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书话公益

发布时间:2015-04-17 09:36:56    作者:黄明明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书随着这个时节,慢慢升温。

应该说,这些年来,与书有关的公益活动不算少,活动种类却显得并不是那么多。除了传统的捐书、赠书、捐建图书馆,似乎很难想到其他的方式,把书和公益有效的融合起来。

用各种形式募捐图书、捐赠图书,是这些年来大多数企业都会想到去做的事。当然,有的企业还玩出了一些花样。比如说,有的企业在募集图书环节,开展用玩具换图书的活动,吸引学生们用书来换玩具;有的企业用花草种子来置换图书,再冠以一种绿色环保的概念,等等。这些形式,的确比企业单纯的发出一则捐书的号召有效,但是想来人们能拿出来置换的图书,也未必是什么好书。

在书的公益开展对象方面,也是非常有局限性。这些活动大多是针对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他们生活拮据,交通不便,学习环境非常恶劣,除了课本外,很少有课外书可读。理所当然的,这部分人群成为了各种渠道募捐来的图书的受益者。

并非是说,为贫困山区孩子募捐图书是不对的,相反,这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整个社会长期坚持下去的一项良心之举。只不过,回到与书有关的公益上,应该视野更广阔、胸怀更宽广。在上述公益活动中,图书只是成为公益的一种道具,换成钱或者物,同样能达到公益的效果,或者企业品牌宣传的效果,对于公益读书本身,并无增益。

有书不等于读书,书的公益应该更多的着眼在读书上。近日,贾平凹在“阅读中国·书香社会”大型公益文化活动上以读书人的担当,向社会发起读书的号召。他建议一个人一年至少读十本书,用行动的力量去影响身边的人。贾平凹提出的十本书,我想,也只是一个最基本的数目。每个人应该读书的数字,应该更多。

当然,也有少数活动已经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开始享受书的内容,而不止于“倒书”的形式。近日,一场名为“书声”的大型读书分享活动在上海举行。八家读书会的骨干们“抱团”集结,分享心中所爱之书。每人18分钟的TED演讲模式在保证分享内容高质量的同时,让台下观众感受到了群体阅读的乐趣和魅力。在世界读书日前夕,这也为全民阅读的时代提供了新的模式探索。

同时,书的公益应该面向更为广泛的人群。在现代社会,读书显得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不仅是学生,很多成人并没有预留足够的精力读书。因此,与书有关的公益不光是把目光锁定在贫困山区、贫困学校、贫困儿童,而应该面向全社会,从老人到中年到少年,所有的人群。

链接

世界读书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作者为中国保险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