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常安邦:以事业安身立命

发布时间:2014-08-15 11:10:22    作者:陈国庆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在银行工作,他年年有奖状、有荣誉,被评为地区“金融红旗手”;在县委、县纪委年年是先进工作者;在保险公司工作,他是“优秀共产党员”和市级劳动模范。他的人生轨迹上满载荣誉,因为他一直用心刻录自己的人生轨迹,书写自己的人生履历;因为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事业安身立命,他名叫常安邦。

人物档案

常安邦:

1934年1月出于山西晋城市郊区巴公镇西寺庄村。

1947年11月——1958年7月山西晋城市巴公西寺庄贫农合作社、巴公镇信用合作社。

1958年8月——1970年8月人民银行山西晋城支行。

1970年9月——1974年12月山西晋东南地区人民银行。

1975年1月——1985年7月山西晋东南纪委,屯留县纪委等。

1985年8月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晋城市中心支公司。

1994年 光荣退休。

艰难岁月 铭心刻骨

常安邦出生于1934年元月,山西省晋城市郊区巴公镇西寺庄村人,父母亲是农民。尽管家里很贫穷,父母积极支持他上学,7岁时,他上了村私塾,当时私塾只有十来个孩子,村里头大部分孩子上不起学,至今他清楚地记得“描红”的内容,张口就来:“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定今古”。常安邦9岁那年,他父亲参加了八路军,一次执行任务和六位同事进了陵川县城,住在一亲戚家不慎被叛徒盯上并告密,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了他和几位同事,在陵川将其秘密杀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母亲是个小脚,干活很吃力,地里一年打下的粮食不够吃,常安邦就在近处的小煤窑捡拾煤渣,一个小毛驴身上驮两个箩筐,一个捡煤渣,一个拾粪蛋。2个小时后他才赶去上学,为了谋生尽管不能按时上学,但老师对他很好,因为他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好。被生活所迫的常安邦还学会织袜子、织布、染布、做点心、做挂面。实在维持不了生活时,又去跟着“箍漏锅”走街串巷,给别人修补锅底,因为年纪小,又胆怯,师傅叫他吆喝:“箍漏锅、焊烟袋、修锁”,他不敢喊要么声音太小,干了十来天,人家不要了。他又去跟着一个叫“民乐”的剧团去唱戏,因为是学徒,他要早出发一天,先去打前站,打扫卫生,生火,干些杂活。第二天团里的主角们才到,演三天,又换地方,晋北的冬天异常寒冷,西北风飕飕地刮,刮在人脸上如刀割一般痛。剧团是流动的家,三天一换地方,用常安邦的话说“刚暖热的被窝”又要离开,真是恋恋不舍。两个月下来,冻的常安邦手肿得像个小馒头也裂了不少口子,实在撑不下去,常安邦又回到家乡。

10岁那年,他又跟着叔叔去高平找活干。走到高平市河西村,那里有个日本鬼子据点,过卡子时,鬼子将叔叔扣下了,常安邦在一家煎饼摊前久久徘徊,实在忍不住了,给摊主说:“我叔叔一会来了给你钱,让我先吃几个煎饼吧?”

摊主答应了,开始烙煎饼,现烙现吃,常安邦一口气吃了13个。天快黑叔叔才出来,不料身上带的盘缠也被日本鬼子抢走,身无分文,叔侄两无可奈何,气得摊主辟手给了常安邦一巴掌,这一巴掌常安邦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更是打在心上,欠人家的煎饼钱一定要还,临别他记下了人家的名字,为这件事,新中国成立后常安邦专门去还这笔钱,遗憾的是煎饼摊的老者已离开人世,尽管给了其家人钱,但也是常安邦心中一件憾事……

1945年家乡解放了,成立了贫农合作社,家里分了几袋高粱,常安邦因为勤快和机灵,加之有些文化,就留到合作社当伙计,他每天半夜起来磨面,做饭,到一华里外的井里挑水……

1952年巴公信用社招人,经过考试他幸运被录取,此后他踏上了人生新阶段。

心怀感恩 忘我工作

常安邦在巴公信用社担任会计员,为使自己的业务水平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坚持笨鸟先飞,早上班,晚下班,向书本请教,向内行学习,勤学苦练基本功,经过艰辛的劳动,终于在实践中获得了提高,能独立熟练地进行工作,并做出了显著成绩,从1956年开始曾先后16次被上级授予“五好会计员”、“优秀工作者”;1960年出席原晋东南地区金融系统技术比武大会,名列前茅,被授予地区“金融红旗手”;还多次被评为县、地区级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熟练掌握本职业务的前提下,他注意精心研究,摸索规律,改进工作。那时期,银行会计工作长期处于四门不出,坐门等客的习惯,对一些问题,简单采取了“一卡”、“二堵”的办法,结果是卡不紧,堵不住,开户单位不执行银行会计制度等问题时有发生,针对这种现象,他大胆向领导提出:“银行会计要走出柜台,服务至单位”的建议并身体力行,带头深入基层单位,到一线办公,由于领导的赞同和采纳,经过贯彻执行,很快改变了被动局面,使银行会计制度得以认真贯彻执行。

保险“拓荒” 攻坚克难

常安邦接受了组建晋城市保险公司任务之后,深感责任重大。公司的起步一切从零开始,他做的第一件事“插旗招兵”。那时,常安邦恪的守进人原则是:“不进庸才进干才,有门无才莫进来”。陆续从社会上则优录用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和复退军人,构成保险队伍的中坚力量。

1986年3月6日,山西晋城保险系统首届工作会议合影。

1986年,常安邦(左二)为办公楼奠基剪彩。

面对一些德才兼备的人,他不惜磨嘴跑腿,三番五次登门做工作,并帮助办理手续。经过不懈地努力 ,一支作风过硬、能征善战的保险队伍创建起来了。那时候,晋城市刚升格为地级市,市直各单位全在长治,没有南迁。大多数员工又家住长治,公司在晋城还无立足之地。为了尽快地打开工作局面,发展保险事业,他耐心地做员工们的思想工作。1985年12月上旬,常安邦带领大家率先离家南迁办公,成为全市南迁第一家,受到晋城市委、政府的一再表扬。没有办公场所就租赁;没有办公用品就购置;没有钱就赊欠。1986年6月6日晋城中心支公司正式挂牌办公。在职工队伍建设方面,大胆地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从1986年就开始了民主荐才活动。采取的方法是:一贯表现和现实表现相结合,集体评议和调查了解相结合,自我评述和征求领导意见相结合,经过民主测定和无记名投票,先后推荐出26名懂业务、善管理、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经过长期考察和考核,其中20名同志走上领导岗位。1988年开始对部分科股级干部试行了聘任制,1989年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由原来任免、聘任的“双轨制”变为“单轨制”,既在定编、定岗、定职、定责的前提下,通过本人自述、民主评议和领导择优选聘等办法,对各县支负责人全部实行了聘任制,对一般干部实行“兵选将”,“将点兵”,双向选择,优化组合,从而在全系统形成了人人有危机感、紧迫感和上进心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当年10月11日的《山西日报》以“晋城市保险公司层层搞优化组合”为题,报道了这一做法。

常安邦还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恩泽足以结其心,威严足以服其志”,通过教育学习,把全体员工的思想意志、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凝聚起来,倡导“忠诚服务,笃守信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奉献精神;通过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因势利导,通过举办读书讲座、智力竞赛、书画展、演讲比赛等形式,弘扬正气,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感化,把握“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的工作基本原则,凝聚员工士气,形成团队合力。

在公司宣传工作上,常安邦一是向领导宣传,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经常主动地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汇报工作,宣传保险的作用和好处,邀请领导参加保险有关会议和活动。市长及财委的负责人相继在《太行日报》上发表文章,号召全市各行各业、各界人士都来关心和支持发展保险事业。市政府还成立了保险事业促进委员会,支持和协调保险业务的发展和推动。为了扩大信息辐射和信息交流,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公司办起了《晋城保险》小报,时任晋城市委书记崔光祖亲笔题写了报头。创刊后,每月一期,每期发行5000余份,发至全国29个省市的30个分支公司及本省11个地市中支交流,发送本市96个直属单位,117个乡镇、3152个村委员会和保户手中。常安邦发动和鼓励爱好写作的员工投稿,这支队伍到后来发展到130余人,6年多时间,发表有关保险事业方面的稿件达750余篇。还通过举办保险宣传周,积极开展保险咨询服务,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张贴和书写保险标语,并在《太行日报》上开设“保险之友”栏目,举办“吉祥鸟”保险征文活动,保险宣传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在公司业务发展上常安邦通过树典型、抓重点,以点带面。在高平县创办了保险县的经验,1986年底基本达标,险种的承保面达到了规定要求,全县九万户农户每户都有小麦、家财和学生平安三张保单。全市开办了小麦、蚕茧、牲畜等十多个新险种,1987年推广农民寿险、母婴安康险、建筑工人团意险,1988年又增加了独生子女及少儿安康险、婚嫁金保险、小麦火灾还本保险、厂长(经理)意外伤害保险等。1986年9月下旬,以市政府正义名义在沁水县召开了保险代办现场会,向全市推广了端氏保险代办服务所的经验。1990年以来,为了开办农村“两业”险,为使该险种得到各级党政的重视和支持,常安邦亲自带领业务科的同志们,数十次深入各县区进行巡回宣传,面对面地向县区领导宣传农业保险的意义和好处,征求他们对农业保险的意见,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铺平了道路,打通了关节。全市六个县支全部开办了“两业”业务,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

“没有家难有归属感”,常安邦积极谋划“筑巢”行动,公司为员工修建了一幢28户的家属住宅楼,基本上解决了员工的两地分居问题,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征地9.1亩,投资修建了办公楼,终于使大家有了固定的“家”。公司的保费规模从1985年的476万元到1991年增加到3590万元,增长了7.5倍,平均每年递增521万元,递增幅度为100.8%,全辖六年累计保费收入1.386亿元,六年共实现利润2758万元。

如何使用好手中的权利,是为政清廉还是以权谋私?常安邦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他曾深情地说:“我是一个农家走出来的穷孩子,讨过饭,挨过饿,能有今天,有安稳的工作,党和人民给予了很多荣誉和很高的地位,我很感恩,我应知恩图报,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唯有努力工作来回报”。他是这样说的,也这样做的。1986年10月,家属楼动工时,一个工程队负责人找到他想承揽工程,悄悄放下两瓶酒和两条烟。他发现后立即退了回去。来人不死心,第二次登门,拿出3000元钱说:“这点小意思您收下,工程完工,加几倍给您。”他严词拒绝,把钱摔了回去。公司在晋城安家后,他的几个小舅子找他,想把工作安排进公司,先后跑了多次,还让姐姐给吹“枕边风”,他坚持不办;三个子女远离身边在乡镇工作,整天嚷嚷要调回城里,他没办一个,因为他觉得大家的眼睛在盯着他,他不能以权谋私。省里给先进工作者有外出疗养机会,他就是不出去,常年和大家一起奔忙。他从没缺过勤,一半时间在基层搞调研,他先后撰写文章:“浅谈种养两业保险”、“农险赔付率高的原因剖析和对策研究”、“基层公司机构设置的新探索”等文章发表在《经济参考报》、《人民保险报》、《山西保险》等报刊。

一些人说他傻,有权力不会用,连家人都不照顾;也有人说他呆,只知道干工作,到头来能落不下啥;也有人说他不会享受,只知道吃苦,简直是个“苦行僧”。听了这些,常安邦淡然一笑了之。

因为他以事业安身立命,他有一种赤子情怀,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更展示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一语中的

“我是一个农家走出来的穷孩子,讨过饭,挨过饿,能有今天,有安稳的工作,党和人民给予了很多荣誉和很高地位,我很感恩,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唯有努力工作来回报”。

——常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