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义工生活:只会让内心更强大

发布时间:2015-02-06 13:21:53    作者:记者 方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题记:

所有的保单都可以被复制,所有的数字都会被漫过,当我们的目力凝聚在保险销售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之时,恰恰不经意地掩蔽了保险最本真的内涵。保险的内核应该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交融,没有这样的情感和精神基石,所有的业绩数字高塔都会随时在瞬息里一溃千里。个人与企业皆为此道。

车子几经蜿蜒辗转,在宛若棋盘般的村镇里停下,他们从车上搬下一箱箱食品、日用品、食材等生活必需的物件,抱、提或扛着它们步行入逼仄的村间小路。前方并不栖居着他们的亲人,然而,他们却如每一次踏入这熟悉路程一样,对前方的面容饱含热烈的思切,正如前方对他们殷殷渴盼的眼神亦正满怀想念。

他们做的与工作无关,这只是他们一如既往无声无惊的生活。

不曾彷徨的选择

对于脚下的路,平安人寿泉州中心支公司福建泉州支公司保险代理人陈煌炎和他的团队伙伴们熟捻已久,那些生发在心底的牵念,甚至令他对这里的土地都心怀依恋,因为这儿有着他实在无法释怀放下的人。

当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浔埔村王老伯(失明)和黄阿婆此次再见到陈煌炎一行时,和以往一样像孩子般的雀跃和欢喜,又拍又抱着他们,兴奋开心得不可自持。那情境望去,俨然是一家人。

“幸亏这次他们没有搬家,不然我们仍要费周折去找他们。”陈煌炎告诉记者。这对老人寄寓之所与这个楼庭林立,装修考究的富庶村落显得格格不入,低矮黯淡的房间更加深了令人寒凉的凋敝气息,锋利地逼迫感很容易犀利地刺到初到者。屋内家具稀散破败,映衬着主人生活的潦倒零落,老无所依。同行的李琳英告诉记者即使是老人正对坐着的空落晦暗的走廊也不是属于他们的,在他们唯一的房间里只潦草摆放着些许生活必需的用具,“这些也是我们屡次过来时捐助的。”李琳英说。她告诉记者,曾经因为许多客观原因,老人居无定所,惨淡辗转多个住处,每次当他们找不到老人时都要费尽周折去找,“我们2007年就开始帮扶他们了。现在的住处也还是村委会帮他们找到,不然他们没有去处。5年里他们搬了5次。”老人一生无子女,只抱养了一个儿子,前些年却因病而亡,失独老人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任何时刻,都必须找到他们。”陈煌炎在一旁不自觉地喃喃自语。

坐在黄阿婆身边,阿婆不停拍打着陈煌炎,拉住他的手,满脸溢出幸福,阿婆用纯正的闽南话不停地说,“见到你们心情就好,心里舒服!”

曾经因为陈煌炎和伙伴们捐助给黄阿婆家的电视无法播放,他就买了天线到黄阿婆家安装。由于自己是“门外汉”,他就一边问一边查,整整忙活了几个小时,终于帮黄阿婆找到了她想看的频道。看着电视,黄阿婆很开心。而正是老人那满足的笑容,让陈煌炎越发觉得自己要多学些手艺。后来,在助老的过程中,陈煌炎学着换水龙头、换插座。现在,他已经是一个较为熟练的“水电工”了,成为老人们生活的好帮手。

“每周我们都一定会有志愿者过来陪他们,除了为他们送菜,米,水等生活必须和日用品,给老人以实际上的物质和经济帮助外,我们最主要的就是陪他们聊天谈心。我们就是他们的亲骨肉。”陈煌炎淡然地说。


陈煌炎(右二)义工团队与黄阿婆、王老伯夫妇合影。

作为一名公益志愿者,陈煌炎已经8年了,他帮扶救助的对象远远不止黄阿婆,也绝不仅局限在东海社区。8年后的今天,他是泉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8年来,他的营销团队里有越来越多的义工志愿者出现,成为他心灵的同伴,和他一起穿行在这座闽南古城的一隅一地。

90后的颜进烽说自己成为陈煌炎志愿者团队一员的原因很简单,“我2011年入司,当时就听说了陈煌炎和他的公益志愿者团队,他们做的事情令我内心震撼,这也是我梦想能去做的,就是单纯地想加入他们,我很幸运能实现我公益的梦想。”

颜进烽的幸福和他的心愿一样简单,“我曾经作为义工志愿者的一员去游客众多的山上去拾垃圾,当我看到大自然因为我们的付出而洁净时我感到特别满足。我们的行为也无言地劝诫了游客们中的不文明行为,这都让我非常幸福。”他兴奋地说,2月1日——他要和他的义工同伴前往高铁站和机场为春运的安全和谐全力投入。

李琳英是陈煌炎在平安人寿团队的团队主管,也正是她将陈煌炎增员到营销团队中,“那时候,我已经逐渐开始了自己的义工生活,通过与李琳英他们的接触,感觉保险很多精神特别符合我在公益中追求的理念,就很自然加入了我们营销团队。”陈煌炎回忆。

同样,也正是陈煌炎在义工生活里的全情投入,也深切感染着增员他的李琳英和她团队的伙伴,他们在公益上都成为了陈煌炎的追随者和共同践行人。“我觉得义工生活对自己提升真是太大了。当我真切看到别人的辛苦时,才懂得自己的幸福。感觉自己能帮助到他人,真是挺幸福。”李琳英说,她公益生活以来最大的变化是内心的成长,“义工生活让我的内心变得强大”。

义工团队和协会里有些准则是特别需要遵守的,“我们不提倡个人投入金钱,鼓励精神上的投入。我们也绝对禁止将自己的工作内容带入我们的义工活动中。”陈煌炎说。他们的志愿者协会所有的活动都是纯公益的,禁止任何个人工作行为的渗入。

陈煌炎介绍,因为他们持恒的义工善举,志愿者协会组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发强盛,引发更多各行各业的人们对公益行为的关切和投身。陈煌炎和他的同伴们时常会去当地福利院做公益志愿者,“福利院有很多身体有缺陷的弃婴,我们去抱抱他们,给他们喂吃的,打扫福利院卫生,捐赠婴儿必需品。”正是这些寻常点滴的帮扶,直接关联贯穿着孩子生长中的每一阶段。“因为我们的带动和影响,社会上很多美发店的知名美发师主动要求加入我们福利院救助弃婴的公益活动,希望可以义务为孩子们剪头发,同时还有园艺人士踊跃要义务为福利院操场除草。”陈煌炎说,现在主动给他们打电话参与义工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来自于社会各个群体,不同行业。

可以想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身于纷繁多样的义工活动,必然使得陈煌炎的营销业绩受到极大抑制,业绩与公益的冲突矛盾无法避免。“出现矛盾时我没什么可想的,肯定是以义工活动为首选,业务上的业绩可以再做,但帮扶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是刻不容缓的,他们有急切的需要,对他们的帮扶等不了。”陈煌炎依旧神色从容,话语清淡。

王老伯与黄阿婆寄居房的内景。屋内家用品均为义工团队捐助。

功用异曲同工

耄耋老人颜老伯家住泉州市丰泽区前坂社区,1981年便从之前的化工厂下岗,因为工作中一次事故造成一级残疾,眼睛完全失明。离异后老人没有自己居所,只能寄住在女儿的房子里,无人照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寡老人。陈煌炎每周至少看望颜老伯一次,帮他洗地板、洗菜、整理衣物。“主要我想多从精神上安慰他,帮助他切身的需要。”陈煌炎说。

“有时候路过这里,他也会顺便来看看我。小陈就是我心中比子女还亲的亲人。志愿者们每次来看望,都一直记得我,我只有感激和高兴!”颜老伯说,“虽然我眼睛看不到,但我感觉得到,就像是生活在一个很有人情味、很温暖的大家庭里。”而在陈煌炎看来,自己这样做还远远不够。“社会上有一群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的帮助和照顾,只要能做的,我都要用心去做,给老人们带去温暖的同时,自己也很开心、满足。”他说,自己所做的只是些日常家务,微乎其微,“他们是最需要我们关心帮扶的人,我们不能遗忘他们,社会更不该抛弃他们。我能做得很少,所以唯有全力以赴。”多年以来,陈煌炎和他营销伙伴的义工团队做的不仅仅只是救助孤寡老人,他们所帮扶的内容还包括福利院、康复中心、孤儿院、贫困山区的学校。

“我所在的义工团队不是属于哪个人的,原本就是泉州团市委牵头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参与。一般采用的是计时制,加入组织人员要经过上岗培训且每年参加公益活动不少于48小时,才能算是一名正式的自愿者。特别让我欣慰的是,我所在公司的外勤营销团队的很多伙伴越来越关注并参与我们的义工生活中来,已经有很多人逐渐成为我们义工团队的一员。”陈煌炎对自己能带动义工生活更多人的参与和投入,感到很骄傲。


义工团队李琳英关切盲残老人颜老伯生活。

义工生活的体味里很多切身感触让陈煌炎更联想到自己的保险工作,“现在帮扶的对象就是因为没有为自己准备好养老金而导致现在的生活问题,所以我在展业过程中会很关注客户的养老规划是否完善,也会为自己和家人做好养老规划。”林莉莉是陈煌炎营销团队的伙伴,也是他义工志愿者组织中的骨干,她觉得义工生活其实与保险营销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保险代理人代理的是无形的产品,是一种爱与责任的延续,与义工生活是两种形式其实是一种功用。”

由深入义工生活而来的思考,李琳英认为义工与保险内核上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我认为保险它虽然是一种产品,但是它可以规避人们可能面临的一些风险,例如:它可以规避因为一些意外或疾病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也或许因为一场意外或疾病而让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面临很大灾难的风险。它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与爱的延续。而义工它则是奉献个人时间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行为,它们同样都是爱心传递的使者。”林莉莉相信,保险是帮助客户规划收入保障、财产保障生命价值的保障,是责任的体现与爱心的传递。“而义工是自愿的,不求回报主动承担责任,奉献时间及精神。帮助弱势群体一样是为社会做应尽的义务和爱心传递的推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者精神,陈煌炎认为做保险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志愿者奉献时间帮助别人而保险是奉献时间去走访客户,传播寿险的意义与功用。”

“义工生活是一种习惯”

常年如一的义工生活总会使人懂得很多生命的价值,陈煌炎那次并不为更多人知悉的生死一线间,总会令他更深透的领悟“义工”和“公益”。

2013年1月陈煌炎在一次严重的意外交通事故里死里逃生,“当时我摔倒在隧道口外很难被人发现的地方,要不是有好心人及时发现紧急将我送到医院抢救,我很难还活下来。”据他的伙伴说,陈煌炎事故后一度失忆,现在一只眼睛几近失明。“那次事故后,我得到了周围很多人的温暖关怀,大家都在惦念我,关心我,我也特别感激在危难紧急时刻身边陌生人为我紧急报警救助我。”

这次严重的事故让陈煌炎更为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公益,“今天我帮助你,明天他帮助我,我们生活中就是需要这种互助的精神。义工生活对我而言现在就是一种习惯。”林莉莉甚至认为陈煌炎的大难不死就是因为“善有善报”,“陈煌炎给予我们内心的是一种真实而近在眼前的榜样力量。”她说,正是自己在义工生活里追寻到那种发自心底的幸福和快乐,并让她始终坚持。“我能很明显得感到当我的客户从其他渠道知道我是义工时,他们对我作为‘保险代理人’的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我的态度比之前更为热情,客户们那种发自内心对我的尊敬感溢于言表。”林莉莉说那种光荣的喜悦超越了保单促成的收获。

李琳英最敬佩的是陈煌炎对义工生活的无私坚持和那份饱含不减的热忱。“义工生活如果只是一时的兴致是件很容易的事,然而想要持久坚持就需要有毅力了,我刚开始的时候有活动总会尽量的拨时间去参加,现在因为家庭及工作的原因常常会有‘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叹,所以我一直很欣赏小陈的坚持。”

作为陈煌炎朝夕相处的营销伙伴,又是他义工团队里中坚力量,李琳英更多地见证了陈煌炎全情投身义工的步步历程,对她心灵有着深彻的震撼。“也许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有时会抱怨生活所给予我们的磨难。义工它其实就是一种帮助他人成长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帮扶他人的同时也不断的认识自己,让自己在学习与认识中成长起来,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她说,现在自己真正懂得当人怀有公益之心义工之举生活时,永远不会感到迷茫和空虚。

关于未来,陈煌炎希望可以带动更多营销伙伴自愿加入他们的义工团队,投入到更广泛的义工生活中,他希望可以有更多企业自愿参与到公益生活里。

关于义工这种生活方式的自我理解,陈煌炎说,“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说得淡然,依旧如初。

记者手记

作为媒体,对陈煌炎和他义工团队做一个追踪的采访多少有些刻意,在这样所谓的工作技艺里我力图能够最大限度还原陈煌炎他们最接近真实的生活,但陈煌炎丝毫没有造作之态,他没有像很多公众公益人物在特定的时段和人前那样言辞高蹈,举止充满似是而非的意味,他在媒体和外人眼里依旧只“演”他自己。然而,正是这种擦肩而不会被记起的平实真切地令我动容,他对于我内心透射的久未散去的激荡和震撼,恰恰是他在义工生活里始终表现出的浑然天成般的从容恬淡。就像他说的,义工生活是他的一种生活习惯。

平常工作之中,我常常会在会场上看到听到那些业绩拔萃的业务精英声情并茂,言辞滔滔地讲述他们对客户的发掘对保单的追逐;我也看过作为公司嘉奖,许多业绩彪炳的营销高手的照片被鲜丽的一排排印在报纸上,我对他们保持着我应有的基本尊敬,但我却总感觉在那些话语和头像下躺着的是一张张雷同的保单,一串串刻板的数字。我们的保险精神,保险内核精神与思想是否就在这些保单和数字里埋藏?我知道所有的保单都可以被复制,所有的数字都会被漫过,当我们的目力凝聚在业绩的数字之上时,恰恰可能不经意地掩蔽了保险最本真的内涵。保险内核它应该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交融,没有这样的情感和精神基石,所有的业绩数字高塔都会随时在瞬息里一溃千里,个人与企业皆为此道。

最令我记忆深彻的是,当我问起他如何平衡营销业务和义工生活时,他平缓却坚决地告诉我,“一定会以义工为先,因为业务可以再做,而那些需要帮扶的人等不起”,这是我个人听到过的最动人感怀的保险营销员语录。以业绩论,陈煌炎难以说得上是营销良才,那座业绩表彰的夺目舞台对于他来说似乎太远了,但是他立于的位置却是更多人久久攀不上的高度。

公益或者义工生活的形式有种种,但“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恐怕已经是义工最高的境界。所以,在许久以来,陈煌炎和他的义工团队一直籍籍无名,他们从不刻意向外界表现自己。如今,陈煌炎组建了家庭,显然他需要分担更多新的责任,也正是责任感的驱使令他对义工生活更为矢志不渝。作为一个在事故中眼受重伤的人,不忘初心,心意依旧,这决然是与荣誉和奖励无关,没有“习惯”实难践行。

和陈煌炎义工团队的伙伴们接触,我感觉不论业绩的高低,他们都是在思想上最融通和契合保险理念精髓的人,义工生活也必将反作用于他们的保险事业践行之中,这并非一定是他们签下多么豪华的保单,而正像李琳英所说的,“将会使自己的内心更强大。”

采访归来,一位当地机构的朋友问我,“你能用最少的字评价小陈吗?”“酷!”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