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频道阅读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被改造的11个“右派”

——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

发布时间:2013-08-28 16:51:13    作者:    来源:

    □林颐

    作为中国人,多半都听说过“右派分子”这个称谓,以及与此有关的那一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但对这场运动的具体过程,大概都不甚了了。陈徒手,《北京青年报》副刊编辑室主任,通过多年的资料搜集和研究,撰写《故国人民有所思》一书,为我们复原出当时境况。

    该书记录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11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的生存处境:俞平伯、王瑶、傅鹰、周培源、贺麟、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冯定,均任职于北京大学;蔡旭、陈垣则分别任职于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该书的写作内容,展示的都是当时的档案和材料,因而呈现出严谨求真的“史料性风格”。

    11位教授的“被思想改造”过程,每个人有所不同:俞平伯从抵制到转弯、马寅初坚持立场、陈垣积极要求入党、冯友兰在哲学斗争中的个人挣扎……个体经历的差异,撇开具体的细节,其实过程大同小异:党支部主持监督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工作,大会小会检讨批判接连不断;青年教师和学生无视教授的存在自己搞自己的,还不时炮轰教授们的“资产阶级思想毒草”;教授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捧着僵化的教材照本宣科,“上课时两把冷汗,下课时满头大汗”,学术研究无法正常进行停滞不前……

    11位教授的命运,浓缩了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被打倒被否定被蔑视被践踏。在政治的大风暴中,茫然四顾,无处容身,空有满腹才学而不得施展,面对诸般荒唐而不能言语,这不仅是个体的悲哀,更是中国教育、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悲剧。

    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应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遵循自己的学术良心和文化修养说真话,是一切知识分子都应该共同认定共同具有的根本品格。国家政治文化机制的职能之一,就是提倡和保护这种品格,而非干涉、破坏甚至摧毁。我们可以不同意某位学者的某些言论,不赞成他的既定立场,但是我们必须尊重他面对权力说出自己相信的真话的勇气和尊严。唯有如此,郁达夫先生所说“一个民族没有杰出的人物是可悲的,有了杰出的人物而不知爱惜,更是可悲的”这样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任何人,都不应该被轻侮。被思想改造,只能得到被阉割的思想,以及被阉割的人格、还有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