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杜秉信:执著写就精彩

发布时间:2015-04-03 09:54:11    作者:陈含玉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冰心有一首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见到杜秉信老人,听着他那曾经的故事,看着桌上小山一般的荣誉证书,不由肃然起敬,一种按捺不住的感动在心中骤然升腾。

 
杜秉信近照

孤苦伶仃的童年

1936年7月1日,杜秉信出生于山西榆次区使赵乡西容村,父母都是农民,靠种地为生。杜秉信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由于家庭困难,哥哥外出打工,与家里失联,杳无音讯;两个姐姐早早地去给人家当了童养媳。父母体弱多病。

杜秉信5岁时家里的天塌了,父母因病相继辞世,他成了悲惨的孤儿。无奈之下,只好去大姐家吃饭,呆上不到半个月,大姐的婆婆就开始撵他走。出了大姐家门,幼小的杜秉信犹豫再三,只好去二姐家,尽管他很有眼色,干着力所能及的活,不到半月二姐婆婆把他拉倒偏僻的屋角说:“家里很困难,养不起你,你回去吧!”杜秉信强忍着眼泪走了出去,看出端倪的二姐追出来,姐弟两人抱在一起,哭成一团。两眼墨黑的杜秉信只好又去投奔大姐家,半月后又被“请”出去,再去二姐家……如此循环了几个月,仅5岁的杜秉信早已看尽各种脸色、受尽各种欺负、尝尽了人情冷暖,体味了世态炎凉,人间百态,也练就他一颗倔强的心。半年后奇迹出现,在外打工的大哥娶了嫂嫂后,回家里种地,家里有了烟火,有了人气。杜秉信每天拾柴,帮嫂子做饭,小腿挺勤快。到农忙时节,小秉信夏天地里拾麦穗,秋天拾秋粮,再到石磨上磨成面装袋,他不想成为哥哥和嫂子的负担和累赘,他想用自己的双手证明他行,不是饭囊。到了上学的年龄,杜秉信虽然也报了名,但他向老师说明了家里情况,不想让哥嫂为他背包袱,让他一面上课一面兼做农活,功课保证不落下。老师看到这个倔强有志气的孩子,破例答应了他的要求。杜秉信说到做到,每天早早起床,点上油灯背书写字,天刚亮,就去地里干农活。尽管每天不能按时上课,但由于他非常勤奋和努力,成绩在班上始终排名第一。笔者见到了杜秉信老人珍藏的一份小学奖状和家长联络书,上面有成绩单,国语、算术、历史、地理、手工、珠算等门门皆优。

来之不易的工作

 
杜秉信1951年获得的学习模范奖状。

杜秉信高小毕业后,迎来了一次命运的转机。1952年中国人民银行招工,杜秉信也报了名,由于年龄不够,填表时他就写了18岁。招工考试,共有810人报名,可见竞争也挺激烈。成绩公布,79人入选,杜秉信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

训练班学习3个月后,杜秉信被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太原郊区办事处。工作伊始,杜秉信抱着一个念头:饭碗来之不易,一定把工作干好,不让领导失望。他认真学习业务知识,虚心求教同事,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工作的第二年起,他连年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

1958年3月,杜秉信再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太原市人民委员会青年积极分子表彰会,在开会期间,结识了保险公司先进代表刘庆丰和人民银行的先进代表陈丕业、凤阳,4人分在一组,会议间隙4人带着光荣的勋章并在太原一家照相馆合影,并成为很好的朋友。让杜秉信想不到的是20余年后,他到了保险公司,和刘庆丰到了同一战壕,冥冥中命运的安排,让两人的工作轨迹有了新的交集。

1985年2月,经过多年的工作历练和收获许多模范荣誉的杜秉信被提拔为北郊农业银行行长,走上领导岗位。杜秉信深深懂得新岗位意味新责任,新岗位作为创业干事的新平台,一定不辜负组织厚爱,踏踏实实干出一番事业。杜秉信深入农村一线,走群众路线,宣传储蓄的好处,发展农村代办员队伍,方便服务群众;内部强化管理,努力提高员工素质,提升服务能力;依靠政府部门的帮助,利用各种会议机会,宣传农村金融,动员农民积极储蓄。同时积极支持农业发展,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贷款,扶助“粮农”、“菜农”、“瓜农”,为农民致富保驾护航。由于上下一心,全员努力,各项积极指标连续提升,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北郊农业银行连续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保险岁月的绽放

1985年10月8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原北郊支公司在改革的大潮中成立了,走马上任经理的是原北郊农业银行行长杜秉信。已过不惑之年的牡秉信,面对这新的业务、新的机构、新的起点,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但他自小融入血液的倔强和不服输,骨子里有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加之在金融部门摸爬摔打了几十个春秋,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并有吃苦耐劳、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建司伊始,他虽是经理,可手底下只有一个兵,而且还在外学习。他一个人走千家访万户,走到哪,就把保险宣传到哪。那个年代,保险工作刚起步,人们对保险认识不足,保险意识不强,更有人对保险持怀疑态度,投保不主动积极,因而保险工作难度相当大。在这样的艰难中,老杜硬是凭着那双勤快的腿和那张不停的嘴,苦干了50天,一个人收回保费1018600元。

工作伊始,旗开得胜,但杜秉信在成绩面前没有沾沾自喜,故步自封。他在总结,在思考,“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做保险工作,光凭苦口婆心地宣传远远不够,重要的一条是要取信于民,热情服务于群众,让客户感受保险的一言九鼎,重信践诺,带去化险为夷的保障。

1986年8月5日,太原小井峪乡聂家山村遭受了严重的冰雹袭击。杏儿般大的冰雹将果树庄稼打得“披头散发”,枝叶遍地。全村474口人,望着637亩光了杆的庄稼,伤心地落下了泪。就在众人束手无策,为今后的日子惆怅万分的时刻,接到灾情报案的杜秉信,带领着保险公司的查勘理赔小组,来聂家山理赔和慰问灾民来了。经过查勘和理算,他把54000元保险赔款交给了村委会,并发动职工捐款,为每个村民购买了360斤救灾口粮。村民们奔走相告说:“入保险可真管用啊!咱们不用为灾后的生活发愁了。”活生生的事实不仅教育感染了聂家山村的干部和群众,也震动了小井裕全乡各个村。就在这一年,这个乡投保的保费达到100余万元,成为全省第一个百万元保险乡。

1987年11月7日,北郊区后北屯村张老虎赶着辆胶轮马车在胜利桥上行驶,被一辆卡车撞翻,张老虎当场死亡,而肇事者却逃之夭夭。老杜获悉这件不幸的事故后,马上让业务人员查阅已投保的该村人员档案。经查,保险花名册有死者的名字。杜秉信二话没说带领两名业务员亲自登门到死者家里,将保险赔款交到死者家属手里。村里的人见了,都交口称赞保险公司的信誉第一。

为使投保户少费心少跑腿,杜秉信和员工上班按点,下班却无点,在全区十年内所发生的8千多个案子里,保险公司所赔偿的2千多万元保险赔案,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款额,都是亲自送赔款上门。在优质的服务中,保险公司还采取亡羊补牢的办法,对损坏的家用电器,进行维修。1986年8月31日下午,东社乡圪僚沟村250户村民的275件家电被雷击坏。保险公司第二天接到报案后,立即组织5名技术人员赶到圪僚沟村,从上午一直修到深夜12点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0年来,保险公司为全区200多个村庄与单位投保户修理家电达2248件。

1986年春天,杜秉信学习了中央5号文件精神后,他深深感到农业生产的重要。特别是当文件中提到“有条件的地方积极试办保险合作社”时,他苦苦思索,决心要探索一条农业保险的新路子,敢为天下先。有了初步的打算和框架后,他跑区里,奔市上,找领导,寻伙伴,四处游说,宣传搞农业保险的好处,多方请示,想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87年5月22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经太原市人民银行批准,第一个以农民自我保障为主的农业互助保险合作社诞生,对初步建立以农民自我保障为主的农村经济补偿制度,对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促进农业和平发展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在保险合作社成立的第二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间的新闻节目里,播发了该社成立消息;1987年5月23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的位置以“太原市郊出现一家农民互助保险合作社”为题进行了报道,并加了编者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