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打造影响力的倍数效应

发布时间:2014-08-15 11:01:45    作者:胡艳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网络人人触手可及,却并非人人能够玩转,一面是网络大V们的翻手为云覆手雨,一面是网络小民们的自说自话,无人问津。缘何在开放、平等的互联网平台中,人们的境遇冰火两重天?源自现实的社会背景、社会影响力固然可以折射到网上,但网络中亦不乏全新崛起的影响力新星,借力低投入、低成本的网络平台翻转世界,重构生活。在移动互联的世界中是否存在影响力魔咒?

由美国畅销书作者、网络关系专家克里斯·布洛根、朱利恩·史密斯联手打造的《影响力方程式:如何为自己代言》,用平民化的视角、草根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影响力方程式。笔者以为,凡涉及人与人、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所有的公式都仅是一个参考系,不可能代入精确的数值、计算出精确的结果。所谓的公式,仅为方便人们的记忆与理解,指向的是一个趋势,而不是一个答案。

书中将对比度作为一个可以成倍放大的关键因素列于方程式的开端,将触及率、曝光度、表达方式、信任度、共鸣水平等,作为并列指标一字排开。作者在总分式的论述中将人的因素贯穿其中,着力讲述人对信息的接收、理解、认同,产生协同效应的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在具体应用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该书整体结构整齐有序,颇为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需注意的是,该书是基于实践心得的提炼总结,对于打造个人及企业影响力无实操经验的读者,其内容很难引起共鸣;而对于在互联网中曾几度英雄折戟的落寞英雄,书中的核心观点及细节探究,更易触发人们的记忆,引起反思、诘问与质疑。对于探讨实践经验的书籍,其意义并非在于权威性,而在于给予读者的启示。

作者提出“一个观点引起某个人的注意,必定是因为它勾起了受众某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它又包含有某个足够突出的差异点以引起受众的再注意”。从心理学角度,人们更喜欢与自己有相同特征的人,而对有异质特征的人则予以更多的关注。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或许可以吸引大众的目光,但他绝不是人群中最受欢迎的人;相反那些与我们自身有着某种相似性,在交谈互动中能够引起共鸣,为他人带来启发的人拥有较高的魅力指数。

网络是现实的投影,将对比度应用于网络实践中,便需以一种平等、温和的心态与他人建立关系,吸引注意力,而不能一味自说自话孤芳自赏,将网络当成炫耀学识、思想的舞台。纵观现时的网络微博、博客平台,到处充斥着自命不凡者,他们的小伎俩或许在短期内获得成功,但网络最难以隐瞒的便是虚伪与造作,伎俩被识破、谎言被戳穿,往往也是多年苦心经营的影响力雨打风吹去的时刻。对于致力于打造网络影响力,助力事业发展的人而言,谨言慎行,持续努力,比策划推手事件哗众取宠,更能取得持久成功。

触及率、曝光度、表达方式、信任度、共鸣水平,它们是打造影响力的一系列延伸指标,彼此作用相互转化。触及率涉及平台、渠道、受众的多重问题,而曝光度又可衍生出实际接收率、认知率等指标,表达方式的适宜与否直接影响信任度、共鸣水平。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信息传递网。书中还列举了打造互联网影响力的小窍门,它们在实践应用中屡试不爽,虽然这些小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流于“技”的浅表层面,但深挖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仍是基于对人的思维规律、情感反应的深层认知。

在书的最后章节中,作者谈及面对互联网攻击、讽刺当采取的态度,作者首先解析了正常人面对该类事情试图以牙还牙、反唇相讥的自然反应,但同时也指出这是人们固有的行为误区,它仅是基于生理的冲动,而不是理性思考后的正确行为方式,并提出了平息纷争的方法建议。笔者以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立场的人处理该类问题会有不同的方式,这里不存在标准答案,但在解题中我们不能忘记打造影响力的初衷,不能让行为与目标之间出现背离。

该书既适合致力于在互联网之中打造个人魅力的读者,也适合旨在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为客户提供良好体验的企业。基于实践的智慧,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润滑、提升、融会贯通,将思想转化为行动,行动转化为魅力指数,再由魅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影响力,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

打造影响力的乘数效应,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无捷径可走。网络信誉、魅力积于跬步,而大厦倾覆却可能始于一两次的自作聪明。

作者:(美)克里斯·布洛根

朱利恩·史密斯

翻译:常利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定价:37.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