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频道 > 阅读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完人与官场的完美之道

发布时间:2014-04-30 08:49:30    作者:禾刀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王跃文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定价:38元

如同奠定王跃文文学地位的《国画》,本书工于故事的书写,情节紧凑,读来无费周折。在作者王跃文看来,虽然清官多酷吏,但本书主人公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臣,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断,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康熙54岁时,用八个字评价了年过七旬的陈廷敬: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陈廷敬历经康熙一朝五十年政坛却不倒堪当奇迹。陈廷敬的心得可简要概括为五个字:等、稳、忍、狠、隐。等、稳、忍是其岳丈李老先生的经验之谈,而狠与隐则是陈廷敬其个人经历与挫折的积淀。如果将其与万历时期的首辅张居正相比,后者之所以死后遭到皇帝的清算,或许正因没有悟透封建官场的这个“隐”字。陈廷敬眼里的所谓“隐”,归根结蒂是去“欲”,即一切可能随权利加身的种种欲望。

本书着重书写陈廷敬的清廉。在反腐实践过程中,陈廷敬通过反复摔打,摸索出一套灰色反腐“哲学”——如果“我让皇上知道天下没几个清官了,我就完了;我让天下人知道大清没几个清官了,天下就完了。”

稍加揣摩不难发现,陈廷敬的反腐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支点,即时时刻刻猜准“圣意”,否则腐反不成,还会将自己搭进去。即便是像康熙这样的一代明君,面对官场陋习也只能是一边痛骂,一边又不得不有所顾忌。也所以,尽管陈廷敬握有地方大员贪腐的真凭实据,但对皇帝奶娘的儿子、皇帝儿时玩伴富伦,以及曾被皇帝视若清廉榜样的云贵总督王继文等不得不网开一面,“逼”着他们自动纠偏。同理,在准确拿捏皇帝对明珠、索额图先后心有不满时,通过精心“策划”,由于顺应了“圣意”,终于扳倒了这两位昔日康熙眼前的“红人”。

作为一篇书评,无法准确地去评判陈廷敬这样的历史人物。但陈廷敬的官场生存之道,足以进一步助推业已泛滥的“灰色哲学”。单从本书看,陈廷敬的清廉只是基于其一直以来的志向,所以他坚决反对亲家张汧和胞兄陈廷统看重的那些歪门邪道,许多时候,他更像是一个人在战斗,康熙则是他唯一也是最强力的后盾。从权力角度看,这样的支持力度无与伦比,但若按照“县官不如现管”的官场陋习,许多时候,陈廷敬的反腐道路充满曲折甚至是难以捉摸的。事实上,由于他始终以“圣意”为反腐前提,刻意回避乃至保护了一些“大老虎”,遭到刘相年等耿直官员的坚决反对。毫无疑问,这是封建时代的无奈,即便有了康熙这样的明君。

陈廷敬的为官之道或许还可以如此总结,先保官位,再治贪腐。倘没有权力,纵使他雄心万丈,仍无施展之地,简单点说,陈廷敬所做的还是权力反腐,是由上及下的反腐,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垂直监督。陈廷敬的个人魅力恰恰在于,当他手握钦差重权之时,仍旧能够秉持个人的清廉理念。更主要一点在于,对于官场的那些陋习,他并非像张鹏翮等清廉官员那样一味排斥,反倒在反对同时适当适应,以便开展工作。

倘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康熙之所以称陈廷敬为“完人”,无非是陈廷敬善于领会高层意见,善于时时站在高层角度上疏伐策,处处替康熙着想,而非生搬硬套地坚持原则;无非是陈廷敬面对种种诱惑,仍能保住个人的清廉本色,而非随着权力的增长失去了个人的判断能力;无非是陈廷敬善于民间行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而非坐在官府听汇报,满足于道听途说,所以不致被人糊弄……陈廷敬的官场生存之术可堪完美,这是时代局限性使然,康熙尚且无能为力,陈廷敬虽功绩显著,但蚍蜉怎可撼动大树?

小说是基于历史事实的文学再加工,但不可改头换面。相信许多读者会同笔者一样,会不自觉地从王跃文笔下的这个陈廷敬的“光辉形象”上,去努力寻找可供时代镜鉴的信息。就笔者个人感受而言,陈廷敬的精神品质确实令人敬佩,但不能不说的是,一个时代出几个“完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助于“完人”批量出现和茁壮成长的良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