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频道 > 公益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保险承担着比慈善更重的使命

发布时间:2014-02-21 10:14:38    作者:苍翯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仅从经济角度来对比,慈善是无偿的。慈善的动机可能有很多种。保险的慈善动机是什么?它所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呢?具体来分,慈善动机有以下三种:

一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进行慈善捐助,是因为关心他人的福祉。

另一种是由经济学家詹姆斯·安德雷奥尼提出的,他称之为“温暖的光辉”,捐助者之所以向慈善机构捐款,是因为这样做能让他们自我感觉很好。据经济学家的研究,利他主义与“温暖的光辉”之间的区别看似不大,但的确存在:“温暖的光辉”型捐助者不太关心他们捐出的钱是否起作用,仅是自我感觉不错,只是想感受到那种关联,而利他主义者希望看到证据。

第三种动机源自社会压力:之所以捐助,主要是因为这是别人对自己的期望。

可以说,中国时下的捐助中,这三种角色都有。特别是在灾难发生后,各大企业的捐款成了人们的关注点,捐款成了该企业是否“有良心”,或者是否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评价标准,不论这企业平日是多么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创造了多少就业、推动了多大的发展,危机时能不能站出来,往往会在短期内压住一切。这是典型的社会压力。当然,还包括其他维持声望的需要等等。

“温暖的光辉型”捐助者也不在于少数。捐助者只是完成了捐助的过程,是否发挥实用并不会影响他对自己捐助行为的津津乐道或者是心理坦然,可以说,这类捐助者捐助了金钱和一定程度上的感情,但没有捐助关注和更积极的行动。

相形之下,利他主义者则要积极得多,也是最坚定的捐助者。他们对爱有更广泛的定义和更深的理解,无论是不是一个陌生人,他都愿意去关心与帮助,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有其特殊的社会管理作用,真正的慈善动机,因人而异。当下一些人对保险公司把保险和慈善联系到一起有点不解,觉得这是为了披上高尚的外衣。其实,客观的分析,一方面,不被所有人认可的商业保险有时候的确不太自信,另一方面,商业化的保险与慈善的确有些关联,绝不是伪善。

业内的专业人士说,从保险的理论基础和保险公司运营管理的角度来解析,保险,尤其是人寿保险真的是一种科学的慈善制度。从基本原理来看,保险是这样运作的:同一个险种有多人购买,但事实上这些人不可能同时发生保险事故,根据科学评测和经验预估,发生保险事故的人数一般会在某个固定的比例内。每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可能都是不多的,但因为投保人数众多,将不发生保险事故的人所缴的保险费集中起来,赔付给发生保险事故的人,金额往往就比较可观了。

根据寿险基本原理,保险同样具有募集并科学运作资金、补偿和救助急需得到帮助的人这一基本慈善特性。寿险公司科学的组织架构、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的决策流程、完备的监管体系,无一不保证了它在资金聚拢、保管、投资和分配等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透明性,而赔付机制的建立,则很好地体现了“聚众人之力,帮弱势群体”的慈善精神。

所以说,就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言,商业保险公司具有补充的功能,慈善事业仅能起到点缀的作用。政府资助与社会捐款是杯水车薪,而保险的补偿才是解决风险的最好途径,在重大灾难面前,保险的社会稳定器作用一定是比慈善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