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频道 > 公益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个人养老规划要趁早

发布时间:2014-02-19 10:15:44    作者:刘宝民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尽管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大相径庭,但归结起来,养老不外乎三类解决方式,一是认为养老要靠自己的长期积蓄,不应再麻烦儿女;二是觉得还是“养儿防老”,养老不仅靠自己,主要靠子女赡养照顾;三是未雨绸缪,先行一步,因人制宜,解除后忧,选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和家庭养老等组合措施来应对。

□刘宝民

近日看报得知,一项专业统计表明,我国目前超过60岁的老人已达2亿人,到2025年可能接近3亿人,成为名副其实的老龄化社会。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空巢老人占到50%,他们将怎样度过晚年生活,由谁来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抚慰他们孤寂的心灵,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在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里,明确提出“以房养老”和“投保养老”等新举措,这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养老观念,尝试养老新途径。不知您留心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的老年人似乎越来越多,面对着自己和家人一天天变老的现状,有多少人对晚年养老生活做过规划,换言之,未来的养老选择哪种方式,谁来提供资金保障呢?

规划与否走上不同养老生活

上述思路孰优孰劣,不妨举例说明。一位80年代中期就下海经商且事业有成的私营业主,因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尽情享受了令人羡慕的物质生活,却忽略了未来的养老投资,认为那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不用过早考虑,就没有购买任何养老保险和长期理财产品,只用了趸交方式参加了社保。之后因外界因素和自身失误,用大部分资金投资的股票、基金等严重亏损,生意也受到波及,加上患有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和心脑血管病等疾患,高昂的医疗费用把家里积蓄消耗殆尽,每个月只能领取一千多元的养老金,许多自费药不敢使用,还得依靠收入不高的子女省吃俭用地不断接济,晚年生活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样是个人创业且小有成就的石先生,在接近不惑之年时,开始认真思考今后的养老问题,他采取货比三家,综合考量,权衡利弊,量体裁衣的方法,到数家保险公司进行前期咨询,听取了保险公司理财规划师的建议,为自己和妻子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每年缴费4万元左右,在家庭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他投保的养老保险在男性年满60岁、女性年满55岁后每月返还养老金,他和妻子每月能分别领取8000元和6000元左右的养老金,医疗保险如遇重大疾病和住院可以承担社保报销后的80%费用,不仅没有给子女造成负担,晚年生活也不会有经济压力。为此,他写了一首打油诗表达心情:人生如行船,难免遇险滩,投保解后忧,晚年更温暖。

据专业人士分析,当一个人步入不惑之年后,应该及时给自己储备养老金,换个层面说,养老问题最晚要从40岁开始规划,给自己储备退休基金以供养老,既保证自己生活未来,又不给独生子女增加负担。按照我国现有的社保体系,员工每月缴纳养老保险金,到退休后可每月领取养老金,但在一般情况下这仅仅是基本养老生活费,如果想退休后生活更舒适惬意一些,需要制定“补充养老金计划”。

养老计划中的基础是保险

客观地看,人的工作收入成长率会随着工资薪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理财收入成长率则会随着资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因此,养老规划若从40岁起,还有20年的工作收入储蓄来准备60岁退休后的生活,建议主要资金投资养老保险,其他可选择股票和基金等。单纯从养老的角度来说,目前各家保险公司推出的年金保险比较适合储蓄能力强、理财偏保守人士的需求,此类保险很像强制的长期储蓄,不过附有保险保障功能,投保人每年缴纳一定的费用,到期后开始领取养老金,缴纳的费用越高,届时领取的费用越多。这种针对养老的保险,可以附加住院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投保人退休后可以领取养老金以及累积红利,作为“补充养老金”。这种保险组合还对疾病和意外伤害进行了保障,做到了养老、医疗和意外保障的全面兼顾,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除此之外,各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险产品可降低退休规划的不确定性,缺点是报酬率偏低,需要有较高的储蓄能力。对投资性格保守但安全感需求高的人来说,以保证给付的养老险或退休年金来满足基本生活支出,以股票或基金等高报酬、高风险的投资工具来满足生活品质支出。不容忽视的是,制定理财养老规划时,保险是必须包含的内容,它是整份理财规划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牢,依附在上边的规划才不会因风险而坍塌。从实际操作层面看,专业人士认为养老保险支出的合理范围是年收入的20%,如果在构筑基础养老保障后还有余钱,可考虑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险种,除了享受保障功能,还可以兼顾投资,抵御通货膨胀。投资者不要对养老保险的收益有过高预期,可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及风险承受能力,制定一个妥善可行的养老规划。

为父亲规划养老

身边恰好有实例佐证。笔者熟悉的友人小李今年36岁,属于承上启下的“70后”一代人。他1996年大学毕业,那时国内保险市场正在深化改革,推行产寿险分业经营,恰逢颇具实力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大规模招兵买马,小李在大学里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于是,他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加盟寿险企业,并当上了第一批寿险营销员。经过一段时间专业培训和基层实习,小李以优异成绩和考核结果顺利成为直属营销部的一员,开始了上门推销寿险的工作。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样,他集中精力潜心研究公司力推的热门险种,发现其中有一款险种十分适合父亲的状况,父亲当时47岁,所在企业一直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由于缺乏资金,给员工投保的社会养老保险属于最低一挡,员工个人还要负担一部分。这样粗略一算,等到退休时每月领取的社会养老保险金有限,肯定不能够宽松度日,生活也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而这款险种可以采取趸交的方式,即一次性交齐所有保险金,待到被保险人60岁后,每月可根据其交纳保险金的多少,领取不同额度的养老保险金,直至被保险人去世。对于退休金不高的人来说,无疑具有相当的诱惑力。

回到家,小李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保险知识,结合具体案例,向父母深入浅出地讲述参加这个险种的优势和益处,该投保该险种后,因为选择了趸交方式,在其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一是不用再交纳保险金,避免筹集资金的烦恼;二是即使这期间银行利率发生变化,保险到期后仍会足额兑现,中途利率不会变更;三是采用趸交一次性交纳方式比按月分期交纳方式将节省不少钱。接下来,他又算了一笔账,按照父亲的年龄和约定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倘若退休后每月从保险公司领取800元的话,现在只需一次性趸交8万元左右即可,以后不需要再交纳任何费用,家里此刻正好有一笔到期的定期存款,恰逢其时地排上了用场。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方明了,由此看来,投保不仅能解除后顾之忧,还能消除心理隐忧。家人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觉得把钱用到了刀刃上,小李马上为父亲办理了投保手续。

岁月如梭,转瞬即逝。13年时光很快过去了,父亲也到了领取退休金的年龄,按照他在社保交纳保险金的情况,每月能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1600余元,与此同时,他的商业养老保险也开始同步发放,每月从寿险公司领取800元,如此一来,父亲每月有2400余元到账,加上母亲每月2000余元的退休金,满足日常家庭生活绰绰有余。亲友们事后纷纷夸小李的父亲有眼光,具备现代理财意识,而小李的父亲则深有感触地说:这件事给我的最大启发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大家常讲,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赞同,因为它不仅是一种风险防范的警示,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理念,只有懂得了养老投入与其他物质投入一样必不可少,才能保证人生链条不脱节,不掉链,否则,就要交学费,吃苦头。换个层面看,只有把养老问题真正解决早,解决好,解决实,才能促进家庭和谐,为晚年生活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