互联网+”转型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人才的短板,为此他建议:有时候传统企业需要请人过来,把百度的总监、阿里的总监挖过来。

奔向“互联网+”,你准备好了吗?

移动互联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商业模式,各类企业不管愿不愿意,或早或迟都会走向互联网。在作者看来,“互联网+”是挑战,更是机会,既然这样,不如主动出击,奔向“互联网+”,但也要注意前面带刺的玫瑰,结合本书,开始考虑转型的企业家们应当留意:

1.确定合适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并非是在传统产业上叠加一个互联网就可以了,也并非是简单地增加一个工具—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基因不同,它们的相互融合不仅仅涉及文化、管理,更涉及具体的方法、工具和实现的路径。

2.确定好路径。“互联网+”有很多商业模式,这些模式之间也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最低的无非就是把借助互联网工具,把实物搬到网上去,实现数字化,最高的就是做平台,企业应当在最初就考虑好适当的路径,一步一步向目标推进。

3.要有颠覆自我、浴火重生的勇气。奔向“互联网+”是一场自我革命,需要彻底革新思变,如果只是小打小闹,可能被颠覆的就是自己了。最近有报道宣称由于互联网引发的保险直销,“中国300万营销员将面临失业。”中国平安保险董事长兼CEO马明哲认为,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也确实说出了转型的紧迫性,对企业、对个人都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