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慕课”引爆学习大变革

发布时间:2014-09-12 12:27:10    作者:陈华文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互联网刚刚普及时,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新技术而已,和电脑、复印机、手机相差无异。然而短短的十几年之后,互联网真的如同一个无形的大网,覆盖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所有领域。大学是互联网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互联网使用最频繁、最密集的地方,如果哪一天网络信号全部中断,大学就会陷入瘫痪的地步。这几年来,一种被称为“慕课”的网络在线学习方式,风靡世界,深受全球大学生喜欢,并且正在撞击着现有的大学教育。《数字时代的大学》这本书中,集中围绕“慕课”的起源、发展、前景及隐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美)威廉·G.·鲍恩

译者:欧阳淑铭 石雨晴 

出版者: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定价:36元

《数字时代的大学》一书的作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校长威廉·G.·鲍恩,作为顶尖的教育家,他紧跟时代潮流,关注大学发展的命运,在《数字时代的大学》中,他立足美国精英学府,探讨互联网技术何以提高生产率,控制成本增长,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捍卫大学独立的学术精神。对于新兴的“慕课”,他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场“数字海啸”,正在横扫全球高等教育,那些不入流的大学及其教师,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淘汰。

“慕课” 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英文简称是MOOC。“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慕课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是以兴趣导向,学生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学习。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慕课”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短短几年中,全球已有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

在“慕课”网络在线学习中,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实现在线交流,并且依据网络提供的数据,为个人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学习的过程就像体验游戏的通关设置,在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评估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甚至,在通过考核之后,学生还可以拿到不同层次的学业证书。“慕课”的运作模式已经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正如本书作者指出的那样:“这场学习的革命,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

对于“慕课”的优势,作者还有一点并没有论述。那就是给出国留学带来新变化。比如,作为中国大学生,打算在斯坦福大学读研两年,按照传统的路数:学生必须在真实的大学校园学习。若在国内学习“慕课”一年,第二年飞赴美国研习一年,这样会大大降低留学的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作为“慕课”本身,也面临困境:课程建设的成本投入与收益目前还不成正比。设置一门“慕课”,聘请名家需要高额费用、网络运行与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选修 “慕课”的学生,则是免费。长此以往,“慕课”就可能是赔本的买卖,“慕课”背后的推手会坚持下来吗?

无数事实已经在表明:国内很多大学生兴致勃勃地加入“慕课”行列,不少人受益匪浅。有报道指出,少数生活维艰的大学生,通过“慕课”学习后主动退学。为什么大学生对于“慕课”学习津津乐道,然而对于真实场景中的课堂学习精神不振?对于这个问题,大学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要深刻反思。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大学生为何选择逃课?为何对专业产生厌倦感?这不是“慕课”的错,恰恰是教育管理体制出了故障。当前某些高校老师,并不安心课堂教学,把精力投入到发表学术论文、跑科研项目经费、搞职称评审之中。这是老师们的错吗?并不完全是。高校对于教师职称评审门槛的越来越高,高水准的研究论文、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相当数额的研究经费是硬性条件,而课讲得好不好,与评职称没有太大关系。教师为了评上高级职称,必须花费大量精力给予应对。如此一来,课堂教学自然就怠慢了,课堂效果也就不令学生满意。高校对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在主观上是为了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但是在客观上严重削弱了课堂教学,最后的受害者就是那些交了高额学费的学生们。

大学教育方式方法的陈旧,直接导致了学生步入“慕课”怀抱。中国高等教育界长期都在讲:要不断改善现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可惜口号空喊几十年,现实情况并未改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管自己讲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也好,玩手机也罢,根本就不闻不问。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尽管准备了精美的PPT讲稿,可是在讲授时只是照着读而已。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过于依赖电子讲稿,上课中途突然停电,投影仪上一片空白,由于这位老师对讲稿内容并不熟悉,顿时站在讲台上不知如何是好。这虽然是一个小幽默,却折射出教师教学能力的薄弱。很多大学盲目跟风,什么专业在社会上紧俏,赶紧就设立新的专业,面对相关师资匮乏的现实熟视无睹。教育规模的扩张,并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人才培育进行“精工细作”,是数字时代大学教育的根本。

《数字时代的大学》探讨的“慕课”问题尽管是基于美国的高等教育,但是对于我国大学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慕课”作为一种颠覆传统教育观念的学习方式,在全球各地已经星火燎原,我们要有足够的应战准备和能力,庆幸的是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挑起了“慕课”之大梁。在这场“数字海啸”的学习革命中,如果丧失了发展的机遇,人们将伤势对高等教育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