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频道 > 历史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杨锡远:兴华保险梦(下)

发布时间:2014-02-14 11:27:07    作者:林振荣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图8-1兴华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收据。

图8-2兴华产物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运输险保险单。
图8-3兴华保险公司四十年代广告信函。
图8-4兴华保险公司四十年代广告信函。
图9-1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火灾保险单(兴华产物保险改名 1952年10月)。
图9-2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火灾保险单(兴华产物保险改名 1952年10月)。
图10杨锡远夫妻在桂林号客机起飞前的留影。
图11为桂林号飞机惨案悼锡远先生并书所感。

富二代钟情保险业,大西南首家保险公司落户重庆

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保险业的逆势崛起,一方面是因为“黄金十年”里,政局稳定,百业兴旺,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一批在欧美留学的保险精英学成回国,增添了金融业革故鼎新的人才储备,开拓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杨锡远就属于这一精英团队中的佼佼者。

聚兴诚银行素有保险代办部之设,长期经理北美洲保险公司之水险,业务颇为兴盛。杨锡远根据留学美国的所见所闻,认为保险业是大有可为的产业,鉴于我国保险事业长期为外商把持,利权外溢,漏厄堪虞,常思改变之策,“施升调重庆分行襄理,复感保险人才之缺乏,爰就本行青年同事中遴选若干人,及有志于保险学者,成立保险训练班,自编讲义,按日授课,孜孜不倦”,这为日后创办保险公司,进行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和人才准备。

经多方努力,1933年10月15日,“保险公司创立会”在重庆举行,确定以聚兴诚银行为主发起,邀集四川省金融实业界同仁共同筹备,筹募资本金100万元,分为一万股,每股100元,由各界先后认定,每股先收半数,计五十万元。迨1935年1月25日,领得“设字第八九零号”营业执照,乃于是年9月,正式成立兴华保险公司总公司于重庆,一面呈请实业部注册,暂定营业时间为三十年。因杨锡远年龄尚轻,不孚重望,族叔杨培英出任董事长,杨培荣、杨鹤龄、杨锡暇、杨锡融、杨锡远、张孟晋、王法言、袁隐邨、董伯钦、谢仲达9人为董事,成耕南、喻理贞、刘琳为监察人,任望南为总经理。“夫华西之有保险总公司,兴华尚属嚆矢。而就其营业区域之分布状况而言,如亦以西陲为重,故在普及保险事业前途言,兴华实负有其重大之使命焉”。

公司扩展很快,10月,即在上海九江路113号设分公司,以杨锡远为经理,蒋望平任襄理,在长江沿岸的汉口、沙市、宜昌、万县、涪陵、南京、长沙等地设立了办事处或代办处,其他城市委托聚兴诚银行分支机构代理。“惟该公司因开办未久,故营业范围暂定为水火邮包汽车各险,其余人寿险等,一俟业务稍有进展,亦将继续开办”。

图8-1为“兴华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收据”

图8-2“兴华产物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运输险保险单”宽22,高29厘米,公司名称下边有圆形司徽图案:内圈万字符,中圈中英文公司名称标识,外圈环绕勾连回文。保险单编号“070026号”,签署日期为“一九五零年三月二十三日”“立于重庆”。投保户“聚兴诚银行”,保险种类“运输险七天”,标的为“现钞”,运输工具“永通轮”,从“重庆转运至万县”,保险金额“人民币肆亿元整”,开行日期“公元一九五零年三月廿四日”。“平安险兼保到埠火险七天”。有重庆分公司经理陶守诚的签名钤章。

杨锡远创办兴华保险公司虽不属于白手起家,主要仰赖父亲及杨氏财团的势力及威望,借势利导,但拓荒者和奠基人需要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全力以赴,筚路蓝缕,自当功不可没。

天降大任,必先经过基层工作的艰苦历练,杨锡远对父亲的良苦用心也心领神会,果然发挥所长,勉力经营,“担任经理,擘划周详,业务发达,蒸蒸日上”,一年就获利五万多元。

1937年,四川省财政厅长刘航琛想把几家川帮银行联合起来。为投石问路,拟先让各家银行联合投资创办一家保险公司。刘找杨粲三商议时,杨也正想将兴华保险公司扩大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让儿子跳出池塘,在大海中遨游。所以两人一拍即合。

那时,川境各银行承接的水火保险业务,全为代办性质,只收佣金,不承担理赔责任,唯有川盐银行的盐载运输水险是自负盈亏,一向获利较厚。经刘航琛出面斡旋说合,除川盐银行外,其他各行都愿投资合办,其中包括川康、平民、商业、建设、美丰、重庆等七家银行及义本钱庄、民生公司、华懋公司等11家。增资后的兴华保险公司实有资本总额一百万,其中聚行投资28万,其他各家均为6.5万元。召开新的董事会,公推杨粲三出任董事长(在杨氏财团众多投资项目里,由杨粲三出任董事长、负企业实际责任的只有兴华保险公司和川康毛纺厂两个“重点投资”企业),周见三任总经理,任望南为协理。并议决择机将总公司移设上海,重庆改为分公司,上海分公司经理仍由杨锡远担任,聘有美国顾问克鲁伦驻上海,后来又“聘请费城宾州大学保险学博士、美国保险学权威休布纳的学生邓贤出任总公司协理”。

兴华勃兴,加入“文联”分保集团,同仇敌忾

兴华不断扩充业务范围,从各种房屋、货栈、商品、各种运输货物及船身水险,发展到利益损害险、兵险、盗窃险、信用险,以及再保险等,兼营人寿险以及人身意外险等业务。主要业务都由以杨锡远为首的上海公司承办。

文章云“民国念四年,调任上海分行襄理,仍兼兴华保险公司经理。年前四川银行界,以国人所办保险事业,近年始渐勃兴,我国西南部,尚无

较具规模之保险公司,因鉴杨君品学兼优,才干卓越,遂联合全川银行十一家为股东,扩大兴华保险公司之组织,于客岁七月一日正式组成,于此益见杨君之见重于人矣”。

按此说法,兴华的勃兴,杨锡远功不可没,其卓越才干是世所公认的。“然杨君不以此自矜,益为淬励其志,居尝以我国保险业务,洋商势力庞大,为我国财富之最大漏厄,深为惋叹,而思有以挽救之,故对于业务之联络,恒侧重与华商同业共谋经营,因被选为华商保险公会估价委员会委员,复为华洋保险联合会估价委员代表,于保险同业,多所贡献。泊乎中央信托局办理保险后,杨君尤尽协助之力,凡内地较大之保险,多介绍中央信托局办理,中日战兴,中央信托局办理兵险,杨君又被聘为兵险委员会委员,颇多建议。”

杨锡远的夙夜在公,精心谋划奠定了兴华健康发展的基础,业务显示出勃勃生机,在杨罹难后,依然能够长盛不衰。1942年11月,为了对抗日寇垄断上海保险业市场的图谋,兴华保险公司加入了上海“久联”分保集团,与其他民族保险公司走上联合经营的道路,显示了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图8-3、图8-4为兴华保险公司广告信函,注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财政部注册”“总公司设在重庆,地址第一模范市场卅八号”。背面罗列“股东:聚兴诚银行、四川省银行、重庆银行、川盐银行、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和成银行、四川美丰银行等七家银行及民生实业公司、华懋公司、义正企业公司”。“董事长潘昌猷,常务董事杨季谦、吴晋航、康心如、宁芷邨。董事周见三、龚农瞻、周季悔、罗震川、何北衡、席文光。监察刘航琛、杨成质”,“分公司设上海、广州、天津、汉口。支公司设成都、北平、昆明。办事处设南京、无锡、苏州、宁波、温州、长沙、内江、广元、自流井、烟台、达县、泸县、合川、叙府、渠县、三汇、南充”,广告信息显示应属四十年代印制。

解放后,经核准继续营业,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1月联合其他12家民营保险公司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组建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进而在1956年同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合并,实现了从私营到国营的华丽转身。

图9-1、图9-2 为“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火灾保险单”,系用兴华产物保险旧保单更名换图使用,原有的兴华保险单图案被用纸贴封,加印“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字样。保险单编号“033873号”,签署日期为“一九五二年十月四日”“给于上海”。投保户“大安进出口行过惇叙银行”,保险种类“火灾险叁个月”,标的为“橡胶厂仓库”,地址在“东余杭路九一二号蔡仁茂栈房内”, “一、三层砖木构造瓦顶,二等建筑”,保险金额“人民币叁仟贰佰万元整”,“保费拾壹万伍仟贰佰元”。有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总经理顾濂溪的签名钤章。有“火灾保险条款”二十二条,并加贴“附加特款”。

保险新锐壮志未酬,夫妻罹难,国仇家恨

正值英年的杨锡远年轻有为,胆识过人,踌躇满志,欲在上海保险界大展宏图,偏偏遭厄身亡。金融世家光鲜的背后,常常有着外人难以察觉的哀痛。

抗战爆发以来,中国经济重心转向大西南地区,在上海事业顺利的杨锡远,有着宏伟的企业发展计划,本来想借新婚回家省亲的机会,实地考察西南各省的经济形势和变化情况,打算联络其他保险同仁,共谋创新战争时期保险业务,为全民抗战服务,不幸竟遭日寇黑手,壮志未酬。

“今夏四月,始与前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先生之孙女公子萨本蓉女士结婚于上海,中外宾朋,盛极一时之欢,婚后偕赴南洋新加坡等地考察归来,其尊人即电促返川,聚商公私要务,杨君笃于职责,更思于此非常时期中应求奠定非常之策略,乃滞申竭其精力,与各方周旋,举凡所谋,皆称顺利,方冀挾其周详计划,以供诸公司最高当局之采纳,为内地保险业开一新纪元,并便偕其新夫人返川拜谒翁姑暨诸尊长。八月十九日搭意国邮船康悌卑安克孟诺号离沪,乘船二日,留港三日,定念四日搭港渝线桂林号飞机航渝,亦月前在沪所预订者也,何期噩耗惊传,中道遽遭毒手,忠于所业之志未达,孝于其亲之情未遂,良可悲矣!”

新娘的祖父萨镇冰(1859年—1952年),字鼎铭,出身于福州八大望族之一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是中国近代史著名的海军将领,先后担任过清朝海军统制(总司令)、北洋政府海军总长(上将军衔)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福建省长,创建了烟台海军学校,担任过上海吴淞商船学校校长,为培养我国的海军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

与望族联姻,让人们对杨锡远的锦绣前程充满期待。

“此次杨君与家人约定航渝日期后,渝中戚友正备于是日迎候锺贺,不图欢聚一堂之喜宴,顿成哀痛不可为续之幻梦矣!其家人之凄其伤痛,又为何如耶?尝思杨君本可不死,当其尊人电其返川,时为五月,一机翱翔,且已重返沪滨,而必迟迟其行以至于八月者,为公务多所接洽耳,如是为事业而牺牲,赍志以殁,良堪痛惜!顾死者已矣!吾人将牢记此事与国家民族有密切关系,永永不忘,以尽后死者之责任,以慰死难者之英灵也!”

大喜变为大悲,让亲人情何以堪,尤其是当看到杨锡远夫妻在“桂林号”客机起飞前的留影(图10),两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被残暴的夺去了生命,善良的人们都会心头发紧发痛。

杨锡远社交广阔,人缘极好,“在上海青年事业界里,他也算得相当活跃的人物,提到他的名字,在人们的记忆中,总不会是很生疏的吧”。“身后丧事,幸赖该行香港办事处吴宝义君,星夜驰往遇难处,亲为料理。盖吴君为其圣约翰同窗挚友也,杨君性诚笃,善交际,如青年会,留美兰集,联青社,圣约翰同学会等公私社团,无不有其活动足迹,中外友人,闻杨君噩耗,靡不惜之,而深表哀叹,杨氏为巴渝望族,弟兄辈凡二十余人,伯叔兄弟之留学美国者凡八人,除乃弟杨锡融君现尚在美国本薛文尼亚大学外,杨君为最后返国之一人,亦为其中杰出者,其尊人甚钟爱之。”

关于悼亡的意义,在另一篇题为“为桂林号飞机惨案悼锡远先生并书所感”(图11) 的文章里做了最好的注解:作者署名为“国贤”,在追忆了杨锡远的生平及创办兴华保险公司的功绩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在悼惜杨先生之后,联想到这次桂林号飞机惨案的意义及影响,全体罹难的同胞之死,在他们本身、亲友,在社会、国家、民族,均算是顶不幸的,我们读了九月三日华美三日‘张家边之行’一篇通讯,得知事前事后凄惨详情,更使我们万分悲痛,但是这一事件影响之大,可说是无比的,它无遗地暴露了敌人凶残横暴灭绝人性的狰狞面目,引起了国际间一致的谴责,加深了民族的仇恨,四万万五千万同胞更进一步确定有敌无我的认识,伟大的民族力量就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一天一天的淬励增长,日趋坚强,广泛的国际同情,也就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一天一天的更多取得,这是此次死难的诸先生所造的伟绩。我们在哀悼之余,谨以此告慰死难的诸先生,死难诸先生,你们未竟之志,有亿万后死者给你们完成,请你们放心罢!我们更相信,在先总理的故居,在全中国每一角落里,受诸先生英灵的感召,将产生无量数革命志士,来完成民族解放的大业,来报答先生们的死难。”

正是同仇敌忾,有了4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转战大江南北与日寇浴血奋战,效死疆场,上演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

【注释】

注:凡本篇中引文未注明出处的,多引自“悼记杨锡远先生”(《银钱界》民国二十七年第二卷第七期)

王梓/制图

【参考书目】

《中国保险年鉴1937年》(中国保险年鉴社沈雷春)

《中国保险史》(中国保险学会编审/中国金融出版社发行/1998年9月第一版)

《中国保险史志(1805—1949)》(颜鹏飞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全国金融机构一览》(中央银行稽核处编印/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增订版)

《上海金融业概览》(联合征信所编/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一月出版)

《最近上海金融史》(徐寄庼编辑发行/中华民国十五年十一月一日初版)

《四川保险志》(刘英烈主编/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四川分公司/)

《中国保险历程》画册(周德英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3月)

《中国保险业二百年》(中国保险学会编著 /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中国百年商业巨子》(“杨粲三和四川聚兴诚银行”)

《中国保险史话》(郑韫瑜著/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

“金融痛史不忍看”(邢建榕著)

“金融巨子胡笔江”(《新民晚报》2009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