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唤醒当代人失落的土地记忆

发布时间:2014-05-23 09:40:38    作者:刘英团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阮义忠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4月

定价:42.8元

“在阮义忠先生的镜头里,台湾的乡亲们似乎并不在乎或者顾虑他的镜头存在。他们只是在生活,在生活中,而阮义忠先生可能于他们来说,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对摄影中的阮先生并不起外心,有生分、见外之感……而那些照片虽然是日常,但那也是既质朴又有张力的日常,是有饱满的生活与充实的生命的日常。这样的日常教我们振作,教我们知道感动是什么,也让我们惊醒麻木的丑陋。”学者顾铮如是高度评价阮义忠的摄影作品及他的随笔集《人与土地》。

人地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土地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土地》是“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最著名的摄影系列,拍摄于1974年到1986年间,反应了台湾乡村的变化。其中,书中呈现的这86幅照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与土地的联结、人和自然的共存。在人与土地联结已变得冰冷而遥远的今天,阮义忠用胶片记录着台湾那些即将逝去的乡土人文,用镜头捕捉到一个又一个的瞬间,这既是其对自己成长土地的价值和美的再发现,也是留给我们可供寄托的不变,与对失落(或迷失)记忆的依恋——“我在拍照时,最想留住的正是人性的美好:人与人的互信互助,人对土地的依赖感恩,人对天的敬畏,对物的珍惜”。因为阮义忠眼睁睁地看着“花枝招展”的台北变成一个“又脏、又乱、又假的都市丛林”。

《人与土地》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影集”,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段长长的故事,尽管作者“自谦”不能像“行家们写成一篇篇动人的小说”,“只有偶尔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讲故事”。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作者对“人与土地”的反思。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是当前土地资源面临的三大最主要问题。而这些问题除了自然界演变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人类利用不当造成的。已经破坏和污染的土地,有些是不可逆的,有些则要经过成千上万年,或者更久,才可能恢复以前的功能。“我们的土地正在滴血”的呐喊声不绝于耳。

这是一个不顾一切拼命挥霍土地的时代;这是一个放肆欲望拼命糟蹋土地的时代。“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变化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恐怕超过以往三百年,甚至三千年。这不只是生产消费的失控、科技的滥用,也和人类的自大、贪婪及价值观颠倒有极大的关系。”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一切都在变,都在消失。在变化与消失的过程中,有一个瞬间被相机记录下来,就成了不变的永恒”,而“写《人与土地》正是一种反省”——“透过相机镜头,只见妇人一脸肃然,深深地盯我一眼后便将目光移开,仿佛是在谴责我以及一切外来的侵入”。

人劳作于土地,人生存于土地,而人与土地,究竟该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存在?人与土地,对生活、对民生及当下经济社会究竟意味着什么?“摄影,理应是一种期许、一种祝福。”在“黑白影像”无声的静默中,渐逝渐远的乡土风情又一点点清晰起来了。人与土地是永恒的“主角”,山川、农田、房舍、老牛车等,既是照片的背景,也是照片中人的生活底色。阮义忠是用他的作品告诫世人,“工业发达让经济快速增长,也使自然环境受创程度越发严重,温室效应导致的灾害不胜枚举。老天爷一旦生气,演再多的酬神戏也得不到救赎”。

带着满腔的热忱与深沉的爱恋,阮义忠通过的摄影艺术的载体,引导人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反思现实生活及现实中正在发生的许多问题。阮义忠说:“我并不是用摄影证明自己的艺术成就,而是用照片传达对传统的体会以及人文精神对我的感召……”在《人与土地》中,阮义忠把台湾乡村正在逐渐消逝的人情与风景,归咎为频繁、错乱的选举与工业化的无序掠夺。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指出,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人们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土地是人类生命的起源和终结点。土地,不仅仅是创造生命的决定性力量,还是万物之所归,是生命再一次轮回转化的生生不息之源。阮义忠的摄影,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洞察力,专注地用镜头记录台湾的社会现象。读阮义忠的《人与土地》,对改变人类现有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不无裨益。只有当人类真正拥有对土地及土地上的一切存在物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呈现出它的勃勃生机,人类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否则,等待人类的只会是自然界的无情报复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