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频道阅读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获得精神意义上的升华

——读孙郁新著《鲁迅忧思录》

发布时间:2013-08-28 16:47:48    作者:    来源:

    □唐宝民

    因为一直喜欢鲁迅先生,所以对于所有关于鲁迅的书,我都极为关注,也看了很多。在鲁迅研究者中,我一向比较喜欢孙郁的文章,他的一些书,比如《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被亵渎的鲁迅》等,我都仔细阅读过。他新近出版的《鲁迅忧思录》,我也是在第一时间买来阅读,并由此对鲁迅又多了一层了解和深思。

    当代中国,鲁迅研究一直是一门显学,据说,关于鲁迅研究方面的专著,已经出版了600多本,所以,如果想在鲁迅研究方面拓出点新意来,是比较难的。但读完《鲁迅忧思录》这本书,我却看到了新的观点和见地。从材料来源方面看,都比较新颖,比如《民报之风》,探讨的是《民报》对青年鲁迅的影响;《日本经验》叙述的是日本因素对鲁迅的写作及思想的影响;《发现俄国》一章,讲的是鲁迅与俄罗斯的不解之缘;《鲁迅眼里的美》则是论述鲁迅与美术的关系……这些题材,虽然以前也曾读到过一些,但都是只言片语,不成系统,而孙郁这次则比较全面系统地进行了解读、分析,它的好处在于,能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鲁迅先生,走近鲁迅先生。

    在这本书中,孙郁的文字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轶闻层面,而是进入了鲁迅的精神世界进行研究和分析。比如在《浙东脾气》一章中,他从绍兴地域文化这个角度说起,考察了绍兴这个文化背景对鲁迅的影响,“古老的绍兴给过他无边的暖意,但那些苦雨里的惆怅也是其离家的因由吧”。没有绍兴的文化背景,就没有乡土的鲁迅。鲁迅正是借着绍兴的一方水色,写尽了世态炎凉。对于故乡,鲁迅在爱意里看到了绝望,从死灭中发现了曙色。孙郁还将鲁迅与历史上的同乡王充进行比较,认为二人在精神气质上是相通的,“王充与鲁迅的逆俗而行,当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看他讥讽死而有鬼的旧识,多么大气果决。想起鲁迅在随感录里对迷信之风的抵制,在气脉上未尝不是一致的”。

    北京对于鲁迅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座城市,他在这里生活了15年。孙郁在《过客与看客》中指出,在北京的生活,对于鲁迅先生而言,是极其苦闷的,他对环境的反应是绝望的,精神上的困痛,导致文字多肃杀苍凉之气,“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换来的虚空存在”。这是《伤逝》中涓生的一段内心独白,其实也是鲁迅内心苦闷的真实写照。总而言之,鲁迅在北京,一直有着一种过客心理,北京不过是他生命中的一个驿站,而不是永久的家园,“鲁迅永远都在走着,不会停下歇息的脚步,他知道没有终点的跋涉才是生命发光的部分。一切存在都将过去,自己的旧迹又何必在意呢?只有不断地走,方会觉出自己的存在”。

    孙郁以刻刀般的力度和精准,为鲁迅绘下木刻画的精神塑像,带着我们走入鲁迅的精神世界中,去体味其苦痛,谛听他生生不息的呐喊。孙郁的文字中,带有一种生命力的观照,带有一种文学的美感,有着自己内在的思考,有着与鲁迅对话的阅读和沉淀。读过《鲁迅忧思录》这本书,不仅仅能了解鲁迅,也能观照自我,解答我们内心的困惑,从而获得精神意义上的升华。