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行动起来,创造40%的幸福

发布时间:2014-08-01 11:15:29    作者:几又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是权威的积极心理学家,本书是她数十年来对幸福学问深入研究的结晶。索尼娅认为,我们50%的幸福是天生的,由基因决定;10%的幸福由生活环境决定;剩下40%的幸福则由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决定。从本书书名可以看出,索尼娅正是把重点放在如何突破40%的“幸福占比”方面,并针对性地提出12大幸福行动:表达感恩之情、培养乐观心态、避免思虑过度不要攀比、多行善事、维护人际关系、积极应对、学会谅解、增加心流体验、享受生活、努力实现目标、信仰宗教以便寻找精神寄托、冥想体育锻炼和笑对人生。

谁都渴望幸福,但幸福就是一件奇怪的奢侈品,并不是人人都能轻易拥有。古往今来,无数人误认为物质的富足就是幸福,实际上,一个富人与一个穷人待在一起时,富人的烦恼未必一定比穷人少。倒不是说穷人就一定比富人幸福,而是现实经验表明,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无论是穷人和富人,均可能掉入追求幸福的陷阱——穷人可能因为生活而绝望,富人则可能因为虚无或者受挫在抑郁中走上绝路。

索尼娅认为幸福有一定的先天性基因,对于这点兴许只有科学研究才能提供佐证。不过,一个刚出生婴儿性格的养成,从小待在一个乐观的环境与待在一个悲观抑郁的环境里肯定大相径庭。其对世界的认知与判断,肯定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不,怎么会说儿女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儿女的未来。

如果只是沿着父母曾经奋斗过的陈旧足迹,既不太可能完全复制父母的成功与幸福,毕竟此一时,彼一时,外部环境要素变化早就翻天覆地,还可能使自己迷失在这种“去思维”式的简单模仿中,至而失去自我。当一个人失去独立思辨能力时,无异于变相抛弃了对幸福的研判与追求。

一个人的出生环境可能很难改变,但一个人后天完全可以在追求幸福方面有更多作为,这正是索尼娅看重的那个40%。这12大幸福行动归根结蒂是要形成独立的人生观,要热爱生活,必要时甚至可以适度让自己“堕落”。这里所说的“堕落”绝非指抛弃基本的法理和道德戒律,变成生活的自由落体至而一蹶不振,而是在追求既定目标久难实现之时,适度放弃或者降低目标的高度,我们自己很可能从中收获幸福的快感。道理不言而喻,比如上学时我们原来致力于考上一流名校,但碍于激烈竞争,实现目标困难重重时,及时更新自己的目标很有必要,这也是我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寻找幸福新起点的必要举措。

其实,幸福也并非一个固定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幸福往往只是一个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代表着顺境。众所周知,一个人由逆境入顺境易,由顺境入逆境难。因为在不断地取得成功,前者更容易让人感到幸福。而后者的这种处境变化即便并非“坏”得毫无着落,但常常更容易令人倍感失落,生活愈发悲观甚至陷入抑郁的心理魔咒。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写道:幸福的家庭往往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其实道出了一个浅显的哲理,即幸福的实现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我们把幸福想象得太过复杂,且总是努力为自己的不幸福寻找大量客观的理由。幸福就是这么奇怪,只有你热情拥抱时,他才可能朝你微笑。反之,当你百般抵触,不愿接纳本来可以拥有的幸福时,幸福之神即便站在你的身边,你也会毫无察觉,直至错过。

索尼娅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12种方案当然值得尝试,幸福其实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其实,索尼娅的这些建议,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改变人们的幸福观念,让人们从这种思维改变中,去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更多幸福。其实这归到另一个“哲理”,即调整我们那些高不可攀的幸福尺度,适当降低一下自己的幸福标准。

想起不知是谁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只需将标准的尺子稍稍调低一公分,你的幸福感便会提升一大截。幸福的尺子从来就是掌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学会如何丈量生活本身就是一门幸福的哲学。

作者:(美)柳博米尔斯基

翻译:周芳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定价: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