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频道 > 生活方式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OBD“入侵”保险业:夹缝中的掘金之道

发布时间:2014-03-26 10:53:27    作者:任海宁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OBD,全称On Board Diagnostics,即车载自动诊断系统。通过与网络连接,这一系统便成为一款车联网产品。用户只需要将其与车辆自带的OBD接口相连,它就会自动记录车辆的时速、转速、行驶里程甚至车主的驾驶习惯,并将数据传输给后台进行分析,再实时通过用户的手机APP反馈出来,最终降低用户驾驶行为中的不安全因素,从而降低事故风险。

有这么两个车主。A车主每月驾驶500公里,主要用途为城市上下班。B车主每月驾驶5000公里,主要用途为川藏线旅游。风险孰高孰低?一眼便知。但是,他们却缴纳数额相等的车辆保险费用。在技术和运营模式的双重枷锁下,这种现象长期以来一直被从业者有意无意地忽视着。

现在,“不公平”的窘境正隐约透露着商机。探路这片商业蓝海的是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车联网产品,在技术日趋成熟,商业模式愈发清晰的大环境下,OBD像一把钥匙,挑动着传统汽车保险业僵化的神经。

然而,OBD与车险,看似天造地设,但想要真正牵手却又颇为困难。多家尚具规模的后市场企业曾觊觎这块价值不菲的蛋糕,不断发动攻势却又纷纷铩羽而归。为什么?

如果从硬件层、软件系统层和服务层三个角度去定义一款优秀的OBD产品,那么很多企业才刚刚突破了第一层。对于用户,只有粗犷冰冷的驾驶数据;对于车险,又缺乏准确的数据分析模型。在硬件之外,一款OBD产品对于用户的真正价值何在?又能带给车险行业怎样的实际利益?一边是要求越来越高的用户,一边是在盈亏平衡点挣扎的传统车险业。如何从这两关中突围,是“OBD+车险”模式能否真正走通的关键。

100分车主,OBD的价值所在?

第一次见到薛锷峰的时候,他刚刚从保险公司谈完业务回来。作为深圳成为智能交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与保险公司谈合作是他最近几个月的主要工作。薛锷峰谈判的筹码是其公司旗下一款主打的OBD车联网产品:成翼行。这款产品采用“OBD终端+手机APP”模式,意图通过与众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模式重新建构车主和汽车保险之间的关系。

从操作层面来说,使用这款产品和其他OBD车联网产品并无太大区别。用户只需要将其与车辆自带的OBD接口相连,它就会自动开始对车辆的实时监控。但不一样是,成翼行不仅仅可以和其他OBD产品一样读取例如时速、转速、行驶里程这样的开放车辆数据,还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结果实时提醒车主杜绝不安全的驾驶行为。

举个例子,如果一位车主在驾驶中急转弯,那么OBD设备读取到该数据之后,会马上传输给后台并进行数据分析,再实时通过该用户的手机APP反馈出来,给予声音提醒,告知用户这种驾驶行为的危险性。看似简单的流程其实非常复杂,如何用数据定义急转弯?怎样的车速下用怎样的方向盘角度转弯才算急转?当时的路况又如何?这是一套系统性的分析工作,也是薛锷峰眼中的“独门秘笈”。

薛锷峰把这套后台数据分析模型称为“驾驶优化技术模型”。发展到目前,这套模型已经可以对八种不安全的驾驶行为进行分析和提醒,包括超速、疲劳驾驶、急加速、急减速、急转弯、发动机高转速、发动机转速不匹配和怠速时间过长。一旦车主有任何不安全的驾驶行为出现,都会被立刻“记录在案”。通过手机APP可以查询到车辆的运行轨迹和每一个不端行为的出现时间、地点和具体行为项。按照薛的构想,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多的监控项目会被纳入这套“驾驶优化技术模型”,不安全变道、闯红灯、设置开车打手机等等。

对于用户来说,这套OBD车联网的核心理念在于安全。每一项监控的最终目的都在于降低用户驾驶行为中的不安全因素,从而降低事故风险。“这是和保险公司合作的基础。”

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好感,成翼行在手机APP的体验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增加了“得分系统”。也就是说,用户在每一段驾驶里程结束后,都可以看到自己的驾驶分数,得分越高,驾驶行为越安全。“有些车主很厉害,甚至开出过100分满分。”薛锷峰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是保持在90分以上。

两种思路,谁更接近保险?

同样憧憬着攻陷汽车保险业,刘南杰有着与薛锷峰不同的产品构想。但与薛锷峰相同的是,他始终强调着未来将让自己的OBD产品渗入汽车保险行业。

作为迪纳科技的创始人,刘南杰从2004年便开始接触汽车计算平台项目,当时还在华为工作的他主攻汽车移动终端。2010年迪纳科技创办时,一直根植于刘南杰心中的“智能车载终端GID+手机APP+车联网”解决方案得以实践。刘南杰认为:车联网应分为三个细分领域,以收集信息为主的硬件设备、管理信息并提供附加服务的综合平台以及信息智能分析,也就是“端-管-云”模型,而后两项是迪纳的优势所在。

GID车载终端的功能相较成翼行来说更为复杂。在融入了感知模块、通讯模块和云端处理模块后,GID车载终端可以记录汽车时速、路线和碰撞等行车状况,也可以对车辆位置实时监控,是汽车中的“黑匣子”。云端处理模块还可以分析出用户的急加速、急减速、急转弯等行为。手机APP产品主要作用是配套线下移动终端实现保养提醒、安全保护、周边信息和车友娱乐等服务。这里面,迪纳对汽车数据进行再分析的独有技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薛鄂峰的成翼行和刘南杰的GID车载终端代表着两类OBD车联网产品渗入汽车保险业的思路。

GID车载终端体现在车险渗入方面的价值主要还是在于监控。其意义更像是一款行车记录仪,如果出现事故,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该设备了解出险车辆出事之前的运行状态,判断事故责任。对于车主来说,在GID车载终端的OBD服务上所汲取到的价值在于读取数据和到期的保养提醒。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款产品对于4S店来说吸引力最大,因为此设备不仅可以及时提醒车主进行里程保养,并对用户车况和故障维修等情形进行实时监控。并且,该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销售的依赖性,即必须依靠车厂前装或4S店后装。因此4S店也能从中获得一定利润。

迪纳的盈利方式目前还是依靠出售硬件,这类模式目前是OBD产品模式的主流,比如知名零部件供应商德尔福目前也正希望通过硬件侵入的方式,向中国输出一款OBD产品:Delphi Connect。这款产品的特点在于即插即用,读取车辆数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电池运行状况、发动机运行状况、油量检测、车速检测等等。Delphi Connect在美国的终端售价达到249美元。

相比之下,成翼行的产品思路有些不同:通过安全风险降低的共同利益,直接对接用户和汽车保险行业。对于用户来说,使用该产品可以有效杜绝不良驾驶行为,降低驾驶风险。而这部分自觉提升安全性的高质量用户,正是保险公司所渴望的低理赔风险用户,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并且,因为产品本身价值不高,获利主要依靠服务,所以只要用户有需求,成翼行完全可以抛弃主机厂和4S店销售渠道。

无奈、隐痛、夹缝中生存

因为和中国人寿,中国电信的合作,成翼行一度被视为中国第一个落地的“保T”方案。薛锷峰希望开拓一种硬件以外的盈利模式,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颇为困难。

如果按照既定方案,用户只需购买一定数量的中国人寿车险,或者中国电信的指定话费套餐,就可以获得原价1299每年的“成翼行”OBD车联网服务套餐。而后,薛锷峰再与保险和电信合作伙伴们分成。看似合作的天衣无缝,但实际上,薛锷峰有着自己的无奈和隐痛。

他的理想状态是:通过“得分系统”为用户评定安全等级,安全等级越高,缴纳保费越低。每个人的保费都是不同的,这有点类似于美国的模式,一位有经验的老驾驶员所需缴纳的保费可能只是一位年轻驾驶员的三分之一。

而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保险政策尚未开放,即使是保险公司希望将车辆保费分级,也不能得到制度的允许。况且,受限于传统的思维和各种利益纠缠,即使政策放开,占绝对优势地位的保险公司也很难对这些后市场企业“言听计从”。

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薛锷峰选择暂且“在夹缝中求生存”。对于部分高得分安全用户,他自掏腰包进行奖励,包括加油卡、洗车卡、购物券等等。虽然保费暂时不能下降,但薛锷峰希望让这部分用户率先感受到安全驾驶所带来的实际价值。

但是,这种自掏腰包的模式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目前他正在不断说服包括中国人寿、中国电信这样的合作方一起出钱补贴,几方各处一部分,先把这段政策未开放的时间过渡,但暂时未得到响应。

(转自车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