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李志武:古老的手艺 赤诚的心怀

发布时间:2015-03-27 09:50:02    作者:方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题记

毫无疑问,在今天凡是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坚守都意味着某种苦行,这样一种对记忆的召唤必然是寂寞孤苦的。最令我感佩李志武的不是他的才情,而正是他这样一种坚守,他坚守的正是属于这个世界上最重要内容的范畴。不管信息化时代如何澎湃汹涌,万流归海,时代走向哪儿终归牵系植根着文化、文明与传统,这是世间万物的公理,世间万物不变其宗,包括金融,包括保险。

李志武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现有数十个短篇和两部长篇连环画发表、出版;

1999年10月,《平凡的世界》连环画入选中国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得铜牌奖;

2004年12月,《白鹿原》连环画入选中国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9年9月,题为《农耕纪事》的个人连环画作品展在北京举办。

2015年1月,《白鹿原》连环画法语版在法国出版。

□记者 方磊

2015年1月29日,中国当代文学名著《白鹿原》连环画原作展及法语版出版首发式在法国安古兰漫画节期间举行。之后,还在巴黎、波尔多等城市进行了巡展和书籍推介活动。活动所到之处,受到观众、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好评。连环画《白鹿原》作者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李志武应邀赴法出席了作品出版及系列展览活动。


李志武(右一)与法国读者济济一堂。

其实早在十余年前,李志武已经将路遥的名著《平凡的世界》绘制成了在刊物上连载的连环画作品。而连环画《白鹿原》又是如何被李志武全新以别致的艺术形式变幻呈现给世界的?他在自己的艺术旅程里如何耕耘行进?他如何看待生活与艺术,如何在其中平衡?他的艰辛与欢愉何在?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近期回国的李志武,与他的交流从他儿时的回忆开始……

艺精于勤

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李志武感慨里透着亲切,“那个时代里的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是靠广播和报纸,文化传播的渠道主要就是电影和小说等出版物,连环画是小学、初中学生的主要课外书读物。可以说,连环画是我们人生的启蒙智库,为我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志武对连环画产生兴趣的最早记忆是文革开始之后。他家在陕北延长县城,紧邻县文化馆。至今他依旧还能记得不少红卫兵,头戴着竹藤帽,手持红缨枪把文化馆人员从屋子里揪出来打得满脸血迹的画面。当时文化馆没人管理了,库房里散乱着很多书、石膏像、桌椅板凳、稻草杂物等。“我那时候七八岁吧,经常一个人从窗户孔钻进文化馆库房里,随手找一本有插图的书躺在稻草堆里翻看,常常就很长时间。”也是那时候,李志武就开始描摹一些政治漫画,画历史人物的漫画像,将纸箱子拆了,用毛笔画在纸板上。当时不少人都夸奖李志武画得像,画得好。由此他便时常喜欢涂涂画画。看一本连环画喜欢就照着画,看一部电影后便根据记忆将情节画出来。没有本子便在积攒的香烟盒上画。逐渐就成了学校小有名气的小画家。为班里和学校主办墙报、宣传栏便成为成了自己学生时期的重要内容。“那时我不知写过多少美术字,画过多少雷锋头像、向日葵等图案。那时候政治任务多,县文化馆忙不过来,就请我去帮忙,我帮助文化馆画过不少林彪、孔子的漫画在县城大街上张贴。”

李志武说当时文化馆也经常开展一些群众美术创作学习班,时不时会有地区、省里的美术老师来辅导,“我是经常参加。后来就成为地区的美术骨干,经常随地区艺术馆的老师到农村体验生活、画写生、画素描。那时候学校基本不重视上课,所以我随美术老师到农村画画或参加培训班,一去就是一两个月。”李志武觉得自己现在的绘画能力和对农村生活的理解主要是那时候积累的。“我15岁的时候,自编自绘的一套60余幅的连环画就在县城文化馆宣传橱窗展览,赢得很多大人夸奖;也经常代表县上参加地区举办的美术作品展。”

李志武在较长的时期一直处于探索和形成自己绘画风格的过程。从他早期的很多短篇作品看,既有传统线描的,也有黑白钢笔画风格的。“但我的思考与探索始终没有中断。特别是在确定创作《平凡的世界》连环画之后,为贴近原著的风貌,自己勾线皴擦、黑白应照的表现手法才逐渐形成。”李志武觉得这样的风格也是由于为贴近原著风貌而形成的。”

在画《平凡的世界》之前,李志武画过一些短篇,但他始终觉得不过瘾。“因为一是觉得长篇中人物性格的塑造能展开,二是完成后有厚重感和成就感。所以就一直想找自己喜欢的题材。”

《平凡的世界》连环画是李志武30岁时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共656幅。目前已出版过3个版本,曾荣获过全国美展铜奖。这也是勤奋与智慧对他的回馈。

功夫在著作之外

《平凡的世界》连环画获奖和在《连环画报》上连载发表,使李志武在连环画界有了知名度。1999年,《连环画报》杂志主编主动找到他,约他承担创作《白鹿原》连环画的任务。“其实,此前我已经读过这部小说,而且非常喜欢,也从思想上产生过创作该作品的念头。只是深知其工程量浩大,创作过程艰辛,所以迟迟没下决心。”李志武坦诚谈到自己最初的犹豫和担心。适逢其时,《连环画报》找来,并破天荒承诺为他在该期刊开辟全年连载专栏,这陡然激起李志武内心原本就鸷伏经年的志趣,正式启动了《白鹿原》连环画的创作对于李志武而言只是一次迟早的必然。

有人曾认为李志武的《白鹿原》连环画带有漫画的性质,对此,李志武没有完全反对,“连环画是一种艺术类别,漫画连环画只是连环画的其中一种。传统连环画与漫画有所区别。其实,无论是传统连环画还是漫画连环画,在表现故事方面都是有一定优势的,因为它可以展开。”李志武表示自己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典型传统意义上的连环画作品。“连环画的表现形式重要的是应根据题材选择适合的,如果是单幅漫画就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了,过分夸张的漫画造型表现此类严肃而弘大的题材显然也不适合。所以,我这两部作品的人物造型虽然略有变形,但依然是传统意义的连环画,并非滑稽幽默的漫画。”

李志武创作前,首先由改编者对当代文学名著改编好脚本。他再根据脚本和原著进行绘画。画《平凡的世界》作品时,由于不赶任务,创作过程是先勾草图,再过稿,最后落墨完成。画《白鹿原》作品时,由于要为《连环画报》出刊赶稿子,所以他在铅笔草稿上直接落墨,一次完成。

李志武不无避讳自己在创作中所遭逢的重重困难。“首先我不是职业画家,只能用业余时间创作。其次是创作过程中会遇到难以处理的画面和不了解的一些事物。在确保创作进度方面,只有减少应酬,充分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时间。”创作期间,深夜两三点钟睡觉是李志武的正常作息时间,第二天他常常是在深度睡眠中被闹铃激醒,准时到单位上班。

而当遇到一些难处理的画面时,他必须翻阅资料和反复琢磨,“有时候自己对着镜子摆姿势找感觉,有时候为一幅作品的构图常常陷入苦思冥想。”对于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比如:为了搞清楚一支部队的服饰或一个戏曲人物的脸谱,他时常要跑上好几个书店查找资料。

艺术魅力四海皆准

这次自己的作品在法国的签售和推广,使李志武真切感触到文化的强劲力量和它超越国家和种族的魅力,“我感受到我们中国特色的连环画深受欧洲乃至世界各国人士的欢迎,特别是很多专业人士是由衷赞许的。”他说自己的欧洲亲历真切感受到文化艺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在法国每次参加活动,李志武都首先介绍自己的职业是中国人寿一名员工,绘画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有一些读者对我们公司,以及我个人职业与创作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比较感兴趣。”在巴黎,他还遇到一位旅居法国的中国人寿的客户,“她对我们公司情况十分了解,就她遇到的缴纳保费等问题我们进行了交流。”这不仅让李志武身为一名中国保险人而自豪,更让他感到了中国保险业在国际上的大有可为。

保险主题创作早已染指

谈起自己今后绘画艺术上的筹划,李志武坦言不敢想太多,因为现在的情境跟曾经有很大不同。“我虽有一个较大的创作规划,但由于现在已不像十年前那样精力旺盛,又不能影响正常工作,所以迟迟未能深入。以后看情况进行吧。”

其实,李志武保险题材的作品早已在他从业的初期就有染指,并且小有成就。“我在30年前就绘画过不少保险题材连环画,那时候国内保险业务恢复不久,人们对保险非常陌生。”1985年,人保陕西分公司为增强人们保险意识,就把李志武绘画的5个保险短篇故事集结成名为《魔爪下的醉汉》连环画册,印刷5万册在社会上发送。

对绘画艺术的眷念使得李志武心灵有着不寻常的收获,他自己归纳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工作之余,自己的时间过得充实、饱满,有意义;二是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品牌宣传岗位上自己的艺术素养与眼光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与施展;三是人如果有一种雅趣的话,可以使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超然、开阔很多。”

链接

法国安古兰漫画节起始于1974年,既是欧洲最大的漫画节,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两大漫画节之一。安古兰漫画节几乎每年都能吸引20万左右的观众前来参观。漫画节结束后,在巴黎凤凰书店和中国文化中心分别举办了推介会和展览交流活动。


法文版连环画《白鹿原》封面


法文版连环画《白鹿原》插页1


法文版连环画《白鹿原》插页2

法文版连环画《白鹿原》插页3

记者手记:

当李志武用天地之间最重要的黑白色勾勒描绘《白鹿原》的宏阔历史烟尘时,那是对自己曾经夙愿的实现和超越,当连环画《白鹿原》远渡另外的大陆向另种族肤色的人们展现时,此时的李志武或许有一种真切的慰安,那是心灵对农耕文化的再一次抚摸和慰藉,情感上的又一次追寻和挽回。

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飞扬直上的电子智能化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割裂着历史和文化,记忆被裹夹进匆促流转的时间漩涡。当我们试图回望于某个曾经路过的某个坐标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早已在所谓时代的洪流中迷踪。电子邮件在千篇一律的电脑屏幕里透射的文字只是一个个概念化的符号,移动电话一次次智能升级只是将生活坠入冷漠模式化的深渊。当网络化的生活像蛛网般遍布我们周遭时,当微信和自媒体貌似让天涯比邻的美好里,我们却丧失了跋山涉水的渴盼,见字如面手握信笺的柔暖,在庭院深深处遥望牵念之人的殷殷目光。

李志武创作的连环画《白鹿原》在我眼里不单单与艺术有关,它是一次对农耕文明在心田中“不合时宜”的竭力留驻和唤醒,是对烟尘霄壤的工业文明拂尘后渐次点点闪现出农耕文明的记忆。纵然这样的努力势单力孤。

中华文明无论走得多么高远,农耕文明实际从未离去,它从未离开过我们足下,从未没有离开大地母亲,它托付着我们民族的根脉,并滋养着潜进更辽远的宇宙洪荒。欧洲世界对《白鹿原》的眷念、好奇与关切,这是农耕文明触角的衍生,恰恰显现了中国农耕文化强劲坚韧的生命力,这反而值得善忘的我们自省。

在金融圈里我见过许多拼力向“前”看,向“前”走的人,切合金融企业的前瞻目光作为圈内之人是明智的,但我还是对那些对“后”满怀留恋与情思的人心存兴趣和好感。比起我们将要寻找的“前方”,记刻自己的足迹,珍存来时的路似乎更为要紧,因为我们无论如何去追寻这个世界,我们都需要叩问内心,我们都不能欺骗自己,而这需要我们一切从我们根系所在的土地出发。

李志武在飞旋的时代变幻里,一如既往地保留着对古老手艺的爱惜,对故土的忠诚以及对梦乡的虔敬,几十年弹指一挥,时代与他自己的境遇都发生着巨变,但他依旧遵从着初心,这样的矢志不渝令人感念。

《白鹿原》连环画被欧洲人所激赏和接纳,在我看来标志着两重深远的意义。一是中国文化和华语文学在世界上广阔而伟岸的影响。二是无论作为连环画这种中华传统艺术形式,还是作为《白鹿原》作品对传统农耕文化文明宏阔主题的揭示和表达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文明影响力的骄傲彰显与震撼鸣响。而由保险人点燃实现这一奇妙火花,多少令人们有些意外,却令中国保险业、金融圈凭添一抹光荣的油彩。

毫无疑问,在今天凡是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坚守都意味着某种苦行,这样一种对记忆的召唤必然是寂寞孤苦的。最令我感佩李志武的不是他的才情,而正是他这样一种坚守,他坚守的正是属于这个世界上最重要内容的范畴。不管信息化时代如何澎湃汹涌,万流归海,时代走向哪儿终归牵系着文化、文明与传统,这是世间万物的公理,世间万物不变其宗,包括金融,包括保险。

李志武对我说起他创作感时的两句话深深令我动容,“像纤夫一样艰难前行”、“艰辛与欢愉”,我想这般坚守,这般追寻,这般苦乐年华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多么希望李志武创作的连环画《白鹿原》是对我们向传统文化文明致敬和珍存的一次启蒙,而不是于时代里落寞远去的挽歌中的绝响。

制图:王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