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节气 乡土

发布时间:2015-04-24 10:27:51    作者:记者 方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从2012初开始拍摄截止到2013年春节。导演焦波带领他的创作团队在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驻扎了一年,拍摄中国普通农民的生活,中国当代农村的真实风貌,摄影家焦波的学生被中国人寿资助的汶川地震孤儿刘明富影片中担任摄影师的职务。影片一举连夺包括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最佳纪录片奖(白玉兰奖)等17项国内外大奖。

近期,《乡村里的中国》进入全国第二轮上映前的推广热潮,将陆续进入院线上映。这部饱含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思中国当代少见的纪实作品是如何拍摄完成的?它表现了当代中国乡村怎样的人情风物?由保险企业保险人哺育成长的刘明富如何经历着人生的蜕变?保险人对影片有怎样观感心得?今日本报记者对这些做了深入独家采访。

追寻最熟悉的“自己”

焦波成就了《乡村里的中国》不如说《乡村里的中国》选择了焦波,焦波皈依了土地不如说土地接纳了焦波。在几十年之前焦波摄影集《俺爹俺娘》蜚声华夏之时,也许焦波已经懂得此生他离不开乡土,离不开农村。弹指一挥,《俺爹俺娘》孝文化的影响依旧经久不泯,哪怕是在纷繁意识形态交错碰撞,社会剧烈变化转型的今天,它对人们心灵向善的孝文化启蒙依旧魅力留存。“乡村、乡亲、土地这是我最熟悉,最亲切的,我离不开这些,关于它们我不应该只有《俺爹俺娘》”

许多年焦波一直希冀、期待着自己能有另一部如《俺爹俺娘》能在不舍昼夜的历史江海里挺立的作品,他在心里有一个相机,他用不断变换焦距般的眼睛观察与追寻,这仿若是对梦想的一次朝圣旅途。

拍摄乡土题材的作品,焦波显然不需要什么心理准备,“我的镜头一直对着我的乡里乡亲”,对于他而言面对乡村满心的从容,就像为他带来无限声名和荣耀的《俺爹俺娘》,他拍自己的爹娘,但表现的是天下的父母,他同样希望通过某一个乡土地域的影像表现能让更多人懂得中国的农村。

天赐良机,适逢其时,广电总局正有意推出一部反映中国农村生活的纪录片,旨在通过一个村庄四季的轮转表现中国农村农民当今风貌。作为并无导演履历的焦波被选中多少有些意料之外,但作为地道的农民摄影家他被圈点更似情理之中。“这个影片的导演需要率摄影组在农村待上一年,追踪一年的二十四节气的主干线去拍摄,这样一个苛刻的条件使得很多导演不愿意接手,而对于农村农民的熟悉又是我最大的优势。”

拍摄地的选择成为这部纪录片的骨骼,直接决定着影片拍摄的诸多环节和内容,原先焦波考虑在黄河流域江北地区,那里的节气感更强,但因为准备时间太紧,焦波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故土。“因为影片要贯穿着24节气,立春在即了,来不及更多准备,回归自己熟悉的地方拍摄能最大限度减少准备周期。”焦波剧组抵达了山东淄博沂源县中庄镇某村,全村167户,484口人,是一个典型的不大不小不富不穷的村。“不大不小,不富不穷才能最典型最客观展现中国当代农村的原貌。”焦波在谈到选择这个村子的原因时说。

拍摄的脉络依据一年中24节气贯穿,对于都市人而言,节气只是一个时间记载的刻度,并不太大的不寻常,但是对于耕地而居,以土地为根脉的农民,节气的意义是非凡的。“节气对于农村农民承载着太多的意义,在细微方面它展现着天气变化,时节的更迭,同时它也蕴涵着山川风貌,劳作声息以及农耕生活。”在焦波看来,可以说关于农村里所有的生活都在其中完整饱满的呈现。“要拍农民、农村的纪实片就必须要拍环境,因为环境决定着生活状态。”节气牵引着农村农民的故事,节气串接而成的图景正是农耕生活自然显现和真实隽永原始的影像表达,这也正是焦波所努力在摄影机中实现和追寻的。

“生活远比剧本深刻得多”

在摄影团队的选择上,焦波没有请专业摄影人士,而是请到一位与他有缘结识的大学毕业生,另一位主摄像人恰是焦波在汶川地震中收的摄影徒弟刘明富。刘明富是一位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孤儿,被当时赶赴灾区救援的焦波收为学习摄影的徒弟,这样的收留更有一层救助和帮扶的意味。在中国人寿的持久资助下,刘明富不仅可以完成中学学业,而且更有了自立走向社会的勇气和决心,与焦波结成师徒如亲人的情谊。和焦波收留的其他几个汶川孤儿徒弟一起举办了自己的摄影作品展,以及出版个人摄影作品集,同时还获得“我爱我家”摄影大赛的提名奖,能够作为此次纪录片摄制是焦波为他创造的一次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机会。

至于为什么不请专业摄影师,焦波感言比起经费有限之外,更重要的是自我感觉“心虚”。“我没有资格指挥专业人员,我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导演,请他们只能是我向人家求教。”

影片没有一句语言是经过剧组设计的,没有一个情节是被“导”出来的,“生活远比剧本深刻得多。”焦波说。对于剧中的选择,焦波表示更是没有刻意寻找,都是在寻常交往中发现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剧中第一主人翁杜深忠,几乎剧中所有的戏剧冲突和矛盾转折都与他有关。他是一个喜好民族乐器,热爱写作,满腹情怀,思想奔放,在诸多思想意识和观念都与同村乡亲甚至是自己妻子有着迥异,他与村庄已经周围乡民仿佛格格不入,但正是这样的矛盾是影片在真实中充满哲思,变得更耐看。

真正将纪录片拍摄得真实浑圆自然是不应让观者感觉是“导”出来的,焦波认为此中最重要的是要赢得镜头里人物的信任。“这一点比拍摄本身更重要。只有当他们认可你信任你,才会自然配合你的拍摄,在拍摄中为你着想。”剧中主人翁杜深忠一次和妻子相互争吵后,负气带上行李准备离家去外乡,在临走的时刻他想起来一旦他离去影片拍摄将遭遇尴尬,出于一种进入角色的责任感他理智放弃了自己的意气用事,就像后来他对焦波所言,“我走了真怕对不起你。”

焦波能赢得乡村农民如此信任除去和他们同吃同住,平等无间的朝夕相处之外,很多时候焦波觉得在他们之间自己活得比从前都更为本色,“我回归了自己的生活。”一次,焦波跟随杜深忠清明时节去扫墓,杜深忠指了指一个坟冢对焦波说“这埋的就是我母亲”。焦波说“那也是我的母亲”,并走向坟跪下磕头。类似于这样焦波真性情的流露和与农民们心心相印的真情,让他镜头里的人物从内心把他当做亲人。

在拍摄中遇到剧中人相互争吵,发生矛盾这样尴尬的时候,为了使影片保持流畅和自然纪实的效果,焦波常常会离开拍摄现场,由刘明富等年轻的摄影师跟踪拍摄,“有时候我在现场会对人物心里自然反应产生干扰,孩子有孩子的优势,由他们在现场拍反而使剧中人都放下负担,展现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场景。”焦波说《乡村里的中国》纪实拍摄脉络就是“发现—选择—拍摄—归纳—串接”的过程。

在拍摄影片之前焦波自认为熟稔农村农民,但一年在乡村的蛰伏和沉潜使他对现今中国乡村文明有了全然不同的洞悉,他有了全新的领悟。“这一年的拍摄生活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真正懂得了中国农民的心声,真正看清了这片土地的模样,真正懂了农民的苦,也真正知道了农民的需要,这都使我深刻思考了中国乡村建设应该追寻的道路。”

一年里在乡村身临其境,与乡亲同甘共苦的深入田间炕头,让焦波这个地道的农民对生他养他的乡土有了醍醐灌顶的新洞彻。“新农村建设切不可打乱乡村、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节奏,它的发展要切合实际,根据实际需要。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修路盖楼,也不是千篇一律的物质改善,最重要的是人们素养的提升和精神文化的培育、成长。”

保险人观影启悟感恩心怀

3月影片《乡村里的中国》进入新一轮展演,这部新晋华表奖纪实影片在社会被广泛热议中也极大激发了保险人对它的关切。春节后,导演焦波已经连续被各地保险公司盛邀,携影片走进保险职场,向保险人分享他拍摄中的感悟和心得,更多的保险人得以在影片进入院线前观赏到这部作品。

焦波与保险结缘已经不是朝夕了,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焦波救助并收下5名将由中国人寿资助到18岁的地震孤儿作为自己摄影徒弟,并在中国人寿总部举办了他指导徒弟拍摄的摄影作品展,在全社会引发极大关注,反应热烈。此次在接受采访前,他刚刚前往平安人寿辽宁分公司进行了有关电影作品和孝文化的主题巡回演讲十余场。

深入农村实地,与农民们相依相守的时光里让他深切洞悉农民们对保险有着迫切的需求,“我拍摄中遇到一个情节,一个从村子里外出的打工者在外不幸因公去世,结果缺失保险保障,只能被轻易的私了,太令人痛心。如果有保险保障对这个已经残缺的家庭一切都完全不同。”对于那些包场来听他演讲看他影片的代理人他非常感动,“有很多代理人都是从远郊县赶来的,他们本身也是农民,他们不是简单地看影片,而是将影片的纪实带入自身工作与生活里思考。他们在私下也和我有很多交流,我们都认为保险是中国农村农民重要探讨与思考的主题之一。”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总经理廖志坚在看过《乡村里的中国》后感怀久久,体悟深刻。“我非常感动,影片在平淡的叙述中流淌着父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焦波老师对父母的爱,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震撼心灵。”同时,他觉得影片中体现的爱与被爱、感恩与回报没有局限在简单的情感、物质上的给予和回馈,而是升华到焦波老师通过自己对事业的追求与成就去回报父母,以影片这样的方式来影响更多的人去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从而使感恩、回报的方式更加的深沉、厚重。廖志坚认为这正与保险事业的真谛一脉相承,“因为保险就是爱与责任,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因爱而生的责任,将保险保障带给更多的人,让每个家庭都能拥有平安幸福,这是我们因爱而生的责任,也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廖志坚表示影片在外勤团队中反响强烈,触动了每一位外勤同仁内心埋藏的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我相信这份情感一定能够转化为大家努力工作回报父母的动力,伙伴们也一定通过从事保险这个神圣的职业将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将平安和幸福带给更多的家庭。”

他认为影片为保险人带来的内心洗礼后的教益是深远的,“善心善念是每位保险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影片传达给我们感恩和爱的信念,也唤起了每位保险人心中的那份爱,”在这份信念的驱动下,廖志坚相信每位看过影片的保险人会怀揣感恩之心,以更加专业的技能服务于身边的人。

辽阳中心支公司业务主任吴素清觉得影片的情表达非常真实,“我看的时候不停的感动流泪。影片充满了正能量,满怀爱心,以后我会好好孝敬父母,除了物质之外孝敬更应是在心灵和精神上,今后我要抽时间多陪伴父母。”影片对爱与责任的诠释让她内心感到震撼,她感受细微的爱传递出的正是人类一代代繁衍的文明,这也将一代代传递下去。

锦州中心支公司业务主任孔晓凡在看过影片后最想做的事就是能多多时间陪伴父母。她深切被影片中厚重的爱的力量所感染,“这种力量我相信能让人们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关爱。”

葫芦岛中心支公司正式收展员王永丰就来自于农村,他对影片里的情境感到由衷的亲切和熟悉。观影后他有着更理性的思考,“中国农村大多是养儿防老,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都寄托到下一代身上,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的保险意识有待于提升和开发,作为儿女,我们给予父母的不应该只是膝下尽孝,也要给父母足够的风险保障,提高保险意识要从‘我’做起。”

辽宁分公司区拓二十一处代理人李远英由衷希望平常能多有像此次观影教育这样的机会,“平常常规晨会和培训更注重专业能力,而作为保险人很多时候决定我们方向的正是来自于内心的力量。”她觉得保险人应该多接触这样的影片,多有这样对心灵有所启示和教益的学习机会。

险企救助的地震孤儿在创作中心灵蜕变

作为《乡村里的中国》的摄影师之一,导演焦波徒弟之一,一直被中国人寿资助至18岁的汶川地震孤儿刘明富是这部电影引发保险人关注的聚焦人物。谈及自己1年深居乡村的摄影工作他袒露了自己的深切体会。“我很喜欢拍东西,这次刚好有机会和焦老师出来,这个村子里的人很热情很朴实,把我们当自己人对待,所以拍摄也很成功,大家都表现得相当自然。”通过这次创作,他感受到要想拍到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要和拍摄对象以诚相待真诚沟通,“我们像一大家人一样生活工作在一起,感觉很开心。”

从此次艺术创作中,刘明富说他强烈感受到摄影摄像的学问。“拍照摄影似乎很简单,学会不难,但是通过这次拍电影我觉得拍到好的镜头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要根据影片的需要来拍才最重要。”他从实践中懂得更专业的知识还是要从实践中学习。“这样才会进步得更快。”

谈及保险对自己的资助,刘明富很感恩,但他明确表示不想上学了,“很多关心我的人都想让我去上学,我更喜欢摄影。也许我当时让大家很失望,但是我现在没有后悔,我在做我喜欢的事,并且我比别人都幸运,我有个好老师。”刘明富认为正因为有了保险企业保险人的资助,他才有今天新的未来。正如他所说,“保险人就是我的亲人,而保险的意义我觉得可能是我在失去所有之后唯一的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