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频道 > 历史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闪耀“契约精神”的光芒, 透射“合规文化”的力量(二十六)

——中外保险公司老保险单欣赏

发布时间:2014-02-28 10:16:19    作者:林振荣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生逢乱世,时局动荡,难以跳出兴亡周期律

吕岳泉还将目光投向海外,并远涉重洋到南洋侨胞中推销寿险。不出几年,南洋侨胞的投保额就高达292.8万银元,海外分公司也相继成立。

寿险公司凭借太平盛世存活。正应了花无百日红的谚语,没有永远的顺风船,华安的成长未能脱俗,印证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战争引起房地产和有价证券抛售成风,市价大跌,公司多年的投资收益丧失殆尽。连年的战乱迫使华安合群客户大量流失,加上华安合群重资投入的不动产亏损得伤筋动骨大出血。在这民不聊生的年代,随着国土的沦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被迫纷纷收缩业务,华安合群投融资陷入了相继停业的困境。

为了挽回颓势,吕岳泉一度考虑实现战略中心转移,南下广州,同时漂洋过海,亲自到雅加达和棉兰两地视察营业情况,策划扩大营业。但由于整个公司盈不抵亏,这些努力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安业务一度有点恢复起色,却因接踵而来的恶性通货膨胀,长期寿险不受民众欢迎,业务陷于停顿状态。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战争,动乱,让吕岳泉的华安事业江河日下,但是他一直苦苦支撑,并且始终保持华安纯粹的中资背景,直到1953年11月在香港溘然长逝。

新中国成立后,华安没有申请复业,吕岳泉的儿子吕维屏作为华安合群继任总经理,靠出租房产勉强维持公司,艰难度日。

图91、华安合群收取华东纺织管理局租赁房产费的收据。

1954年末,华安根据《解放前保险业未清偿的人寿保险契约给付办法》,按照国家财政部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清理工作,核算统计共有清偿价值户8500余户,金额值人民币309.9万元。其中登记要求领款的保户为3300余户,应偿付金额为170万元。最终靠变卖华安大厦资产办理清偿。此外,华安在汉口、南京的房地产及其他零星资产,也陆续变卖抵交应上缴国库欠款。而其在印尼的分支公司(即前雅加达和棉兰分公司)当时尚在营业,后也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印尼方面洽商,于1961年12月8日一切资产负债以印尼币500万盾售给印尼当地人,出售价款也上缴国库,抵充国内未登记清偿户的欠款。至此,曾经开创过中国近代寿险辉煌的华安公司才了结一切责任,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