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听阎崇年讲读书

发布时间:2014-08-01 11:17:04    作者:叶雷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看历史的细节,比只看历史的简单结局有意思;听历史学家讲研究过程中的心得,比听历史学家对过去的事实予以新价值有意思。毫无疑问,读《阎崇年讲谈录:读史阅世五十年》,比听他在“百家讲坛”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宫”等有意思。《讲谈录》囊括了阎崇年近年来的14场精华演讲的讲稿,分为读书修身、人物地方、以史为鉴三大篇章。特别是他结合历史人物和自身实践,将读书之道娓娓道来,让人受益匪浅。

读书有宏观意义与个人意义之分,宏观意义的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个人意义的则是“读书使人充实”。围绕着“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等几个简单的问题,居然古今中外几千年也没有说尽,而且历久弥新。历史学家讲读书,毫无疑问会打上深深的历史烙印。在阎崇年眼中,读书不是一件奢侈的事,却是一个人通向成功的桥梁。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智慧,无论是讲历史人物读书,还是讲自己读书,阎崇年都指向了“资鉴”。

《读书与践行》一文,是阎崇年自己的读书哲学。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有“四宜”,宜修己,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宜齐家,家庭的读书氛围和文化素养会影响下三代;宜治业,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宜天下,可以“为万世开太平”。与此对应,读书有“四忌”,一忌不选择,碰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二忌不定时,不然没有时间上的保证;三忌不消化;四忌不践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读书践行有“四要”,一要立志践行,二要一贯践行,三要排难践行,四要谦逊践行。

在《阎崇年讲谈录:读史阅世五十年》中,阎崇年还详细解读了康熙的读书之道。康熙的《庭训格言》一共246条,其中有41条是在讲读书学习。康熙读书学习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少年好学,“痰中带血,亦未少辍”;二是中年苦学,“一刻不亲书册,此心未免旁骛”;三是盛年博学,经史子集“探求治天下之大道”;四是老年通学,“愈老愈纯,愈老愈通”。康熙读书学习有四种境界——欣然、愤然、敬然、陶然;康熙读书学习有四点经验——恒久、思悟、知行、著述。

要读书,首先是选书。中国目前每年出版图书超过40万种,超越美国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一,这么多的书,该怎样选书呢?阎崇年给出了五条建议,一是建议选读经典,建议读读“四书”和“十三经”;二是建议选读史书,人物、事件、典制,你喜欢什么,就可以从什么着手;三是建议选读名书,多读名家、名著、名篇;四是建议选读两头,一头是古的,让你知根知源,一头是新的,最近出版的影响大的一定要翻一翻;五是建议选读急需书,带着急需解决的问题看书,才印象深,才学得牢。

《阎崇年讲谈录:读史阅世五十年》中,对我们最有用的无疑是《治学“八议”》,因为阎崇年结合自己五十年如一日研究清史的历程,不是从经验的角度来谈,而是从失败和教训的角度来谈的。其一,治学首要的是要确定研究方向;其二,要排除种种干扰,铁杵磨成针;其三,脑子里要经常有许多问题,来回翻腾;其四,一定要抓住时机;其五,“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招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治学最重要的品格是“勇敢”;其六,闻错则喜,虚心对待,认真修改;其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治学就要卓而不器;最后是四合,天合、地合、人合、己合,注重天时,选好“庙”,搞好人际关系,自己生理心理平衡。

伏尔泰曾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确实,我们应该如阎崇年一样,对读书保持天真的态度,“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用我们的眼睛、理智接触它,它就活起来了。由于《阎崇年讲谈录:读史阅世五十年》是演讲集,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就如和一位老者促膝长谈,睿智现于眼前。

作者:阎崇年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定价:3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