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频道 > 今日推荐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李嘉诚父子: 足够的保险就是最大的财富

发布时间:2014-03-28 09:15:29    作者:辛可来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李嘉诚

人物档案:

李嘉诚,汉族,原籍广东潮州潮安 ,祖籍福建莆田,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1928年生于广东潮州,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全家逃难到香港。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1979年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1年获选“香港风云人物”和太平绅士。1989年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1992年被聘为港事顾问、199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1995年至1997年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李嘉诚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2011年,李嘉诚功夫茶传奇故事入选国家孔子学院汉语外教文章。2014年,李嘉诚以2000亿成为亚洲第一富豪。

李泽楷

李泽钜

财经杂志《福布斯》3月3日公布2014年全球富豪榜,微软创办人盖茨相隔4年后,从墨西哥电讯大亨斯利姆手中夺回全球首富宝座。香港长实集团李嘉诚以310亿美元(约2405亿港元)身家蝉联亚洲首富,在全球排第20位。很久以来,这位亚洲首富备受世人瞩目,他与子女的创业、生活一直是人们所关切的内容,李嘉诚父子同时也成为很多年轻人创业的标杆榜样。

李嘉诚父子的金融王国建设从不缺乏对保险的热忱,保险成为李嘉程父子财富大厦积累的重要基石。“别人都以为我很富裕,其实,我最大的财富是我为自己和家人买了足够的保险。”李嘉诚这句对保险精髓概述的名言成为越来越多保险人信奉的理念,甚至被很多保险代理人印在了自己名片的背面。

有信用才有机会

“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1940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14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8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16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做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6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18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

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1950年,22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7000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4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5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1955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美籍犹太人马素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李嘉诚家族的财富积累有十分清晰的节奏,其前期财富积累最关键的手段首先是资本杠杆的运用,其次在于资产的有效配置。

李嘉诚对资本杠杆的首次运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李嘉诚40岁出头,靠塑料花厂起家,买卖工业地皮积累了第一桶金,但是他的资产规模和社会地位远远不及同时代的资本家。更糟糕的是,那个时代是二战后历史上第一次滞胀时期,李嘉诚可谓“生不逢时”,但杰出的人物总是能困境中发现并把握机会。

首先,1972年李嘉诚运作长江地产上市。上市前,李嘉诚将“长江地产”更名为“长江实业”。其实,更名不只是一个战术,最核心的还是战略转型。众所周知,地产行业是周期性行业,平均市盈率偏低,李嘉诚的这一动作,使得长江实业的发行市盈率大大提升。

显而易见的是,李嘉诚对上市时间的选择把握得非常好,在股指即将到达峰顶的时候,长江实业在伦敦成功上市,避开了1973年3月的股市跳水。融资完成之后,李嘉诚没有盲目扩张,更没有奢侈斗富,而是韬光养晦,等待在滞胀时期寻找低价投资优质资产的机会:1974年,收购永高、接手经营香港希尔顿酒店、巴厘岛凯悦酒店等等;1979年实现蛇吞象,借贷买入了资产数倍于长江实业的和记黄埔,奠定了家族的基石。李嘉诚的买入时机都是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节奏把握得极好。

李嘉诚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运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很好地证明了他是一个资本运作的高手。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通过资产配置实现保值增值了。

在拥有了财富帝国之后,李嘉诚开始为家族财富传承做考虑。他设立了至少4个信托基金,分别持有旗下公司的股份,并对每个信托基金指定了受益人。一组完整的家族信托,为李嘉诚家族的财富传承与分配构建了总体的框架。

“三权分立”分家产 守业创业保险同时进行

李嘉诚曾说:“别人都以为我很富裕,其实,我最大的财富是我为自己和家人买了足够的保险。”

这番话体现了什么呢?体现的是一名成功企业家对风险的深刻认识:今天也许你是千万富翁,但是企业经营的‘风险’也许会使你一夜之间沦为穷人。可以说,富有的人不缺钱,缺的是对财富的保障与安排。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所有者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财富本身,而是怎样借由财富的安排获得一颗安稳的心。

2012年5月25日,李嘉诚公开宣布分家方案,由长子李泽钜管理长江集团,以现金支持次子李泽楷发展事业;2012年7月16日,李嘉诚将家族信托中原分配给李泽楷的三分之一权益,全部转给李泽钜,正式落实了分家方案的第一步。而2012年8月2日,李嘉诚则透露现在已有现金存在银行,李泽楷随时可提取,但他笑言不支持他的小儿子随时拿出来“摆晒”,看来媒体和公众们想要估算这笔“巨款”的具体数目,还要看二公子接下来出手的投资项目价值几何。

深观他分家的方案,安排两个儿子一个手掌实业,一个拓展金融,避免同系竞争,用心着实良苦。另外,在本次的方案当中,参与李嘉诚千亿资产分配的还有“第三个儿子”,即他的慈善基金。“三子”分权的安排,让人们不禁对这位华人商业领袖的智慧再次拜服,因为在这样的安排之下,无论大儿子的“祖业”,二儿子的“创业”的进展如何,至少他的“第三个儿子”绝对不会让他失望。

另外,比较值得探讨的是基金会管理资产的模式。这一模式并非李嘉诚独创,其最具代表性的实践人其实是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2008年,盖茨将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比尔和梅琳达基金会。未来,其三个子女将会受到基金会照顾,一生衣食无忧。

而李嘉诚则是将这种模式作为其“三权分立”分家法当中的一类权利制衡。这种安排相当于是给两兄弟未来买了一个巨额“失业保险”,这样即便是他们以后不慎企业管理失利,资产付之东流,至少也可饱暖无虞。由此可见,基金会的制度更多的是保障部分资产,和维系二代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方案,这种安排适用于不执著于将公司资产传于子嗣的富豪们。

李泽楷超乎常人的资本运作能力令人惊叹,他被誉为资本运作“小超人”。搞得了传媒,玩得转IT,金融帝国也初见雏形,李泽楷可谓样样都风生水起。

在年仅26岁时,李泽楷就以10亿美元价格把Star TV卖给了新闻集团,成了与默多克平起平坐的国际媒体大亨。这些年,以资本运作著称的“小超人”李泽楷,在这方面的能力更是显露无遗。

2013年10月11日,在美国能源部举行的菲斯科汽车债务拍卖会上,李泽楷成为市场并未预料到的一匹黑马。与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对手相比,一直在玩IT的李泽楷似乎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

实际上,他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在通讯行业征战多年,李泽楷可以利用掌握的IT、通信技术和资源进军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同时也为IT产业找到新的出路。与菲斯科的结合,就是李泽楷探索IT业未来和汽车互联化的一个尝试。对于IT业的发展,李泽楷做出了明确的判断,他认为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都已经过时,软硬件结合才是IT业未来的趋势,特别是移动服务,比如云计算。有媒体分析指出,李泽楷看重的是汽车智能化与IT整合。他的商业逻辑是把汽车和IT软硬件结合,打造新的商业帝国。

心系保险钟情不渝

李泽楷与保险业有不解之缘。2012年5月,李嘉诚正式宣布分家。就在分家后不久,阔别保险5年后的李泽楷重新投入保险业。2012年10月19日,李泽楷旗下盈科拓展以21.4亿美元收购ING香港、澳门及泰国业务。实际上,早在1994年,李泽楷就以3亿元收购鹏利保险,其后改组为盈科保险,五年后将盈科保险上市时已“回本”;2007年,李泽楷将盈科保险50.5%股权卖给富通保险,套现逾30亿元。2010年,李泽楷再透过其私人持股的盈科拓展以5亿美元(约39亿港元),向美国国际集团(AIG)购入资产管理业务柏瑞投资。而近期,更是有消息称,李泽楷或将富卫保险注入盈大地产。虽然买入富卫保险前身ING仅一年的时间,但李泽楷似乎早就有所布局,并力邀已退休的港交所前主席夏佳理“出山”相助,其最大的目标是要令公司在未来五年,打入香港保险市场前5名。

相比父亲李嘉诚和弟弟李泽楷来说,李泽钜极度低调,媒体上很少有关于他个人的新闻曝光。低调稳重,成为外界对他一致的评价,这可以从他求学、经商和家庭几个方面看出。17岁,李泽钜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在父亲李嘉诚的安排下,选了土木工程专业。24岁时,李泽钜拿下了斯坦福大学土木工程学士、结构工程硕士、建筑管理硕士三个学位,之后他回到香港,加入长江实业集团。从他的发展历程来看,他是由李嘉诚一手培养和造就,按着父亲安排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小心往前走,投资风格和为人处世也追随其父。

对于家庭,李泽钜较为传统。1993年,李泽钜与王富信结婚。婚后,李泽钜先后有了三女一男。对于家庭,李泽钜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有四名子女,我们一家与我父亲同住,这个传统中国大家庭的模式,让我们可以彼此分享黄金时间。”

相比超人父亲李嘉诚这样的创一代,李泽钜则肩负着守业、让李氏家族产业基业长青的重任。1990年,26岁的李泽钜操盘和记黄埔并购英国兔子电讯公司。几年后,此单项业务就让家族资产翻了一倍。1996年李泽钜负责分拆长江基建上市,获得超额认购25倍的功绩。对此,李嘉诚给予90分的评价,并表示:“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会给他100分。”不过,这一年,李泽钜遇到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当年,李泽钜曾遭悍匪张子强绑架,李嘉诚为救子,付给绑匪10.38亿港元。但事后,李泽钜并未受此影响,反而表现极为淡定,依然去上班,而后创造了更多的成绩。1999年,李泽钜花2000万港元购买“TOM网”域名,仅用两个半月,就将其运作上市并成功运营,上市首日收盘价飙升了335.4%,创下香港创业板上市首日涨幅的纪录。

2003年,李泽钜通过一家私人控股公司,以38亿港元成功取得加拿大航空公司31%的股权,成为该公司最大单一股东。这是李泽钜首次以私人名义投资,也是李氏家族首次大规模涉足航空业。2010年10月,李泽钜掌管的长江基建,以700亿港元收购英国电网,使其拥有英国1/4的电力市场和10%的天然气业务。2011年8月,长江基建又以588亿港元作价收购了英国供水公司NorthumbrianWater。2013年,李泽钜再斥资77.53亿港元收购了英国天然气供应商WWU,他将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四年完成三大投资收购,涉及资金达1300多亿港元。有分析认为,此次李泽钜从内地和香港向欧洲转移,或是因为欧元区目前经济增长迎来曙光,正在成为吸引全球资金的第一洼地。

下一个大机会要抓住新科技

李嘉诚做人做事的过程很细,做人做事的过程很美,这正是很多有大成就者的共性。纵览包括李嘉诚在内的大成功者们的成长历史,有钱和有机遇都不是他们成功的先决因素。成功者与未成功者的差别在于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觉不同,感觉的不一样就导致了眼光不一样、思维不一样、行为不一样、过程不一样、结果不一样。李嘉诚先生的经历恰是如此。

李嘉诚很懂得让大家都舒服。比如请客吃饭,李嘉诚必事先亲自相迎、递名片(亚洲首富还用给别人递名片?平庸思维的人会认为没必要,卓越思维的人认为太重要),发完名片后让每个客人抽一个签号,这签号是确定照合影站位的。也是啊,大家都是名人,“名”的程度很难说清,凭什么你站中间我站旁边?怎么站大家都会不舒服,按抽签站位,大家都没说的。照完合影后又抽一遍签号,是用来确定宴席座位的,也是为了让大家都舒服。

很多人经常津津乐道李嘉诚先生的为人处世:李嘉诚举办的宴会开始时,客人们让李嘉诚说几句,他说也没有什么讲的,主要和大家见面,后来大家鼓掌让他讲,他就说我把生活当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吧。然后看着几个老外,用英语讲了几句,又用粤语讲了几句,把全场的人都照顾到了。他讲的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要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会当中,不要给大家压力,让大家感觉不到你的存在,来接纳你、喜欢你、欢迎你。之后就开始吃饭,有的老总抽到的正好是挨着李嘉诚的位子,很高兴,以为可以就近聊天,但吃了一会儿,李嘉诚起来了,说抱歉我要到那个桌子坐一会儿。后来,客人们发现李嘉诚在每一张桌子坐15分钟,总共4桌,每桌都只坐15分钟,正好一小时。临走的时候,他说一定要与大家告别握手,每个人都要握到,包括边上的服务人员,然后又送大家到电梯口,直到电梯关上才走。

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曾在香港表示,如果上市成功,阿里巴巴市值比香港四大地产商加起来还要多,香港的做法已经过时。对此作为上一代华人商界领军人物的李嘉诚表示,年轻的中国人有新的做法是好事,我们需要多一点人才,“绝不会因一句话而介怀,可能人家也误会他。”李嘉诚还称,“马云先生年轻有为。对我们民族来说,最重要是代代有杰出企业家,能够投资社会,推动社会进步。见到成功的中国企业家,我内心只会为他们鼓掌打气。就如朋友打高球时又远又准,我们也会高叫一句:好球﹗”对于时下的互联网投资,李嘉诚认为今天的科技领域推动着各行各业实际的改变,这本质上与2000年完全不一样。李嘉诚表示,与年轻创业人交谈,发现他们常常问,“若今天这个行业能重新开始,我们会以今天的模式运作吗?”因此他认为,“以科技改变运作的方式,是很大的动力,特别是那些能带给现状更高效,更精准运作,更价廉物美的选择,各行各业,都要对运作上的改变高度注意。”

李嘉诚表示,科技领域推动各行各业实际的改变,要抓着下一个大机会,一定要马上抓着新科技。他认为,工资及土地便宜,在现时来说未必是绝对有利的条件,随着产业机械自动化,劳动力需要越来越少,唯一出路就是要投资教育,让下一代懂得解决问题、沟通等科技不能取代的能力。他又说,香港代代都有能人,只要他们专注企业发展,敢于面对挑战,放眼四海,机会多的是。李嘉诚表示,世界上的投资机会和选择,令人应接不暇,但重申集团以香港为基地,绝对不会迁移。他称,集团常积极寻找香港的投资机会,但因很多时候需要时间消化政府政策,集团在港的投资步伐或未如其他地区那么快。

一语中的

“别人都以为我很富裕,其实,我最大的财富是我为自己和家人买了足够的保险。”

——李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